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3日 星期二

寫樂文化韓嵩齡︰追求生活有餘裕的減法創業


水果奶奶的活動行程,如果劇團的演出訊息,還有更多更多的戲劇相關活動…,【如果愛抱報】通通報給你知! 你和孩子之間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跟【李崇建•親子QA電子報】一起面對親子問題,歡迎家長、老師提問!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5/14 第18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寫樂文化發行人韓嵩齡︰追求生活有餘裕的減法創業
借鏡美國 參考大陸 發掘台灣瞪羚企業要速度更要彈性
 
寫樂文化發行人韓嵩齡︰追求生活有餘裕的減法創業
文/黃麗秋
春寒料峭的三月夜晚,華山藝文中心一場創業講座擠滿了一群對創業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新世代年輕人。

這群平均年齡不滿30歲的讀者迫不及待地向當天的講者寫樂文化發行人韓嵩齡提問:「我對現在的工作環境不滿意,但碩士念的領域又不好找工作,該朝哪個方向發展?」;「學長都說在大企業工作像螺絲釘,學不到東西,是不是該找家新創公司學經驗?」⋯⋯他們急切地想要一個答案。

「我是應早安財經的老長官所託去演講有關創業的主題。其實嚴格來說,我真正創業也才兩個多月而已,原本還擔心沒什麼說服力,那天卻來了這麼多人,讓我蠻驚訝。」

當然,這是自謙之詞。韓嵩齡擁有2次在大企業創業的經驗,後來則選擇自行創業。他在出版業的經營路數自成一格。一方面主攻藝人、生活類出版,接連出版蔡依林、侯佩岑、安心亞等大牌藝人書,讓他所出的新書很容易就受到讀者關愛的眼神;另一方面,則是擅長議題操作,讓素人變暢銷作者,更打破出版社界線,還在網路上賣起月子餐等。如同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所說:「人生就是這樣,一步不同,步步不同,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

創業第一招:不走Me too

韓嵩齡人生這一步,即是應推守文化的創辦人郭守正(鴻海集團郭台銘的長子)的請託,讓他從時報周刊記者的身份轉變成推守文化總經理一職。然而,看似風光轉業的背後竟是「錢坑」。他說:「我接管公司時,第一步就是先了解公司現金流的情況,結果發現淨流出竟大於淨流入。」面對這般景況,他坦言自己當時是沒什麼把握,但想到萬一失敗了,也不過就是再回到新聞線上跑新聞而已。「很多人面對公司虧損的狀況,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解散團隊,降低成本支出來止血,但我覺得這樣做是緩不濟急。我得重新盤點我手上有什麼資源?可以做什麼?」他說。

韓嵩齡分析說,的確相較於其他財力雄厚的出版集團,推守文化口袋不夠深,無法採用價格戰去搶知名作者的版權書。既然此路不通,乾脆轉個彎。他說,當記者時就養成每天要看報紙掌握時事,了解讀者喜歡什麼?好奇什麼事?而且,他特別會對一些小篇幅的報導感興趣,從中發掘大多數讀者的Needs&Wants。

例如:《黑心建商的告白》作者Sway從素人變成暢銷作者的過程,就是韓嵩齡在無意之間看到報紙上刊載了一則小新聞,內容為這位名為Sway控訴黑心建商的文章,因在網路上不斷被傳閱而引起網友熱烈的討論。

他直覺認為這會有賣點。幾經波折終於找到Sway,並且將其包裝成「房屋買賣專家」,先是出版《黑心建商的告白》大賣10萬冊,接著再出《黑心投資客炒房告白》以及《黑心房仲的告白》等系列書,銷售高達40萬套,讓韓嵩齡在第四個月就轉虧為盈。

所謂危機入市,當出版市場持續萎縮,他認為不是沒機會而是需要多一點想像力。一是,出版社有沒有做到消費者的需求?知不知道讀者在哪裡?他舉美國熱門的影集紙牌屋(House of Cards)為例,即是集合對的導演、編劇、演員之黃金三角,才打造出炙手可熱的影集。其他人若想模仿,也得有相同規格,否則很難達到相同的效果;二是,一般人覺得不會賣的題材,更可能因競爭者少、含金量高而大賣。他強調:「身為編輯必須堅信,市場還在,沒有書不好賣。」

