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愛讀書──我如何翻轉8000個孩子的閱讀信仰/閱讀翻轉教育,閱讀翻轉人生


【雷驤.Pocket Watch】以畫像當底片,將城市風情片片拼湊、凝聚生活原味,生命風貌即在此刻現形!!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0/09 第86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愛讀書/我如何翻轉8000個孩子的閱讀信仰
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
記憶空了,愛滿了/陪爸爸走過失智的美好日子
噗通噗通我的人生/17歲的心靈,80歲的身體
閱讀筆記 散文/彩色浮水印做底的自得其樂

新書鮮讀
愛讀書/我如何翻轉8000個孩子的閱讀信仰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給孩子一個玩具,不如給一本書!給學生一份考卷,不如給一本課外讀物!

內容簡介:

如何讓一個孩子即使離開學校,也會自主學習,並培養能與世界競爭的能力?關鍵就在閱讀!

作者介紹:

宋怡慧

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2006年,她接下學校設備組長一職,而會接下這份職務的初衷,是她心繫著學校的圖書室。她希望能幫發霉、無人聞問的圖書室大改造,以及在改造後,積極推廣她一輩子的信仰──閱讀。

搶先試閱:

一百張閱讀傳單,一張都沒發出去

當天晚上,我失眠了。我開始懷疑自己。

我到底要折磨自己、折磨別人到什麼程度,才願意罷手?

這個家都快被我毀掉了。

沒人來圖書室

十月,圖書室終於如期風光開張了,但卻從一開始的門庭若市、人擠人,漸漸地,陷入門可羅雀、人潮漸稀的窘狀。

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原來,搭配開館而熱鬧滾滾的借閱摸彩活動截止了,再加上,圖書室無人輪值,陷入一天開館,三天閉館的情況,常常讓想借書的師生吃閉門羹,也降低了他們進圖書室借書的熱情。

而最後壓倒我的一根稻草是,我沒辦法解決圖書室照明和通風不良的問題。這讓全校師生對圖書室的好感漸漸消失。

怎麼會這樣?我遇到了改造圖書室後,最大的挫折和瓶頸。

不行,不行,我一定要每天都開放圖書室,讓想借書的師生方便借閱。但,我不可能有分身,我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得要顧好設備組的業務。

輪值圖書室,連先生也不支持

左思右想,我想到和我同校的先生。

我開口,希望他能幫我輪值圖書室,讓圖書室的人力資源充裕無缺。

沒想到,先生不只不贊成,反而潑冷水地告訴我:「閱讀不是顯學,推動起來很辛苦。你要不要就蕭規曹隨,跟著前人經營的模式,有老師借用圖書室,再去開門就好了?你不需要那麼好大喜功,浪費人力和時間……」

這些話,聽起來超級刺耳,也惹得我淚眼婆娑。

好多天,我賭氣和他冷戰。

我不服氣,憑什麼動用那麼多人力來改造圖書室,我還是失敗了。

我要想個法子殺出重圍。我不能輕易認輸。

雖然如此,我心裡還是覺得很挫敗。當我看見導師辦公室燈火通明,同事們感情融洽,談笑風生。我卻像化外之民,踽踽獨行。一個在聖誕夜,被眾人遺棄的賣火柴女孩就是我吧!

剛調到丹鳳才兩年多的我,第一年擔任專任老師,第二年擔任協助行政,今年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姿態,接任設備組長的工作,我和大家都不熟悉,也沒有建立同甘共苦的革命情感,我好像找不到一個情義相挺的朋友來協助我!

當時,我難過地在心中吶喊:「究竟,有誰可以幫幫我?」

沒想到,我在最落魄時,在校園的長廊上,遇見了失散多年的大學同學。

他爽朗、主動地和我打招呼,還告訴我:「圖書室變得很漂亮、很有特色哦!」

當時,我多像溺水而瞬間抓到浮木的人。

我求救似地問他:「你願不願意幫我忙?幫我一起推動閱讀、一起輪值圖書室……」我急切的語氣,應該把他嚇壞了。

但,他還是很有風度和禮貌地說:「如果時間允許,當然好呀!只是要清楚告訴我,要協助的工作內容是什麼。」

實在很難形容當時的我,雀躍萬分的心情。我像個被拒絕上百次的推銷員,竟然有人會被我說服,想要買這份「閱讀」產品。

「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我開心大喊。

感謝岳璋老師,讓當年萬念俱灰的我,有了希望與動力。

而成功說服他的經驗,也讓我興起邀請學校老師加入圖書室輪值,以及閱讀推動的想法。

 
外婆家有事/台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
文、圖節錄自貓頭鷹出版社
圖/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追求正義,何能要求別人對我們正義?──張正

內容簡介:

千百年來,台灣一直是混血的島嶼,不同文化與血緣的碰撞,造就了今天的我們。台灣人應該彼此多元包容、心胸開闊,在對待所謂的「老外」和東南亞移工時,一樣有人情味,誰都不該騎在誰的頭上。

