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怪獸家長」、過度介入孩子生活的「直升機爸媽」,到極力為孩子開闢成功道路,鏟除所有阻礙的「除雪車父母」,各種給家長的新興封號,正提醒為人父母者應該給孩子多一點空間,養成孩子自主、獨立的思考力和行動力,避免過度保護而養出「媽寶」。 究竟父母該如何避免因愛子心切,卻一不小心成了扼殺孩子獨立心? 最新一期的日本PHP《悠然育兒》雜誌,介紹了最容易讓孩子錯失成長機會的五大教養陷阱,值得父母自我檢視。 一、過度追求完美。「一定要盡全力教養孩子」、「不能沒把孩子照顧好」,許多媽媽以高標準要求自己,結果當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失落感隨之而來,求好心切之下,乾脆插手替孩子處理,剝奪孩子嘗試和累積經驗的機會。日本幼兒教育專家竹內惠梨香指出,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必需堅守的原則,最好約佔三成比重即可,不要凡事都抓得緊緊,規定「一定要這樣做才可以」。 二、盲從一般論調。「一定要給孩子看的十本書」、「不做會後悔一輩子的親子活動」……各式各樣的建議,讓父母疲於奔命,擔心不這麼做似乎就不是稱職的爸媽。但親子關係更重視品質,父母可用最符合自身的狀況,給予孩子實質的支持。就算一天只有十分鐘能全心全意投入與孩子互動,也能讓孩子感受關懷,擁有自己面對挑戰的勇氣。 三、和別人比較。學習速度比人慢?表現不如同學搶眼?父母其實不需透過和別人比較,來確認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正確。孩子個性不同,發展速度和方向也不一樣,不應以此打擊孩子自信,而應充分尊重孩子特質,給予強力的支持。 四、錯把威脅當教養。「沒考到九十分,週末就不用出去玩了。」為了激勵孩子達成某項目標而祭出懲罰,雖然短期可能有些效果,但容易養成孩子只會察顏觀色,依父母的好惡而行動,卻不能建立自己的動機,自動自發為達成目標而努力。 五、過度依賴獎賞利誘。「給兔子紅蘿蔔」的獎賞,雖然也能立即有效,但也容易造成「不給好處,就叫不動孩子」的問題。比起物質的獎賞,話語和精神上的鼓舞,更能激發孩子的自主動機和堅持,願意努力達成目標。 竹內惠梨香指出,父母若過於重視結果,只追求成功,便會不斷發出指令,或直接把答案給了孩子,要求孩子照做,少了讓孩子獨立思考、計畫、琢磨和行動的機會。 父母在教養的過程中,更應該「用心不用手」,全心支持孩子但不隨意插手介入,孩子才會更加成長。 原文摘自親子天下《避免五大教養陷阱,拒當「除雪車父母」》>>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