例如:他發現很多網友喜歡透過網路分享裝潢房子的心路歷程。包括:該如何挑選建材、監工以及施工時會遭遇的問題,該如何克服。於是,他想到與報社合集結出書,結果這本名為「全能住宅建材大百科」銷售了6萬多本,且每本訂價520元又是一般書籍的2倍,成為名副其實的搖錢「書」,讓韓嵩齡在不景氣的出版業,闖出一番名號。

創業第二招:不自我設限的池子理論

「我一向覺得出版不只是出版書籍而已。由組成文創內容的作者、編輯、讀者,等,不難了解這行最珍貴的無非就是『人』。仔細想想我們實際上是在做『人』的事業,只是傳統的出版社多以這個『人』生產了一本『書』的思考邏輯在運作,把書當作主角,但現在隨著書的利潤逐漸被稀釋。我認為思考的邏輯應該是,除了讓這個人出書,我還能幫他做什麼?」韓嵩齡說。

他指出,有潛力的作者就像水塘,出版社可以從池子裡打撈出很多的魚。舉個例子,像Sway原本只是個在幕後寫書的作者,經過包裝後就成了「房屋買賣專家」,透過DVD來教授民眾各種買房新知,有了書跟DVD,他就能上電視跑通告宣傳作品,名氣打開後就需要經紀人協助洽商各種演講、講座等。所以,韓嵩齡強調,編輯也要轉型成出版策劃人,把自己當作經紀人的角色,為作者提供差異性服務,才能抓住有潛力的作者。

再舉個例子,韓嵩齡過去在時報周刊工作時,累積許多藝人的資源,藉由議題包裝讓藝人在粉絲面前展現不一樣的面貌。例如,韓嵩齡幫蔡依林出版《養瘦》的瘦身書,讓粉絲一窺天后維持身材的秘訣;幫安心亞出寫真集,便強調質感不過度暴露來形塑宅男女神的形象;幫時尚主播侯佩岑出版《微風尚》書,讓粉絲快速掌握時尚穿搭的方法。

除此之外,他在幫被封為藝人的養生推手邱錦伶老師出版養生書籍後,進一步在網站銷售養生雞湯、月子餐等商品,在在都成為出版社的創舉。

「身為出版編輯或出版策劃人,都必須體認到跟作者是一種夥伴關係。作者基於信任將經紀人的角色委給我們,我們就必須由書連帶其他商品一起去思考怎樣才對作者最有利。像是做書,就要想辦法讓書暢銷,等於是幫作者打造出一張亮眼的名片,當名片廣泛流傳就能提升他的能見度,這是一個正向循環」他說。韓嵩齡這一套「池子理論」讓推守持續推出叫好又叫座的暢銷書籍,在出版業寒冬中逆勢成長。

創業第三招:過度樂觀加上大方是悲劇中的悲劇

今年,韓嵩齡離開推守文化,自行創業成立寫樂文化。如同韓嵩齡的創業講座文案上所說:「時間到了薪水就自動入帳,嘴巴一動,就會有人幫你做事,吃飽沒事,創業幹嘛?」而在他的臉書上,更有同業好友關心地留言說:「在這種市況下創業?你真勇敢。」

對於離開大公司的羽翼,他說:「當你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你的名字幾乎就代表了公司時,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會遭遇到專業經理人的玻璃天花板。因為做高管跟自行創業有一點不一樣就是,你無法百分之百決定這家公司未來要長什麼樣子;再來是,你無法決定這家公司在你未來人生的階段會有什麼樣的風貌,可以做什麼樣的事情。公司沒有道理來配合你,而應該是你自己去配合公司,這時,你就得決定是要走自己的路,還是要走別人幫你安排的路。」

他指出,創業是人生選擇題,是誠實面對自己未來生活、家庭、財務的第二人生的決斷。「我在時報、推守的經驗都讓我體會到,我們的社會崇敬著能把小生意變成大生意的人。當我是公司專業經理人時,勢必得遵循組織發展的遊戲規則,年年都得要成長,而且成長1倍不夠,還要成長2倍、3倍,但我卻覺得做出版不一定要做大,生活得小確幸就可以了。」