作者介紹:

張正

現任電視節目「唱四方」製作人、中華外籍配偶暨勞工之聲協會秘書長、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工作小組召集人,曾任台灣立報記者、《四方報》總編輯、中廣越語節目《越來越幸福》主持人、台灣立報執行副總編輯、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永和社區大學新聞社顧問、桃園越南人收容所中文志工、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召集人。著有《全球化下新移民╱工社群的跨界文化鬥爭》、《逃╱我們的寶島,他們的牢》、《離╱我們的買賣,她們的一生》。

搶先試閱:

台灣不是大天朝,東南亞不是番邦小國

眾聲喧嘩的媒體,無遠弗屆的網路,觀看世界的管道數不勝數。但是,我們看得比過去更清楚嗎?

十多年前,我的已故老闆、台灣立報社長成露茜給了我上下兩冊《東南亞史》,摧毀我建構於影視與偏見的東南亞刻板印象。是呀,東南亞山海縱橫、文明豐饒、恩怨情仇層層疊疊,我怎麼一想到東南亞,卻只想到越戰、人妖、椰子樹?尤其,台灣明明距離東南亞這麼近,而且,明明已經有這麼多東南亞朋友和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座島嶼上!

當然不能以媒體人的身分抱怨媒體沒給我正確的消息,只能怪自己沒認真做好「媒體識讀」,對各方湧來的資訊未經思考、囫圇吞棗。也只能怪自己原以為是「放眼全世界」,其實只是遠眺歐美日,卻漏掉了比鄰的東南亞。

流浪之歌,四方之聲

因緣際會,我進了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念了一些書,做了一些田野,認識了一些朋友,總算不再對東南亞那麼完全無知。也在這段期間,我隻身待在越南四個月學習越語。雖然遊學生活很愉快,但是無法以中文與人溝通,讀不到中文的書報雜誌,仍讓我渾身不對勁;而與當地人相處時無法使用母語的有口難言、進入陌生國度的惶惶不安,也讓我有機會模擬了東南亞移民移工初到台灣時的處境。

台灣雖然號稱SNG車密度為世界之冠,報章雜誌群雄廝殺,但要到最近幾年,才出現專門服務數以萬計的東南亞移民移工的刊物。

二○○六年,為了「讓弱勢發聲」的理念,台灣立報成露茜社長決定要辦東南亞刊物,當時我剛從越南回來,負責越文刊物。刊物定名《四方報》,意指要替勇闖寶島、散居各地的越南朋友,建立一個可以望見彼此、看顧四方的平台。

當然有很多困難要克服,比如找齊通曉中文、越文的編採人員、找到不會印出亂碼的排版軟體、找出遍布台灣各個角落的越南讀者。所幸,替二十萬生活在台灣的越南人辦一份母語刊物的目標,得到幾乎所有人的認同,許多素昧平生的越文志工紛紛自告奮勇,以各種形式加入編輯部的行列。

而長期缺乏母語刊物的越南讀者,也給予我們熱切的迴響。創刊伊始,報社便收到雪片般的來信,上頭寫滿密密麻麻的越文字。果然,這批長年在台灣底層默不出聲的移民移工,有那麼多話想說!截至二○一三年,《四方報》總共收到一萬八千多封手寫的讀者來信,算是沒有辜負讓異鄉人發聲的任務。

同時,眾多才華洋溢的素民詩人、畫家,也將《四方報》當作舞台,將在台灣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發抒在精美的畫作、押韻的詩歌裡。例如在台中照顧年邁阿公的陳氏桃,從小喜歡畫畫,可惜家境貧困,藝術才情無以發展,必須出國打工。當她知道《四方報》歡迎投稿之後,便在工作之餘,以樸素但生命力飽滿的筆觸,畫出記憶中的家鄉、畫出越南女性之美。更可喜的是,一位雅好文藝的彰化仕紳陳錫鍠,在《四方報》上看到阿桃的畫作後,覺得她深具潛力,願意資助紙筆、顏料等創作工具,也不時與阿桃討論怎麼樣畫得更好。兩三年下來,即使我是個外行人,也看得出阿桃進步神速,阿桃本人更信心滿滿地說,等她結束台灣的工作,要回越南重新學畫,完成兒時未竟的夢想。

《四方報》從免費贈送,成為能夠立足於便利商店裡的一份刊物,我肯定是從中獲益最多的人。回想創刊之初,有位讀者想要一口氣訂四年,我們還勸他:「不好意思,還不確定能辦多久,先訂一年好嗎?」

我的一點點越文程度和一點點媒體經驗,透過《四方報》發揮了最大效益。也在每次聽到越南讀者對《四方報》表示感謝時,體會到,最快樂的事情,是讓別人快樂。

 
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
文、圖節錄遠流
圖/遠流提供
深入12個山巔水湄的小地方.解開12張田野餐桌的鄉愁密碼

