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內不引資,面板一定倒
二○一一年馬政府首度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經歷尹起銘、管中閔兩任經建會主委,終於在今年三月底提出規劃方案。只是短短三十二頁的說明簡報,讓許多經濟學者質疑規劃內容與成效。管中閔的高中同學、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以及民進黨執政時期的經建會主委陳博志也紛紛跳出來重炮批評。
對於過去老同學和前主委反對自由經濟示範區,管中閔略顯氣憤,回批反對的人到現在還搞不清楚停滯十多年的市場開放腳步,對台灣發展造成多少傷害,這樣的反對態度,簡直和「一九七○年代中國極左人士」沒有兩樣。
訪談期間,管中閔不時傾身向前,急切解釋政策內容,還親筆寫了好幾張密密麻麻的小抄,邊翻閱邊跟記者解釋,雙手也因情緒激動而顫抖。短短一小時的採訪時間,管中閔企圖向記者解釋整個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規劃細節與願景。以下是訪談紀要:
開放晚了十幾年!
當年不自由化,現在才得搞特區
問:許多學者,包括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都質疑,為什麼過了這麼多年,台灣到現在還在搞特區經濟?
答:如果我們在九○年代初期時推動金融和電信自由化,二○○二年加入WTO後延續這個自由化進程,坦白說我們真的不需要特區。恰恰就是那時我們停下來十多年,以為加入WTO,面子有了、是國際組織一員了,卻沒有努力自由化、開放市場。我不客氣地講,就是因為我們不努力自由化,逼得自己現在還要搞特區。
中國多封閉,也知道要用特區,八○年代之後他們多少人意識到開放的好處,結果我們現在還在反對。今天那些出來反對的人的心態,跟一九七○年代中國的極左勢力有什麼兩樣。
陳博志說二十年前有需要利用特區經濟來放寬投資條件,但現在不需要開放嗎?舉個例子,現在中國商務人士來台,需要三個星期才能辦好簽證,而且還是單次入境使用。假設中國的大老闆要來台灣,申請簽證後三個禮拜才能來,來了之後下午就飛回中國;隔天要再來,得再重新申請簽證,且還要再等三周。全世界哪個國家來談生意的人要讓你三個禮拜才能入境?
我們就像一個慢速火車,好像在往前,但四周風景變動更快,相對來說,我們是倒退的。比起二十年前我們的確是進步,但比起大環境,我們還是落後。從這個方面來講,他覺得當年需要,就跟我覺得現在需要特區是一樣的。
台灣多少人去大陸當天來回,可我們不讓人過來,今天外界抱怨台灣人都去中國投資,但是單單講個對中國鬆綁,去立法院就被轟死。我在行政院主持「陸資來台投資」時就聽過這種反對言論,當時他們連流動廁所都反對,還開放晶圓廠和太陽能咧。我在開會時都忍不住講,開放流動廁所最多影響到屁股,能影響什麼國安?
而且不要忘記,加入WTO代表我們承諾對全世界開放,中國並不在我們排除的項目之內啊!
十多年來,大家都說我們應該要轉型,但到今天卻還有人找盡各種理由反對,反對的人常說大陸經濟量體比台灣大太多,開放後會怎樣、怎樣。但全世界經濟量體比中國大太多了,對全世界開放難道會比對中國開放容易?而且當初沒人扭著你、強迫你加入WTO,是你自己吵著要進去的。十多年來不做,現在逼得我們為了政治、社會選擇在一小區域開放以求可以過關,走回大陸特區經濟的老路,笑死人了,還反對!
誰說要蓋在港邊?
伸縮的概念,等於全區開放
問:既然說要開放,那麼以自由貿易港為主體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能否達到市場開放的效果?
答:現在我們示範區裡統一使用「前店後廠」這個概念,讓示範區不只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個「伸縮」的型態。以面板業來說,它只要符合示範區內設置規範與標準,那麼依此新設的工廠就算成是示範區裡的廠,但不一定得蓋在高雄港旁邊。
或者以國際醫療為例,沒有人要你去基隆港旁邊蓋醫院、吹海風,而是醫院申請要做國際醫療,被認定許可後,就可以進行,並在台灣任何地方設立。至於醫護人員工作時數,或者是聘僱外國醫事人員等細節,就由衛生署在法規中去限制。換句話說自由經濟示範區雖然現階段是五港一空,但實際上卻可以在這幾個地方之外出現。
這個「伸縮」的概念就是一種「變形的」全區開放,你只要示範區申請成功,就可以在任何工業區開工廠。面對反對聲浪,當我敲鑼打鼓說要開放全區時,到立法院就是準備被轟死,所以我們只能用這種迂迴的方式來做全區開放。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64期;訂閱新新聞電子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