韓嵩齡指出,自行創業後最重要的第一步還是在管控好「現金流」。「當高管跟創業不一樣。當高管時只要有好的創意,其實不怎麼需要擔心資源,通常公司都會支持買單,在原本的公司也能玩得順風順水;但自己創業時,就要考量手上有哪些資源,這些資源所創造的獲利需要多長的回收週期?在等待回收的期間,又該怎樣去調配資源,當資源用盡時要怎樣再找到資源?我覺得,現在的創業人都把手上擁有的資源和未來的情境想得太樂觀了,以為創業就像買樂透一樣,坦白說台灣已經過了靠創業就可以快速賺錢的時代了。當創業者太過樂觀,花錢就不會守,若子彈又不夠多,很快就會面臨找錢的困境,就會演變成悲劇中的悲劇。」他以過來人的經驗說。

舉個例子來說,寫樂文化所推出的第一本書——替享有盛名的咖啡教父韓懷宗所出版的第四本書——《新,咖啡學》,便是基於現實考量所打的安全牌。韓嵩齡的策略是,這本書除了可依循傳統的模式透過總經銷上書籍通路外,另外,則更能有咖啡專賣店、咖啡產銷班、學校社團、甚至是大陸網站等通路的直銷訂單,加上這本書的訂價是一般書籍的兩倍,讓現金更快地回流公司。「在創業的第一階段,不失敗要比大成功來得重要,我不奢望做賺錢的美夢,只要保持現金的水位平穩,會讓我比較安心不會發愁。」

除了運用經營策略來管控現金流外,韓嵩齡指出,從出版上、中、下每一個環節也都要能妥善運用談判、說服的方法來讓資源極大化。他強調,文創最珍貴就是人。尤其是一位能量充足的作者,可以讓出版社擴大出版效益。因此,他也認真思考在經營更上軌道時,打破傳統出版的做法,與作者改採稿費月結的方式,以增加作者對出版社的黏著度以及信任感。

創業第四招:生活小確幸的減法創業學

「創業是人生的選擇題,不僅僅是『自己賺或幫人賺』的數字選擇。」他殷切地說。韓嵩齡指出,有些人也許會選擇到知名的出版集團,然後儘管每天過著打仗般的生活卻甘之如飴,更當作是一種挑戰。但他自己則選擇做小、做少的經營方式,讓生活有些餘裕,讓自己有時間思考並嘗試新的做法。

他表示,台灣人或中國人一向把創業想的太大、太Serious(嚴肅),在這個年代,創業不一定就是要變成鉅富,其實就是人生的選擇題。「我覺得對年輕世代而言,當你不想當大公司裡的小螺絲釘,或不想過朝九晚五的生活,就可以把創業當作職涯的另一種選擇。當然,只要有足夠的準備,就能去創業。」韓嵩齡鼓勵地說。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借鏡美國 參考大陸 發掘台灣瞪羚企業要速度更要彈性
文/馮震宇
一場太陽花學運凸顯台灣經濟環境讓年輕人產生被剝奪感與失落感,反應台灣經濟已走到了瓶頸,不僅過去讓台灣引以為傲的產業正面臨龐大的國際競爭,缺乏新興產業也讓年輕人的薪資長期走跌。若深究何以走至此步,台灣無法產生類似Google、Facebook等能帶領經濟成長的瞪羚企業乃是主因之一。

瞪羚企業 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瞪羚企業意指在高科技領域已跨越創業死亡之谷,而進入快速成長階段的企業。矽谷之所以用瞪羚企業表彰這些高科技產業領域的新創事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些企業具有與瞪羚類似的特徵,也就是公司規模不大(體型嬌小),但公司成長速度快(跑得快)、創新活躍(快速應變)、可跳躍式發展(跳得高),如同瞪羚能跑、擅跳、快速應變,並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速度成長。微軟、蘋果、Google、Yahoo!、eBay、Facebook等,過去都是典型以智財為本的瞪羚企業。

如今,身為瞪羚企業的前輩,他們更慧眼識英雄。例如:Google以5千萬美元收購瀕臨破產的Android Inc.,締造今日的安卓系統王國,現在更積極以高價快速併購機器人、無人駕駛飛機、智慧家庭等新創公司,以掌握這些新興產業。

