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併購西門子失敗以後,台灣電子業的品牌之路一直走得不怎麼順遂。宏�與宏達電分別在幾年前由營運的高峰快速滑落,前者不但無法順利跨入行動市場,甚至連本業的個人電腦事業也出現衰退;而後者在智慧型手機的市占率則是節節敗退,股價只剩下高點的十分之一左右。
前述這些品牌業者所思考的,都是銷售量最大的一般消費市場。這些業者心裡想的是:「我只要分到其中一部分就夠了。」但也因為市場最大,多數競爭者都會想要跨入,讓這塊市場很快就變成殺戮的紅海,商品規格開始標準化,低價產品快速占領市場。這時的電子產品比拼的就是台灣業者所不熟悉的軟體服務,一如過去電腦時代的作業系統,以及行動時代的App,台灣業者自然很難在這個階段與其它業者競爭。
這時卻有幾個台灣老牌電子業者經過多年的生聚教訓,不再尋求量大的一般消費市場,而是在舊產業中尋找新的利基藍海。例如主機板業者華碩、微星與技嘉,經過主機板產業長年的削價競爭,這些年極力尋求轉型之路,包括跨足筆電、個人電腦、小筆電與平板電腦等等。
然而這些項目所瞄準的仍是一般大眾市場,對於從主機板跨入這些消費性市場的業者來說並沒有太多的競爭優勢,直到數年前他們開始把目光瞄準到電子競技市場專用的筆電與個人電腦,才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定位。
商品強調極致效能 總量雖小含金量卻很高
世界電子競技大賽(World Cyber Games,WCG)創立於2000年,前4年由南韓主辦,2004年起每年輪流於不同國家舉辦,雖然這個比賽自2014年起停辦,但各國家或業者自行主導的賽事卻沒有因此而中斷。例如中國早在2004年就將電子競技列為官方認定的體育項目,之後各大電腦業者與遊戲廠商也都贊助了各種賽事。
由於電子競技的硬體需要強大的處理速度、獨立顯示卡、聲光效果,以及特殊設計的鍵盤與滑鼠,同時也需要強大的散熱系統,而這與一般消費市場追求的低價、大量及標準化規格的方向南轅北轍,也成為品牌大廠一開始忽略的市場,但卻有一些業者瞄準了這個總量雖小、含金量卻相當高的領域。
一開始打出名號的是Alienware 這家公司,他們創立於1996年,專門生產高效能的遊戲用個人電腦,最後在2006年被個人電腦製造商戴爾(Dell)併購,但仍然維持獨立的品牌經營。該公司目前價格最高的Aurora 系列桌上型電腦要價3349美元,而蘋果iMac 系列最高價的桌上型電腦也不過1999美元而已,更不用說目前一般家用個人電腦大約都只要1000美元左右。電競市場與一般消費產品的區隔及價差相當明顯,主要原因在於電競市場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如前所述,他們追求的是極致的效能。
而隨著中國電子競技及遊戲業者的崛起,中國的電競市場也開始蓬勃發展,以英雄聯盟(League of Legends)這款遊戲為例,中國就占了75% 的遊戲人數,顯示中國市場力量之大。而根據預測機構New Zoo 的統計,2013年中國的網路普及率為41.5%,遠低於美國78.6%、西歐77.5% 以及日韓的82.5%。而中國網路遊戲玩家占網路使用人口比重為33%,同樣也遠低於美國的69% 以及歐洲的58%,顯示中國的網路遊戲人口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這也給了台灣品牌絕佳的發展機會。
瞄準特定利基市場 較有機會獲利穩賺
台灣業者包括華碩、微星與技嘉在幾年前就開始贊助相關的電競賽事,也舉辦自己品牌的比賽,例如華碩WGT 以及微星的MSIBeat IT 等。在電競筆電方面,平均售價是一般消費型筆電價格的2倍以上,例如微星GT70的售價為7萬9900元(台幣,以下皆同),蘋果的MacBook Pro 只賣6萬5900元,一般的消費型筆電差不多都在3萬元左右。
這些跨入電競領域的品牌並不是只有將硬體升級,舉凡設計、通路與行銷都做了徹底的轉型。以微星為例,他們在設計上與專業鍵盤業者SteelSeries 以及音響大廠Dynaudio 合作來設計產品;通路則是捨棄了過去的一般消費渠道,轉而經營C2C(Consumer toConsumer)及B2C(Business to Customer)通路;行銷方面也不再主打過去業者常用的外國明星代言牌,而是長期經營論壇與討論區,透過口耳相傳以及長期互動的方式來增加使用者的忠誠度。
這種整體策略的配合與轉變帶來了非常好的效果,根據微星中國區筆電負責人表示,目前微星在中國電競筆電的主要競爭者就是前述的Alienware,兩者幾乎瓜分了高階的市場,當然這也對於微星實際的營運績效有相當大的幫助。而微星在高階遊戲市場占有一定地位之後,也開始推出3D 繪圖與工作站用的高階筆電,試圖進攻另一個高階領域。
微星、技嘉與華碩在電競市場的經營很值得台灣各領域的品牌經營者思考。瞄準大眾市場或許是個合理的選擇,但未必會是最明智的做法。因為我們仍要考慮本身的條件與規模是不是能夠支持這樣的品牌發展模式,而從獲利能力來看,專注經營特定的利基市場或許才是更為聰明的策略。
王伯達
現職:搜股網站長、壹週刊台股教戰專欄、聯合新聞網理財會客室專欄
經歷:長年擔任企業併購的策略與財務顧問,擁有證券分析師CSIA執照,出版多本著作
連絡:showgoodtw@gmail.com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81 2014年6月號;訂閱Money錢電子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