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電信業者4G資費方案全數出爐,檢視端出來的菜單,一如先前預告的,在優惠期以外,3G時代「無限吃到飽」的模式不再。如果這部分能增添一些彈性調整,推出「偏遠與離峰時段超量不降速」的補充模式,對相關產業發展和消費者權益將更有幫助。
為什麼偏鄉與離峰時段應開放不限量的吃到飽?必須從「限制吃到飽」的緣由說起,大家習慣認為,如果人人都吃到飽,4G時代數據傳輸量大增,會造成塞車,影響上網體驗,所以要限制重度使用者不能用太多量。
但從無線頻寬資源的概念來說,會造成塞車的,一向是單一基地台的「使用人數」,而不是單一使用者的「數據傳輸量」,同一時間,一個基地台服務的使用者如果不多,即使單一使用者的傳輸量高,也不會造成塞車;反之,即使人人的傳輸量都不高,但同一區使用者太多,還是會塞車。
因此,以非吃到飽的模式,管制單一使用者的總傳輸量,只是間接手段,加上電信業者訂價考量和上網體驗沒有絕對關係。在使用者眾多的地區或時段,這樣的限制或許有部分意義,但在基地台「很空」的時候,例如清晨離峰時段或使用者不多的地區,其實不需要另外加一層限制。
台灣4G發展已落後其他國家多年,現在好不容易推出,應以創造整個生態系的角度去推廣,要讓消費者減少使用時的負擔、減少吃到飽限制,量夠多,才能激發創新服務和產業,這是我對業者與政府相關單位的建議。
在消費者部分,對想要嘗鮮體驗4G服務的消費者,建議從「手機」、「覆蓋率」、「資費與wifi熱點涵蓋率」三個面向考慮。
手機應是考量的第一大要素,近一年推出的手機多半有支援4G LTE,但不一定是全頻支援,各大電信業者目前開台頻段有1800MHz、700MHz,消費者要仔細比對手機能否適用,否則後面其他考量都沒有意義。
其次是覆蓋率,目前業者搶開台,是以3G搭配4G方式達成覆蓋率,勢必有某些地點效果較好,有些較差強人意,最好先研究自己平日行動的主要地點有沒有4G訊號、狀況如何?目前4G有免費七天試用的規定,消費者可以把握七天確認需求是否可以滿足。
第三才是資費和wifi的支援。以資費來說,目前要搶先體驗4G的,還是對無線頻寬需求比較大的一群,最低價的方案數據傳輸量不大,不一定要著重比最低價,比較參考性較高的還是6GB以上方案,估計重度使用者每月需要傳輸量可能約20GB左右,假使選擇6GB方案,剩下的傳輸量要以免費的wifi熱點補足,目前業者在此級別方案多有提供wifi吃到飽,因此需要觀察的,就是消費者所在地電信業者的wifi熱點涵蓋率,這也是一大重點。
(本文由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消基會副秘書長林宗男口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