相反的,台灣創投業卻是萎靡不振、每況愈下,已經無法再創昔日光芒。國內創投投資總件數,不但從10餘年前每年動輒破千件,到如今不到百件,總投資金額也頻創歷史新低。根據報導,全台上市高科技公司中,超過50%曾在創立早期,接受過國內創投的資金挹注,也締造台灣的竹科奇蹟;在90年代,台灣創投業更曾創下全球募集金額和投資金額前3名的紀錄。然而,創業不振與缺乏瞪羚企業,使得台灣創投業投資持續萎縮,從2000年的125億元,到2011年僅剩9.3億元,件數也從687件掉到57件。

此外,若比較國內外年輕人的創業熱誠與創業目標,則可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國外年輕人創業往往以智財為本,並以具有創新科技與高成長動能為主的瞪羚企業為目標,由於這種企業能積極運用智財實現創意,不但吸引大量的創投基金投入,更可以迅速成長或被收購。相對的,許多台灣年輕人的創業目標,則往往只是以開民宿、餐廳、咖啡館或工作室為主。雖然這種創業形態可以實現年輕人的夢想,卻難以吸引創投基金的投入,當然也很難開創新產業或是帶領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政策性鼓勵 大陸創業10 年有成

除了美國矽谷,中國大陸在開創瞪羚型企業方面,也明顯地跑得比台灣更快且更具彈性。

中國大陸為解決科技型中小微型企業融資難題,大力推動瞪羚企業的成立與發展,例如:大陸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實施「瞪羚計畫」10年來,由於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拓展融資管道,使得大陸瞪羚企業快速發展。根據統計,僅在中關村示範區內已有3,295家瞪羚企業,其在2012年的總收入高達2750.5億元人民幣,為2003年的3.77倍,年平均成長率高達15.90%;而這些瞪羚企業在2012年的獲利更高達354.2億元人民幣,為2003年的4.21倍,年平均成長率更達17.32%。在此基礎上,北京更進一步推動天使投資大道與創新創業孵化一條街計畫,以進一步推動北京經濟發展。除了北京之外,其他大陸88個高新區也將重心放在培養瞪羚企業之上。

另外,相對於台灣新創事業雖有智財但融資難的問題,大陸在智財融資貸款方面也有極大的彈性,例如,根據大陸知識產權局統計,2013年大陸金融機構針對專利權質押貸款的金額就高達254億人民幣,較2012年成長80%,這也代表自從大陸國家知識產權局配合大陸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從2008 年推出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試點,並在2010年實施專利權質押登記辦法以來,大陸企業利用專利權質押融資已獲得638億人民幣的融資。

除了專利之外,其他智慧財產權也可以透過質押貸款取得融資,例如,北京軟體和資訊服務交易所也聯合金融機構推出了「軟體貸」、「知產貸」等10餘款金融產品,僅在2013年該所就協助136家企業獲得11.8億元人民幣融資。雖然大陸的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的大幅增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利息補貼與政策誘因,但其效果較台灣的直接獎勵或補助政策,更能產生乘數效果。

台灣創業的兩大罩門:智財與資金

不過,相對於國外各國,台灣年輕人縱使有志創業,卻得面臨融資與智財等方面的限制與挑戰。由於國外創業風氣蔚為盛行,並具備以智財吸引創投與國際大廠紛紛搶進的熱絡氣氛,台灣年輕人創業則相對辛苦,其原因在於台灣年輕人不太熱衷創業,也不太會運用智財;縱使有好點子,也無法透過現有制度與體制尋求保護。此外,在無法掌握智財或是智財保護不足的情況下,台灣年輕人難以募集基金,縱使能獲得資金,也難以獲得較高溢價。簡而言之,資金與智財是造成台灣創業門檻高的兩大罩門。

罩門1:智財觀念落伍

首先在智財方面,雖然政府知道智財的重要性,但就實際成效觀察,卻呈現口惠而實不至的現象,無法真正發展出適合台灣的智財加值運用模式。就本人過去1年多參與台灣文創卓越發展中心,超過2 百家公司的評審經驗觀察,台灣年輕人雖然創意十足,卻沒有智財的知識與考量,縱使有,智財布局也明顯不足,多半僅在台灣申請商標或專利,許多專利更是不需審查且含金量極低的新型專利,若是要以此吸引創投或機構投資人的資金,說服力明顯不足。