內容簡介:

從東到南,由南轉北;從山巔到水湄,由海岸到平野;從閩南到客家,由原民到外省,小小的台灣島蘊含著豐富迷人的生活內涵,每個小鄉小鎮都有屬於自己的風土餐桌,每道餐桌上的食物,都隱藏著台灣多元族群在島內遷徙的線索。透過旅人以舌胃實地的田野踏查,瞭解百年來,台灣人為了生活生計,島內行旅的故事。藉著小地方的生活體驗,感受人情的美好,以及族群的歷史文化與產業的變遷。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找回島嶼的真滋味。

作者介紹:

洪震宇

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天下雜誌》創意總監、副總編輯,策劃過三一九鄉專輯,也當過《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是台灣少數跨越財經、時尚與在地生活的創作者。

中年之後職業混亂、專業難以定義,目前主力推動在地小旅行,持續進行節氣飲食的田野踏查,並透過演講召喚說故事能力。2012年受邀在TEDXTaipei發表演說,曾獲選為《Shopping Design》2013年年度影響力人物之ㄧ,被稱為是「台灣新品種旅行設計師」。

著有《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二者皆遠流出版)、《資訊夢工場》(天下雜誌出版)等。

搶先試閱:

美濃人的餐桌故事-米食的真情演出

美濃一夜雨。清晨,我走出民宿房間,庭院小湖已有大白鵝悠游,雨後的空氣溼潤清新,山嵐如煙如霧,山脈朦朧連綿。

走進由舊豬舍改建的餐廳,餐桌已經擺好了,滿滿都是從當地市場買來的早餐,有木瓜粄、地瓜粄、豬籠粄、紅豆麻糬,將美濃客鄉的米食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美濃很少看到肉圓、米粉、滷肉飯、乾麵與貢丸湯等閩南式的早點小吃,都是各種做成粄的米食。

粄相當於閩南式的粿。美濃客家人會用在來米、糯米或麵糊加入各種食材,做成不同口味的粄。木瓜粄是青木瓜刨成細絲後,加入米漿、麵粉、鹽之後煎成薄餅,地瓜粄也是這個做法,兩種粄都帶著微微甜味,並各有木瓜、地瓜的香氣。豬籠粄其實就是客家菜包,因為胖胖小小的,長得像關小豬的竹編籠子,就稱為豬籠粄,裡面包蝦米、紅蔥酥、蘿蔔絲,油油香香的,粿皮很厚實,吃了很有飽足感。

美濃作家鍾鐵民在〈木瓜樹下好乘涼〉寫著:「青生的木瓜熟度夠了可以製成蜜餞木瓜糖;可以和豬肉一同燜成大封,是客家吸引人的菜餚;可摻合米漿煎木瓜粄,美濃街頭一年四季都在販賣,是鄉親喜愛的點心;黃熟的木瓜可生吃可打汁,最不濟還可以餵雞餵豬,用途多了。」

一顆木瓜可以發揮這麼多功用,也只有在美濃客庄才能如此。美濃市場除了賣醃漬品、蔬果,還有各式各樣的粄食,晚起可就吃不到了。我看到一個白色橢圓狀,中間一抹紅帶的食物,覺得似曾相識,卻又說不出是什麼,問了攤販,她說是紅粄,再三確認,原來就是閩南人口中的紅龜粿。但美濃的紅粄很雅緻,跟傳統紅豔的紅龜粿大不同,同樣包豆沙或花生,但粿皮口感較脆,沒傳統紅龜粿這麼軟嫩。美濃人如果祝賀別人生子,送的紅粄就叫新丁粄。我跟朋友開玩笑,你們客家人也太節儉了吧,連色素也要省。朋友說,從小到大都是吃這種白色的紅龜粿,長輩說這樣才好看,顏色不會太滿,他也是到了外地,才知道紅龜粿是紅色的,跟家鄉大不同。

來美濃一定要吃的早餐,還有阿招的碗粿與肉粽。美濃人稱碗粿叫碗仔粄,甜碗粿是甜碗仔粄,這個六十年的小店位在美濃市場外圍,主人阿招大姐笑容滿面,不斷招呼外帶跟內用的客人,很多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輩。我點了鹹甜各一的碗仔粄,以及淋上滿滿花生粉的肉粽,味噌湯是免費奉送的。

鹹的碗仔粄,是用舊的在來米磨漿蒸熟而成,上桌前,阿招才灑上花生粉與炒過紅蔥頭的蘿蔔乾,以及蒜味醬油,口感跟一般軟軟的碗粿不同,彈性厚實,味道稍鹹,很有飽足感。喝口湯,再吃肉粽,餡料很簡單,香菇、花生、五花肉與蝦米,重點是滿滿的花生顆粒與花生粉,香氣濃郁。美濃人特別喜歡吃含有顆粒的花生粉,吃起來很有味道。深棕色的甜碗仔粄,較少在其他地方吃到,這是將炒過的砂糖加入米漿去蒸,入口Q彈充滿咬勁,還有淡淡糖香,得認真咀嚼,才能體會這種扎實的原味口感。

