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委員 鹽倉裕】
日前,知名漫畫《美味大挑戰》內一段暗喻漫畫主角流鼻血,是因為食用受輻射感染食品的描寫,福島縣政府提出了嚴重的抗議。
根據東京大學攻災害情報學副教授關谷直也的解釋,所謂的「風評被害」,就是指災害過後,因為媒體與輿論等的報導,導致人們懷疑其安全性而減少消費與觀光、並造成當地廠商和經濟上的損害。關谷教授用了食品為例解釋道:「在科學實證有安全問題後遭受的經濟被害,我們稱為『實質損害』。然而,若這個食品本身是安全,卻因為輿論而導致人們不敢食用,但就會變成『風評被害』了。」
關谷教授不斷強調所謂的「安全物品」,指的是經科學證明後的「安全認證物品」。也就是說,風評被害的認證標準,是依據受評估主體的狀況而有所不同。
面對未知與無知的不安
根據關谷教授的解釋,風評被害這個特有名詞來自於核能專業領域,而第一個遭受風評被害的案例,便是1950年代知名的「第五福龍丸」事件所引發的的輻射線恐慌。當時,日本遠洋鮪漁船第五福龍丸號在南洋海域作業時,被捲入了美國的氫彈試爆實驗之中。由於當時所有船員受到高計量輻射汙染的報導,引發了消費者對食用鮪魚產生了恐慌,最後導致日本政府鉅額賠償因輿論恐慌而蒙受損失的廠商。
回顧1950年代的社會,當時正是核能基本法制定的時期。對日本社會而言,雖然風評被害也能用於像是重油外洩或火山爆發等狀況,但整個風評被害的歷史演進,正與日本和平使用核能的歷史相互重疊。譬如說,1974年核子動力船艦「むつ」發生輻射線外洩事件後,造成了帆立貝的價格暴跌。1999年發生的JCO核子燃料製備廠事故,也使得當地的農產品等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根據今年春天關谷教授的調查顯示,東京23區中,就有高達22%的民眾相信「福島縣將會爆發嚴重核子相關疾病」。關谷教授認為,引發風評被害最大的心理因素並不是恐懼,而是因無知或未知所產生的不安。所謂的「恐懼」,是一種面對具體威脅的認知狀況,但是「不安」則是面對高度不確定性的狀況時,在心理產生的一種憂慮行為。
除了心理的不安之外,關谷教授也指出,風評被害在某些程度上是一種核能賠償上的漏洞問題。根據日本核能損害賠償法,當情況評估為不安全時受到損害,政府將會給予賠償。但是,若政府判定情況為安全但卻蒙受了損失時,那政府便不會進行賠償。關谷教授認為,這是一種在行政措施上,沒有考慮到人們心理認知狀態的漏洞問題。而為了彌補這個漏洞、實際協助受害補償的評估方式,便是風評被害的意義。
科學無法對抗的恐慌
【文/高重治香】
在各種針對《美味大挑戰》的批判之中,有相當大的一部份,是在指責這部漫畫沒有科學依據。東京大學的佐倉統教授認為,所謂的「科學」,便是集合學者專家進行反覆實驗,並將實驗結果等推敲成為論文後,才能證明一個假說的態度。因此,佐倉教授表示,針對低輻射曝曬下的鼻子出血可能性,至今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檢證。而這些實驗證明,低輻射曝曬並不會造成鼻子出血。所以秉持著科學的態度,人們應該相信這個論述。
但是,僅否定兩者的關聯性,並不會解開民眾的不安心理。由於人類為了自我保護,因此會有將未知的事物判斷成「可能具有危險」的心理傾向,也因此而產生了「恐懼感」。若是能利用科學的解釋讓民眾了解未知的狀況,那也就能消除人們對於輻射的恐懼。
針對這個事件,電影導演想田和弘表示:「不管是批判還是驗證,都應該要慎重地看待。」想田導演認為,目前對於輻射和流鼻血之間的相關調查還不夠完整,因此他對科學界提出了期盼:「虛心去探究流鼻血的原因,這才是科學應有的態度。以科學為名,卻僅單純澄清『低輻射線不是流鼻血的原因』,這樣的研究態度不是很隨便嗎。」
過去,日本政府也曾否定水俁病與有機水銀的關聯性,結果卻造成了災情擴大的歷史案例。如今,眼前正上演「絕對安全」神話崩解的核災事故,這會不會是歷史事件的重新上演呢?
【更多內容請見《新鮮日本》0611新鮮日本電子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