如果你從來沒有認真寫過一篇長的申論文章,做一次對人生會很有幫助。台灣人大多數沒有寫過長篇大論,因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沒有機會嘗試,入學考試一向引導教學,學生只學對考高分有用的東西,即使學寫作,多數為抒情短文,大學入學考試的作文題目都以抒發情感或表達意見為主題,例如一○五年的學測題目是「我看歪腰郵筒」,一○六年的指考題目是「在人際互動中找到自己」,一○七年開始指考已不考作文,學生在高中以前的作文訓練很少,一○四年以前,基測甚至不考作文。
抒情當然重要,發抒情感可以怡情養性,甚至觸動人心,加以理性思辨及具邏輯性的關鍵思考能力,則更具創造力與說服力。有些電影是小說改編的,經常原著比電影更好看,一部短的電影簡約地把原著的內容以影像、聲音、表演,將故事呈現給觀眾,這是一種不同於讀書的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他的創新性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一種以影音配合表演的不同藝術形式,但是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仍舊決定電影的受歡迎程度,劇情不好的電影不可能膾炙人口,演員與影音讓劇情迷人的電影更有看頭,關鍵畢竟是劇情。
想要真正欣賞小說的內容就必須閱讀原著,迷人的小說所具備的原創性,必須藉著豐富與感性的文字,邏輯性地鋪陳故事才能達成目的。而最初題材的決定,與寫作的過程必定經過作者一段「研究」的過程,作者本身必須經過觀察、閱讀、經歷、搜集資料、分析、整理、歸納、演繹,在反覆推敲的過程中將題目與內容定稿,所以一個傑出的作家一定也是位傑出的研究者。
不同領域的人想要解決的問題的本質是不同的,作家的難題是辨識一個吸引人的寫作題材,並且完成創作;一個創業者必須想到別人需要的產品或服務,然後將產品完成並上市銷售;一個優秀公務員可能會思考怎樣讓民眾能理性溝通並且達到施政的共識。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創造力,能掌握問題的本質,並且找到解決的方法。這是種「研究」的能力,能力愈強,想出的問題愈有價值,解決方案愈有意義。
日常中不可能每件事都經過長時間嚴謹的研究過程才提出解決方法,但是「研究」的習慣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邏輯性地思考問題,追根究柢地探究,分析不同可行性的優劣點,具備比別人更好的「直覺」,做較好的決策。雖然許多事情都必須在短時間內決定,「研究型」的思考方式在潛意識裡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研究型的思考方式必須經過練習才能逐漸形成,寫一篇長申論文是非常好的。先從找一個與自己專長有關的有趣題目開始,例如「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經濟的影響」。為了寫這篇文章,需要閱讀一些貿易戰的歷史、了解美中貿易關係、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與貿易的關聯等等,當開始做研究的時候,你一定會有毫無頭緒不知從何開始的感覺,也有不知如何分析的困惑,以及不確定推論邏輯是否合理的挫折。練習寫論文的重點是研究的過程,至於推論是否正確,花了多少時間並不是關鍵。一次研究將有一世的正面影響,不論你身處人生何種階段,開始做就對了,當你有了研究型思考方式,你的人生會更好。(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