媳婦阿招是第二代接班人,每天早上五點開始做碗仔粄, 六點開店,不到十點就賣光了, 如果不早點來,就吃不到阿招的在地老味道。她中午回家再繼續包粽子,下午工作完,才有時間看看電視節目。她說工作不辛苦,如果不一直努力工作,客人就會吃不到這種美濃味道。

來美濃當然更不能錯過粄條。美濃人稱粄條叫「面帕粄」,將在來米磨成漿,鋪平蒸熟,攤開的模樣像毛巾,就稱為面帕,再切成細長條狀,就成為粄條。美濃粄條都集中在中山路、中正路附近及美興街這一帶,被稱為粄條街。接近中午,觀光人潮才會湧入美濃。

粄條也是美濃人早餐的選擇之一,得早上來吃,才能從容感受在地氣氛。早期每家粄條幾乎都是店家自製,現在生意忙碌,不少都交給工廠製作,我喜歡到遠離粄條街、在福安國小附近的阿城粄條,這家小店是現存少數仍維持自己製作粄條的店家,每天四、五點就得起床做粄條,七點開門。早起的客人就能吃到最新鮮的客家滋味,還可以看到店員將面帕切成一條條粄條,再下鍋煮的過程。

 
記憶空了,愛滿了/陪爸爸走過失智的美好日子
文、圖節錄天下雜誌
圖/天下雜誌提供
這是勇氣與淚水的真情告白,3700多個日子的親身照顧與陪伴,以愛與信念一步步摸索出溫暖可行的照護方法。

內容簡介:

周貞利的父親原本是數學老師,頭腦聰明、個性溫和,卻在退休後確診為失智症,兒女一開始不熟悉失智症,但邊做邊學、邊學邊做,摸索出可行的照護方法,不斷調整心態,以團隊合作的方式照顧父親,陪爸爸一同走過生命的黃昏。

作者介紹:

周貞利

台灣失智症協會(TADA)家屬聯誼會會長

曾任醫學中心護理師,因照顧失智父親及婆婆超過十年,長期致力於失智症資訊的宣導與推廣、募集志工,並經常以家屬身分,在各種演講及國際失智症研討會上,分享失智照護經驗。

搶先試閱:

黃昏症候群

爸爸的黃昏症候群一開始是每天下午大約四、五點的時候,他會將門窗都緊緊的關上,還要用膠帶黏貼窗戶的四周,再用廣告紙、報紙,或是只要拿得到的紙張,通通貼到窗戶的玻璃上,然後拉上窗簾,再拿曬衣夾一個一個的夾滿窗簾。所以每天這個時候,爸爸便開始把電風扇插頭拔掉,他已經不會使用開關了。讓風扇停止運轉是第一步,接著開始找膠帶、剪刀、紙張、曬衣夾,進行房子的密封工程:關房門、櫥櫃門,最後再把每個窗口都封死。

媽媽無法忍受他的行為,一再的追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爸自顧自做他的,完全不理會媽的質問。媽只好再插上風扇插頭,再打開封好的窗子。媽媽的舉動會引起爸爸異常的憤怒,會突然對媽媽大吼:「妳這是在幹什麼!」馬上再扯下電線,或是用力撥開媽媽正在撕膠布的手。媽媽自從嫁給爸爸,從未受過他這般粗魯的對待,於是衝突就爆發了。

以往,媽媽總是強勢的一方,現在情勢一下子逆轉了。強辭還可奪理,當遇到無理可奪、無辭可說的時候,就只能投降了。

看到在一旁掩面痛哭的媽媽,爸爸在這個時候唯一能擠出的一句話竟是:「這樣不對,要那樣才對!」然後自己再把窗子重新封死,窗簾再度拉上,繼續夾曬衣夾。

爸爸對受盡委曲的媽媽一點感覺也沒有,反而認定眼前的這個人是壞蛋,不安好心。他開始拒絕媽媽接近他,甚至不願意看她一眼,更讓媽覺得情何以堪,傷心欲絕。

我堅信這世上沒有過不了的坎,人世間有再大的險阻,只要多用點心,多繞幾道彎,一定可以找到另一個出口。對於黃昏症候群所帶來的難題,我撇開追問探索「為什麼爸爸會有這樣的舉動?」而是著眼於如何讓他穩定情緒,開開心心的完成他認為對的,做了才安心的事,只要是不具危險性就好。因為我們改變不了他,只好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其逆勢而行,不如順勢而為,爸爸安心不鬧,媽媽也才能有個好眠。

