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 | | 試探陳正雄繪畫圖式中的原欲 文/王林(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陳正雄是美術史上的人物,眾多評論家對其藝術創作已有不少共識,歸納如下: 陳正雄與趙無極、朱德群堪稱國際畫壇上抒情抽象的華人三家。其創作手法多變,以行動畫派甩、灑、潑、流等自動技法為主,兼取裱貼、拓印及色域繪畫方式。在線形色質多種表現中,尤以色彩歡悅豐富見長,故人有「色彩魔術師」之稱,畫有「畫布上的《歡樂頌》」之謂。做為一個理論研究與藝術創作兼長的藝術家,陳正雄和劉國松一樣,皆為台灣抽象繪畫的推手與教父。而陳正雄對台灣原住民藝術、大陸少數民族服飾藝術和清宮服飾藝術、唐代草書藝術的研究吸納及對台灣亞熱帶海洋叢林地理環境的生存感悟,使他的作品自有獨具特色的文化歷史感。 面對諸多精彩評論,特別是蕭瓊瑞對陳正雄作品的比較研究(註1),讓人不免有李白當年在黃鶴樓上的愧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然而憑我與陳正雄接觸來往的經歷與印象,總覺得上述宏論多據美術史知識生產邏輯引申而出,似乎仍有將到卻未到之處。 知識生產是西方博物館體系的言說方式與批評歸宿,由西方現代藝術及其闡釋系統演繹而成。其內核乃是傅柯(Michel Foucault)所言的話語權力關係,即西方白人精英文化意識的表達、延展、擴充與維護。把藝術說成知識生產,其實並不完全正確。藝術的功能一是挑戰知識系統及其相應的思維方法;二是不同於生產的功利性而只是在產生中展現人的創造力。知識生產的對立面不僅是肉身經驗及其想像,而且是知識本身。因為知識一旦可以生產,知識就走向被既定世界和既成權力規定的方向,而知識的價值恰恰在於能夠挑戰這種方向,這就像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Relativity)對於牛頓(Isaac Newton)空間理論的挑戰。同樣,權力關係學說要面對的問題是,任何權力的實現都必須有被權力物件,權力和被權力的關係並非僅僅由權力一方決定。因此,抗爭、博弈以改變既成權力及既得利益固化的現實,便成為歷史的動力。 我說這些道理,不是為了建立一個與西方現當代藝術二元對立的東方當代藝術體系—這樣的體系既無必要亦無可能。我並不認為如劉國松所說:「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也並不完全贊成陳正雄認為:「21世紀是東西方藝術文化融合的大時代」。只是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對西方的介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挑戰西方博物館系統的守成固化與話語霸權,使之更加開放更利於平等互惠的國際多元文化交流和中國當代藝術的自主性出場,從而避免將所有非西方藝術家作品完全納入西方美術史的知識生產體系。有鑑於此,我特別注意對陳正雄作品的「另類」言說。 全文未完,更多有趣的文章請到典藏《今藝術》。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