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表演藝術工作多年,累積了不少參與和舉辦國際性活動的經驗,包括本月初甫落幕的第八屆台灣國際打擊樂節(TIPC),經過廿多年的跌撞成長後,可以說顯出了較為成熟的氣候。每次,在密集的活動結束後,總會留下許多特別的回憶與深刻的感觸,而反芻、審視這些經驗的意義,是藝術工作者的必要功課,也是深厚自身專業能力的方式之一。
面對來自專業領域以及社會各界的讚美時,總會促使我不斷自問:舉辦國際活動的目的何在?而成就優質盛會的因素又有哪些?
對表演藝術工作者來說,舉辦國際藝術節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藉此來拓展視野、交流互惠。然而,演出節目構成了藝術節的核心,因此對主辦單位來說,舉辦大型國際活動,除了是一次培養團隊成員各項能力的「練兵」機會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將展演的專業實力,呈現在國內外的觀眾面前。若演出表現無法與國際頂尖水準相匹敵,則即便有再多其他的努力,恐怕還是難以獲得國外傑出演出者對等的信任與青睞。
以演出的實力贏得聲譽,得到國內、外專業社群的認同後,還要做到多管齊下、面面俱到,才能逐步朝向將藝術節平台品牌化的方向邁進。首先,專業信譽的發酵,將更容易促成展演節目的匯聚,並有機會透過更多元的管道,邀請到一流的演出者,挖掘出好的作品。老幹新枝同場切磋,經典與實驗並陳,既有精湛的技藝,也有親民的活力,不但能一飽樂迷耳福,更在廣度與深度上,全面推動藝術領域整體水準的發展。
其次,籌辦活動的過程中,如何讓節目有最佳的呈現,讓演出者能在最安心、愉快的狀態下盡情發揮,讓觀眾擁有值回票價的聆賞體驗,考驗著主辦單位團隊合作及行政調度的能力和態度。特別是當演出者來自世界各地,所須設想和處理的流程與細節,勢必更為繁瑣與龐雜,從合約簽訂、行程安排到正式演出,期間所牽涉的層面橫跨了文化、外交、勞動等部門,有時更需要跨部門的協助,才能讓外國演出者順利成行。
有鑒於此,籌備作業的期程需要提前開始,甚至一年前便開始「進入倒數」。大大小小的會議,以及無數次的信件、電話連繫往返,從檔期合約、演出內容確認,到場地、設備與技術協調,以及食宿、交通、醫療、觀光等相關服務與接待工作,都要力求及時與到位,盡可能配合演出者的期待。行政上所展現的體貼、熱情與執行力,所欲傳達的主要精神,是主辦單位對藝術專業的看重,如此,「賓至如歸」的藝術家們,也將會對藝術節的演出抱以同樣的慎重與投入,全心為樂迷、觀眾帶來最好的表演。
相信多數人都會同意,辦活動絕不只是如同放煙火般,追求一時的壯烈絢爛。就表演藝術而言,這些經驗的累積、轉化和延續,對於刺激展演專業的提升、擴大培養忠誠觀眾,以及建立品牌口碑,甚至文化外交等面向,都將產生正面而強大的效益。這是舉辦國際活動者,所念茲在茲的事。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