順勢而為,不是逆勢阻撓

我的做法很簡單,當爸爸開始拔掉屋內的所有風扇插頭時,我便偷偷地把冷氣空調打開。爸爸拔不到空調的電線插頭,也不會注意到冷氣是否開著,於是,爸爸的目的達到了,而媽媽也不覺得悶熱,這不就皆大歡喜了嗎?接著我做給媽媽看,教她如何應付這每天要上演一次的坎。媽媽靜靜地坐在一旁,看我不但不搶回爸爸手上的膠帶和剪刀,反而是主動地幫他準備更多工具材料,再帶著他到窗戶邊,讓他關上窗戶,再幫忙剪膠帶、裁紙張,配合做他想做的事,更不時地讚美他做得很棒。

由於受到認同肯定,他的情緒就非常平穩,很專注地把窗戶黏貼到自己最滿意的程度。我把自己回到當年輕媽媽的時候,陪著精力充沛的孩子玩遊戲,想法子耗盡他剩餘的能量,好盡快入睡。不同的是,爸爸是大人、是病人,小孩累了哭鬧想睡我理解,也好應付,但陪爸爸「玩」,我必須隨時注意他情緒的起伏。一旦他的意識混亂,情緒激動起來,我和媽媽絕對無法制伏得了他。因此,看到他開始亂貼、亂剪、急躁不安,四處走個不停的時候,我就得趕快轉移下一個節目去吸引他,以緩和他的緊張焦慮,否則再繼續下去他就會開始混亂,情況將變得難以收拾。

剪不好、貼不順,懊惱生氣了,沒關係,我們就玩別的。這時候我會趕緊拉上窗簾,把令他煩躁的剪刀膠帶收走,再拿出曬衣夾給他,他會很高興,用心的將曬衣夾全部夾在窗簾上,可以夾一百多個。完成這件大事後,他才會心滿意足地乖乖配合吃藥、洗澡、睡覺。

起先媽媽對爸爸這些異常行為非常憤怒,尤其怕熱的媽媽,無法忍受爸爸大熱天裡把整屋子的門窗全封死,而且不准開電扇。她又不習慣吹冷氣涼風,堅持要吹電風扇,為此兩個人幾乎天天上演鐵公雞。更讓她為之氣結的是,爸爸對窗戶窗簾的無厘頭搗蛋,看他每天浪費掉那麼多膠帶,看我浪費幾個鐘頭陪他玩,等他玩夠了,還得去處理善後,她一開始對我的做法並不十分認同。可是,我了解黃昏恐慌症加諸病人的痛苦,如果他的痛苦、焦慮得不到紓解,病人跟照顧他的人將會兩敗俱傷,其結果是更加深痛苦的指數,讓照顧者無力招架,趴地不起。爸爸做的這些事,也許在外人看來,無法想像為什麼?但是我有一個觀念:只要是在安全的範圍內,不管爸爸做什麼,能夠讓他得到安定、快樂、滿足,甚至成就感,我都會讓他做,並陪他做。

等到晚上他睡著,我再拆掉窗戶所有不應該存在的東西,隔天當黃昏來臨時,又是他的第一次佈置窗戶的時間,就這樣日復一日,從準備東西讓他自己黏貼夾,到我做、他跟著做,到我做、他跟不來,到我做、他沒感覺。我陪著看著爸爸一路的退化過程,期間總共一年多。最終,我們一起熬過黃昏恐慌的考驗!

對這個黃昏症候群的問題,我得到一個心得,儘量在這段時間讓爸爸待在固定的環境裡,讓他做同樣的事情,不要改變他的生活作息或習慣的空間,可以降低他的混亂情形。

 
噗通噗通我的人生/17歲的心靈,80歲的身體
文、圖節錄自皇冠文化
圖/皇冠文化提供
噗通噗通、噗通噗通……你聽到了嗎?

那是風,是初戀,是你們緊緊抱住我──是我所有的心痛與心動。

內容簡介:

備受期待來到這個世界的亞凜,擁有爸爸的純真和媽媽的感性,卻不幸罹患了「早衰症」,據說這樣的孩子很難活過17歲。然而現在的他已經17歲了,即使被困在80歲的身體裡,亞凜透過閱讀來認識這個世界,並透過其他孩子的臉龐來想像自己青春飛揚的模樣。活到17歲,是亞凜迎來的第一個奇蹟,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亞凜越來越衰老,每一分、每一秒都格外地漫長,但不可思議的「奇蹟」,卻一個接一個發生……

作者介紹:

金愛蘭

九八○年生於仁川廣域市,韓國國立藝術大學畢業。

十七歲便以描寫五個女生宿舍生活的短篇小說《不敲門的家》一鳴驚人,贏得「大山文學獎」,正式踏入文壇。二○○五年,二十五歲的她再以短篇小說集《奔跑吧!爸爸》榮獲「韓國日報文學獎」,並創下有史以來最年輕得獎者的紀錄。此後她又陸續獲得「今日新銳藝術家獎」、「申東曄創作獎」、「李孝石文學獎」、「金裕貞文學獎」、「新銳作家獎」,成為韓國新生代最受矚目的小說家。

