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去拜訪台大公衛系李明瑱教授,承蒙熱意,借閱了她的父親、台大醫學院前院長李鎮源的老相簿和畢業紀念冊。
翻看著李鎮源台北高校時期的相簿,一張黃白的明信片滑出來。正面上,兩位盛裝的小姐,彷彿準備登台的明星;化妝精緻,白齒微露,額前瀏海,髮上繫著一大朵蕾絲花,幾乎遮去半個頭;身穿綢緞裁縫的蓬裙,肘間有多層次的喇叭袖;一人胸前還遮著歐洲仕女的扇子。
明信片的背面,空白一片,唯有下方一排字「寶塚少女歌劇團」。我哈了一聲,告訴剛從美國回來教學的李教授,「這麼巧,寶塚這個月正在台灣演出!」
李鎮源這批相簿和紀念冊的時間,都落在一九三○年代,而且,三大本簿冊中,只有這一張明星式的明信片,可以想見,遙遠的昭和初年,寶塚的名聲已透入台灣。如果,寶塚當年就來,應該也會像今天一樣,在國家戲劇院九天十二場的票,瞬間銷售一空。
今年以前,寶塚歌劇團不曾來過台灣,三○年代倒有幾次,寶塚歌劇在全日本國電台連播時,台灣大眾可以透過「拉機歐」(收音機),用耳朵感受寶塚的華麗和氣勢。
寶塚一九一四年在關西創立後,逐漸衍繹出特殊的表演風格,全日本各地仿效者眾,清一色以「少女歌劇團」為名。一九二○年,台北的日式旅館「竹?家」老闆館野弘六也倡立了「高砂歌劇協會」,招募了台灣本地十到十五歲的小女生,初試啼聲,還演了吳鳳的故事。高砂僅曇花一現,但二○、三○年代,日本的「關西」、「東京」、「松竹」、「日本」、「羽田」、「高松」等少女歌劇團陸續跨海來台。日本時代,台灣人對寶塚式的歌劇團並不陌生,一九三五年春天的「松竹少女歌劇團」更轟動全台。
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台灣也低迷幾年,商人無不削尖頭苦思對策,台灣專賣局賣菸賣酒,就以贈品帶動買氣。一九三四年,整體景氣好轉,酒的銷量較前一年多一成五,菸也多一成,菸酒商更想出一個豪邁的推銷術。當時,歌劇團流行,有「關西寶塚、關東松竹」的說法,台灣的日本酒商就出面張羅,好不容易把松竹歌劇團請來。然後,對顧客蜜語,說是「謝恩」,其實是以高人氣的松竹為餌。想看松竹,必須在指定的兩個月期間,「先」買一圓以上的菸酒,大約一包十支的香菸,要買個五包、七包,才能拿到抽獎券,然後,打開抽獎券,裡頭才「可能」有入場券,當然也可能一打開,只摃到龜。
台灣菸酒商雖出乎利,卻也盡乎力,松竹歌劇團從來只在東京和大阪演出,到台灣來,卻幾乎巡迴全台,屏東和宜蘭都去了,實在「揪感心」。台灣於是揚起一陣松竹少女歌劇熱,霧峰大族林家的林獻堂和親友共十人,也趕了台中場次,他並在日記寫道,「觀者擁擠幾無座位」。
(作者為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