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行動》真的是很有思考性的一部電影,不過它要探討的題材,並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可能也都會有不同的想法,我在文章中會比較用探討式的方式來寫,而不會寫死,因為電影本身也沒有說死,即使觀眾都看同一部電影也可能會有很不同的想法,比較希望的是大家能保持開放的態度,一方面因為沒有人能看到所有的面向(我們只能看到自己重視的和理解的面向),二方面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另一個選擇」會導致怎樣的結果所以也不可能做實際的比較。
不過談電影的主題之前,要先說一下電影的性質,因為我跟朋友去看的時候,沒開始很久,朋友就說旁邊有…打呼聲。
《天眼行動》雖然說的是一次軍事行動,但它並不是動作片,片中幾乎沒有什麼動作,我們和軍方或政府的高層一樣,是在遠處看的,《天眼行動》比較像是一百分鐘的「監視」電影,監看一項攻擊,但這項攻擊用的也是無人戰機,也就是飛行員在空軍基地中像打電動一樣控制飛機去發射飛彈即可,(想了解可看看之前《巡戈狙擊手》〔Good Kill〕就是在說這種飛行員要面對的心理壓力),所以如果你無法有耐心地坐著監看一百分鐘,那就要考慮一下了。
所以為什麼要監看到一百分鐘?不就確定目標然後把它炸了嗎?
電影剛開始會先介紹合作的各方人馬,包括海倫米蘭〔Helen Mirren 〕演出這次任務的領導,在基地裡,另一邊有她的上司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演將軍和幾位文官,美國則有空軍基地的飛行員和他們的上司,還有當地的配合人員,大家彼此連線。若剛開始覺得有點搞不清誰是誰,不用擔心,因為後面真正開始有互動之後,角色都會很明確,不太會認人的觀眾應該也不成問題的。
再來就是透過空拍和當地人員的監視,來確認這些恐怖份子是否有聚集。
但通常計畫總會有很多意料不到的因子,《天眼行動》也不例外,所以前半段也有一些緊急的應變和調整,一直導到後來剩下的選擇只有用飛彈去炸掉他們。
這些過程雖然不是商業片的刺激,但都一直有著發展,記得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也在看這個行動的一員,所以你也不知道你在監視的人是否真的會依照情資集合在該集合的地方,萬一有人沒出現怎麼辦,萬一他們跑走了怎麼辦,對於在進行計畫的人而言,不用什麼大動作,一點點的風吹草動都會牽動他們的神經的。
不過真正精采的在後半部,這個攻擊的決定一定會造成「間接傷害」,即使他們可以精準擊中目標,但爆炸的力量多少會波擊到周圍,如果周圍剛好沒人那最好,但若無可避免,又是唯一的機會時,他們也有一套評估的方式。
而《天眼行動》丟出的難題,是一個小女孩…這個小女孩的生活一直穿插在電影當中,觀眾很早就認識了她,飛行員也早有注意到她,偏偏,她就在這個可能受到間接傷害的範圍。
於是,每個不同的角色都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決策者也不見得都敢擔這個決策的責任,所以很多的角力就這麼開始了。攻擊,一個小女孩,「肯定」會死,不攻擊,八十個人「可能」會死。前者人數少但肯定,後者人數多卻只是假設,這要如何衡量?就算如果後者是能幾乎肯定,人命是可以這樣用數量來換算的嗎?
然後,還有政治的因素,對方是友好國家,要殺的恐怖份子有英國公民和美國公民,動手攻擊,背後還有很多法律的正當性問題以及交戰守則是否適用等等因素。甚至還有考量到,如果殺了小女孩是他們下的手,如果是恐怖份子殺了八十個人則是恐怖份子下的手,在觀感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看這些各地的人在螢幕前爭辯著,小女孩還天真的不知道她的命正操在他們的手中…還有要當劊子手的飛行員,同樣有著服從以及道德上的糾結,還有當地的地面人員努力想要把小女孩弄走。《天眼行動》的精采不在動作上,而在這些你來我往之中,可以說是想法的交戰吧!
而我們觀眾的心,也跟著每個決定起伏。看這樣的片子,需要有基本的人性關懷,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完全無感覺得反正就死一個遠方不認識的小女孩,誰在乎,那…真的就不太適合看《天眼行動》了。但反之,如果你是在新聞上看到一些別人的遭遇也會感到難過的型,對《天眼行動》可能就比較有感。另外還有一點也就是一開始提到的,對於不同想法的接受度,不論哪個決定可能都會有人要受害,但都不會是決策的這些人,決定別人的命運,是很大的權力…就連法律也無法規範這樣子的兩難,因為世間並非任何事情都能簡單用黑白對錯來判斷的,法律也只能給予依據,卻無法讓每個個案都有完美的規則可參照。最終,要做出決定的,還是人。
當然,會如何決定,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就不在文中點破,不知道結果更能體會在過程中的這些七上八下。
如果合口味,很推這一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