搶先試閱:

爸爸和媽媽在他們17歲的時候就生下了我。今年我17歲了,但我無法知道能不能活到18歲,或19歲。那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當其他的孩子像大樹一樣成長茁壯,而我則在快速地老去。別人的一小時,是我的一天;別人的一個月,是我的一年。現在的我,比爸爸還要老了。

爸爸可以在我身上看到他80歲時的樣子,我則在爸爸身上看到自己34歲時的模樣。無法來臨的未來和無從經歷的過去,在此刻相遇,它們互相提問:17歲是不是適合成為父母的年齡?

34歲是不是適合失去子女的年齡?爸爸問:下輩子你想成為誰?

我大聲地回答:爸爸,我想成為爸爸!

爸爸問:世界上有這麼多更好的選擇,為什麼偏偏想成為爸爸?

我不好意思地小聲說:爸爸,我想成為爸爸,然後再生下我,這樣我就能懂得爸爸的心。

爸爸哭了……

*****

我今年已經十七歲了。人家說我能活到現在真是奇蹟。我也是這麼認為。跟我一樣的人很少能活過十七歲的。然而對我來說,更大的奇蹟總是存在於平凡之中。過平凡的日子,然後平凡的死去,我一直相信這就是所謂的奇蹟。我認為奇蹟是我眼前的這兩位──我的爸媽。也是舅舅和舅媽、隔壁大嬸和大叔、酷暑和寒冬,但並不是我。

幾年前,隔壁一位阿姨跑來我家。

「聽說這病原因不明,也無藥可醫啊?」

「是啊。」

「這不是病。」

「啊?」

「那是一種訊息。」

她旁邊放著一本老舊的聖經和一條聖珠。

「阿姨,他不是訊息,他叫作亞凜,韓亞凜。」爸爸說。

剎那間,這個和我的外表不搭調、優雅又無可挑剔的名字令我很難為情,但同時我也對爸爸感到驕傲──他現在也成熟多了呢……在他還只是個十幾歲的一家之主時,大人們說什麼,他只能低著頭,好像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而現在他會保護我們,不受那些人的指指點點。然而爸爸還是難免感到難過,那天晚上他喝得滿身酒味回來,手上還拎著一盤一千圜的水餃。這種人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不知道為什麼爸爸這次特別在意。他來到我房間,枕在我無力的腿上。他鼓著臉頰,一邊嘿嘿笑。

「亞凜啊,亞凜,你喜歡什麼樣的音樂?」

我使盡力氣,用微微顫抖的聲音說:

「怎麼了?」

「沒什麼,我只是想知道我兒子喜歡什麼。」

我笑著用昏花的視力,心有點刺痛地望著眼鏡另一頭的年輕爸爸。為了讓他開心,我故意搞笑。

「只要是正妹唱的歌,我都喜歡。」

爸爸立刻發瘋似的喊叫:

「我也是!」

接著他立刻跳起來大叫。

「李孝利讚!」

「朴志胤讚!」

我也傻呼呼地跟著他舉高雙手呼喊。我奮力喊叫,雖然聲音沒有想像中渾厚有力。

「嚴正花讚!」爸爸興奮地在原地手舞足蹈。

「成宥利讚!讚!」

「寶兒最棒了!」

突然間,他又像失了魂一樣靜默下來。

「不過,聽說人要是年紀大了,就會越來越喜歡悲歌?世界上最悲傷的歌,就是酒後聽的歌。所以啊,你長大以後要聽抒情歌,一定要喝了酒再聽,懂嗎?」

「明白了。」

我露出幾乎掉光的牙齒,笑咧了嘴。

「爸爸……」

「嗯?」

「你現在覺得難過嗎?」

「嗯。」

「是因為我嗎?」

「嗯。」

「我該怎麼做好呢?」

爸爸傻傻地望著我,想了一下,平靜地說:

「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你不該做的是什麼。」

「是什麼?」

「不要覺得對不起。」

「為什麼?」

「畢竟人很少能夠……」

「嗯?」

「因為別人而感到難過......」

「……」

「我很高興你是我心中的痛。」

「……」

「所以啊……」

「嗯。」

「你以後一定要成為某個人的痛。」

「……」

「而且傷心的時候,一定要哭得像個孩子。」

「爸爸!」

「嗯?」

「我現在就是個孩子啊。」

「對,是啊。」

我的十七歲生日禮物是一台筆記型電腦,這是爸媽為了讓我在病房也能上網而買的。雖然是台笨重的中古電腦,但我老早就需要一台個人電腦了,一拿到這沉甸甸的東西,我就開心的像隻小狗一樣,立刻把它抱得緊緊。為了讓爸媽知道我有多喜歡它,我還哈哈傻笑。剛好我也正想用電腦做某一件事。

