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追求鬆與靜。許多習拳者打了多年,並沒太在意究竟鬆了多少又靜了多少。這便是沒真正把拳想在心上。須知鬆,是令自己鬆開身體來盤拳架子;同時又是令自己恆心練拳架來把身體逐漸練鬆。可見鬆的程度,是很難很慢的進境。而鬆,亦是可以觀測的。血壓降低了,是一種鬆。甚至血糖降低了,更是鬆的更高境之表現。夜裡睡得更好了,是鬆的很簡明之例。乃鬆,是副交感神經得以完備作用之因由也。鬆,實是一種內部的休息。
然鬆之一物,並非只有打太極拳方能獲得。瑜伽也教人放鬆。冥想,也令人鬆。催眠,也把人送至鬆的境域。許多人只要沒啥心事,根本也滿鬆的。但既然打上了太極拳,則不妨在這趟拳裡謀取鬆靜之追求。倘打了好些時日,連鬆猶未感受,那何不在瑜伽的「攤屍式」中求之?何不在蛙式游泳中求之?何不在打坐中求之?何不在「蘇菲旋轉」中求之?甚至在暢吼高歌的「廣場舞」中求之?
太極拳講鬆,先講人體工學的法則。如謂「沉肩墜肘」。肩不聳,是鬆。要把肩沉下,其實是頸椎與胸椎皆上提的效果。頸椎與胸椎何以上提了一陣,又莫名其妙的跑掉了,形成肩又聳起來呢?這一來是心理上遇到了緊張的理由,二來支撐胸椎、頸椎的腰椎與尾閭(甚至其內的臟腑)並不那麼厚實飽滿,於是上段脊柱少了供應的能源,致心理上只好提醒或暗示肩膀要聳了起來以為應敵之可能也。
故而把脊椎練扎實,是為鬆之第一步。
拳經中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便是在脊柱上做文章。全身如同一團軟肉都讓它垂下,惟有一樣東西還提撐著,便是脊柱。而太極拳強調的工學,有涵胸,有拔背,皆指明脊柱的曲線,更重要的,是懸頂。乃頸項下面有弓起的大椎,懸頂做得好,則全身之結構即能掌握,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也。以貓為例,貓多麼鬆柔,然你看,主人要把貓拎起,換至別處,他所拎的位置是貓的脖子處之脊旁筋皮,而貓完全不會不舒服。故練內家拳,脊椎最要拎提來練,而懸頂,是拎整條脊柱最佳的「提綱絜領」位置。
頂頭懸了,便「滿身輕利」了,這就是鬆。
再說初練的招式。一開始的掤擠按,要設法先練出味道。主要自起勢中的「太極式」將要往下生出陰陽,遂化成最不明顯拳式的那些掤擠按。高手在老年時自己偶隨心打掤擠按,往往打得模模糊糊,然卻是同氣團相揉碾得極是有致。可見掤擠按是既可以打成楷書體,亦可以打成隸書體,更可以打成行書草書體。
掤有點像是用手臂向外撥,但又是向外漲開,這主要是做到開合相寓中的「開」。而則有點是掤的收回。掤擠按四式合成一個叫「攬雀尾」的複合招,而要攬成這個雀尾,已然將胸懷前的氣球摩撫勻轉得柔活圓膨,是很值得深練的。
掤的出手形式(更像是「出臂」),似無意於打人,更像是要聽勁;即與敵方的臂搭住,而後「沾連黏隨」,遇最好時機,一發,則丟人於幾丈之外。
而靠,有點像將掤的角度抬高至上臂與肩。
而不管是掤或靠,頭皆要向正上方微頂,像是挨一挨上方幾公分處的如棉花般之雲朵。(作者為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