獨處的時候,我大部分都在閱讀。剛開始是為了追上學校的進度,後來因為無聊而漸漸會去找書來看。書對我來說,是整晚念故事給我聽的奶奶,是傳授給我各種知識和訊息的老師,也是與我分享秘密和煩惱的好朋友。從小我因為身體不好而沒辦法常常出去玩,於是就和各個作者一起做運動。我在平空想像的足球場上和前鋒福樓拜、中場荷馬、門將莎士比亞一起踢足球。我也在有著捕手柏拉圖、投手亞里斯多德的露天球場裡打棒球。在球場上,柏拉圖手指向天空,正嘎吱嘎吱嚼著口香糖的亞里斯多德點點頭,一隻手朝地面打手勢。緊接著一記畫出美麗曲線的變化球就以飛快的速度從古代飛來。我胡亂揮動比自己身高還長的球棒,揮棒落空。雖然哲學很難懂,而且到現在還搞不清楚的東西仍有一籮筐,但我把它看作是一首優雅的長篇詩詞來欣賞。我相信當下無法理解的東西,總有一天會自己出現,笑著對我自我介紹「我是……」人生中重要的教訓也是一樣,幾乎都是要到往後的未來才會出現。除了棒球,我和詩人的網球、和劇作家的棋藝、和科學家的排球也是如此。就算不跑步,我也能從他們身上學會怎麼讓心跳加速。

 
閱讀筆記
散文/彩色浮水印做底的自得其樂
聯合報╱廖玉蕙
《樂齡,今日關鍵字》書影。 圖/九歌出版提供
推薦書:劉靜娟散文集《樂齡,今日關鍵字》(九歌出版)

劉靜娟看似優雅沉靜,深入交往後才知她內心裡住了個幽默俏皮的靈魂,她滿懷赤子之心,好奇、求知慾強,且具絕對的實踐力,這本書百分百見證了我的觀察。本書裡的文章,有細節詳盡的知識、有曲折有趣的事件、更有溫柔敦厚的人情,寫到事物的深處去,寫到讀者的心坎裡。

因為好奇心跟求知慾,她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公車、捷運、公園、市場,處處是教室;傾聽,觀察,思考的結果,不但「落花水面皆文章」,而且她不放過任何細節。她說:「學習使人年輕」,所以,她幾乎無所不學:書法、水墨畫、手語晨操、人體速寫……她的學習絕非蜻蜓點水式的,而是很有耐心的持續進行,充滿興味的參與,與學習團體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時而純然浸淫其中;時而抽身旁觀,是一種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的姿態,所以,當她下筆時總保持著既熟練又清明的筆調。

光是上個書法課,從握筆、洗筆開始;接著便是寫字的方法:「逆入藏鋒」「懸針」「垂露」勾出「鳥喙」中鋒、側鋒、逆鋒以及乾濕、濃淡的講求;甚至從楷書、小篆、行書、草書等傳統書法直寫到創意書法及字與畫的結合,教人不禁嘆服於她的認真。繪畫課除實際提筆作畫,還更進一步談到樹葉的畫法如胡椒點、鼠足點、介字點、松針……各式山石皴法如解索、折帶、雲頭……顯見曾下過真工夫!描寫學手語的文章也不止寫那位有情有義的老師,裡頭還不辭細節地描述手語的比法,將原本複雜的專業用淺近的文字普及,若非有一枝健筆,是絕對無法做到的。 劉靜娟寫人最絕!在她的筆下,個個頭角崢嶸,呼之欲出。譬如,〈有同窗可同學〉裡大聲罵人,卻堅持值日,不耍特權的老先生;慣寫《張遷碑》、喜歡大氣勢作品的婦人;喝茶畫圖,老遠從新店來的年過八十黃大姊;眼睛不好,下筆看不準,卻每節課都能交上兩三張作業的陳大姊;〈紅色流蘇〉裡錯認粉撲花為流蘇的愛辯論丈夫;用強力進補打敗九名醫生的母親;街頭動物的守護者……無一不躍然紙上,讓人印象深刻。 她天性溫和厚道,筆下的人物雖各具性情,卻總不脫溫厚。但無傷大雅的小小揶揄、筆削也是有的,譬如:〈人體速寫〉裡有一位「不敬業的同學」,信口胡亂批評擺姿勢讓同學練習作畫的模特兒的身材不好:「我都沒有作畫的意願。」劉靜娟不滿他的刻薄言論,仗義直嗆:「我好像不曾看過他畫出什麼好作品。」而〈我的歐盟時間〉敘寫瑜伽課、公園打氣功等健身活動,結尾裡,也畫龍點睛地勾勒了一位瘦身有成的女子,在飯桌上夸夸強調「年紀大了還不健身,是不道德的。」劉靜娟便揭她的底,在十年前的聚會中曾不假辭色地斥責別人:「飯桌上談減肥是不道德的。」昨是今非的言論,讓人莞爾。

「如果沒有樂趣,學習有什麼意思!」宣言學習必須植基於樂趣的她,看來果然在學習過程裡找到無限的歡喜。習字時,常常竄改古人成句以符合現實情境與心情,如「正是男兒讀書時」改成「正是習字畫圖時」;把「白首方悔讀書遲」改成「白首方悟讀書好」。寫字時,同學教她滴一滴米酒到濃稠的墨汁裡,可以讓毛筆容易拉開,其後同學問她效果如何,她答:「每個字都醉態可掬。」借了同學寫的行書「棒喝」兩字回家臨摹,自嘲:「可惜寫得一點也不『棒』」;學期作業,她老愛搞怪,不隨俗寫勵志條幅,而從台語俗諺裡找「半暝想到全步數,天光醒來無半步」,她坦承:「凌晨是我的立志時間,一起床,那些志氣就與我無關。」有趣的自謔,看了真讓人忍俊不住。

劉靜娟對畫畫寫字去參展的意願極低,「只是享受那自由發揮的階段」;學到新的東西就「兩眼亂轉,興奮得小鹿亂撞。」記錯了上課時間,也不窮懊惱,而是另闢蹊徑,去撿拾美麗的落葉。生活如此愜意,就如她自己寫四開大字時所說:「以如行雲、如流水的彩色浮水印做底,自得其樂。」內裡影影綽綽的行雲流水,光想著就美得動人,更別提揮灑在上層的酣暢淋漓了!

她興致盎然地生活著,虎虎地對眼前的事物追根究柢。書法課的班長批評她寫的句子「船過水無痕」很負面,罵人無情。她很不服氣,即刻回家上網一探究竟,不但得到佛學中的「不執著」的正面意義,應證了她的認知外,還歡喜地慶幸多學習了意思相同的下一句「鳥飛不留影」。丈夫誤認路旁紅色的粉撲花為流蘇,抬槓之餘,她特地繞過去當場察看求證一番;為了一張舊桌子的下落,她不辭辛苦地打撈記憶、請兒子評理、讓丈夫打電話詢問,就是要弄清楚來龍去脈,讓真相水落石出。她說:「這是一定要的!」

最讓人佩服的是,她雖然窮追真相,卻不執著,總是有轉念思考的本事:例如年紀大了後,睡眠不再安穩,常會在夜裡三點無端醒來,相信許多初老之人都同感困擾,也苦苦掙扎,不得其解,有人乾脆吃起安眠藥來;同樣的狀況,劉靜娟卻有不同的對策。在〈幸好每天都那麼早醒來〉裡,她在使用各種招數抗拒卻不得要領後,自我安慰:「能有五個小時品質很優的睡眠,該滿足了。」最後索性不待天光就起床,進行不費眼力的寫大字或畫圖;甚至能從「那麼早醒來,能做什麼﹖只好畫圖,寫字」轉念成「幸好每天都那麼早醒來,可以畫圖,寫字。」

多情的她,寫起懷舊的文字,更是拿手。第四輯中,寫狗兒的〈秋秋「轉去」之後〉和〈會「說話」的拉拉〉,行文靈動,情真意切,看了簡直要熱淚盈眶,堪稱最深情的「動物書寫」。我有幸承她錯愛,在書中露了個臉,和她的愛犬同列「美麗的機緣」輯裡,真是感到無限榮寵。第五輯裡,不管是對昔日鉛字排版的懷念;戒嚴歲月副刊編輯的回首,老家員林的追懷,年少時光與筆友交往的經驗……在如實呈現台灣過往歷史記憶和成長經驗時,字裡行間總讓人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惆悵,這一輯裡記錄了許多台灣戒嚴時期的官方思想箝制與民間活潑風情,我以為是頗具史料價值的。

《樂齡,今日關鍵字》的特色是文字朗暢、內容盡是人生智慧、表達機智幽默,充滿情趣。能寫出這種文章,必然是在生活中經常仰頭看到美麗的天光雲影,俯首時時思想起細緻的人際。許多人退休後,常大嘆生活的單調無聊,他們需要來閱讀這本書,看看退休後如何活得開心、活出滋味、把日子過得淋漓盡致!

 
上班族必看!陳偉殷精神的成功術
陳偉殷用自身的故事來告訴我們,即使你出身不夠好,也有追夢的權利;即使你被誤解,也要懂得溝通,讓別人幫助你,成功,可以強求,這是陳偉殷教我們的成功術。

大陸經濟:離不開,但靠不住?
近來,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台商經營困難度提高,再加上大陸房價泡沫化的隱憂,我們不容忽視這些因素對台灣經濟、金融穩定的衝擊,讓人感到大陸經濟有「靠不住」的擔心。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