台灣走到此瓶頸的原因在於,未能因應國際發展趨勢快速調整,反而沈醉在過去的成功經驗中,以致政策墨守成規、缺乏創新,相關法律的制定不但沒有幫助,反而限制新產業的出現與發展,此種情況在創業所須的智財領域更是明顯,不但學校的相關課程不能與時俱進,缺乏創新應用之課程,所辦理的實務訓練課程或研討會所邀請的國外專家也過於狹隘,許多政府委託舉辦之活動所邀請的國外專家10 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化,凸顯出台灣的問題所在。

在學校教育方面,大多數學校的法學教育偏重於傳統的基本智財課程,缺乏進階的智財教育;而就與產業界關係密切的商學院而言,更缺少配合科技發展的整體配套,以及新興的創業管理、智財管理等課程,相較於國外如美國、歐洲、韓國等學校已經紛紛開設智財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課程,哈佛商學院的智財策略(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課程一周更要價7千美元,在台灣卻不曾聽聞有任何智財策略管理的課程,產業布局也甚少談論智財策略,連具有指標性的政大EMBA 創業組也不談論智財,試問在這種低迷的產業風氣中,該如何創造出引領產業發展趨勢的瞪羚企業?

更諷刺的是,政府推動的重點發展領域,不論是生技醫療、電子通訊,甚至是文創產業,通通都與智財有關。投入此等產業的新創公司若無法確保智財,不但無法保護自己的研發成果,更無法吸引創投或外界資金,往往只能靠政府或是銀行支持;縱使有智財作為爭取融資或投資的基礎,這些業者卻得面臨國內新創事業智財布局不足的問題,縱使政府完善鑑價機制,其所能獲得的價額仍然無法與國外新創事業相比。

更麻煩的是,國內對於智財仍然停留在國外早期的舊觀念,亦即只知道要爭取智財、掌握智財,至於如何有效應用卻毫無頭緒,以致於許多學校或研究機構即使擁有智財,卻只能孤芳自賞。此外,許多學校或研究機構即使成立育成中心或技轉辦公室,卻由於經濟規模不足、專業人才缺乏,以及法規的限制(例如對授權或是移轉國外業者的限制),以致於無法充分發揮智財的潛在價值。更嚴重的是,隨著國外開放式創新模式的興起與成熟,智財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台灣卻尚無法將智財與開放式創新整合。

罩門2:創業融資困難

對於無擁有智財的公司而言,難以獲得金主的青睞雖然不在話下,但擁有智財的台灣新創事業,卻一樣不容易獲得資金奧援,亦即就算年輕創業者滿腦子創意,也找不到資金援助,甚至有創投業者滿手是錢,卻找不到投資標的之畸形現象。台灣新創事業的資金活水不足,當然難以成長為瞪羚企業。

雖然政府有注意到此問題,因而運用政府基金(特別是國發基金)投入生技與文創產業各1百億元,科技部、經濟部(包括技術處與中小企業處等)、教育部(特別是過去青輔會改制的青年發展署)等單位也都有提供各種補助、獎助計畫,例如青年創業貸款、創業競賽、智財權質押貸款、信用保證、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U-START 計畫),但是這些補獎助不但金額過低且限制過於嚴苛,以致於難以達成預期目標。

舉例來說,本人指導過的團隊曾獲得教育部U-START計畫50萬元獎助金,由於原定擔任董事長之成員的父母親反對,因此團隊想要推派其他成員擔任董事長,卻因為更換董事長此事無法獲得教育部同意,團隊最終只能放棄創業。此外,在實務運作上,由於受到重重審查機制的限制,創業之優惠貸款管道並不見得暢通,例如,自2011年至2012年的2年間,縱使政府大力支持文創產業發展,卻僅有40件獲貸案例(其中還包含大型業者)。

雖然政府提供融資管道,但由於限制過多且金額不足,再加上支援創業之新興金融商品明顯不足,使得資金取得困難,不見得有利年輕人創業。年輕創業者若欲改由民間獲得融資,其投入的產業卻不一定為金主或創投業者所了解,以致發生相當大的落差。這是因為台灣創投仍維持過去的投資模式,也就是有七成的創投基金集中在高科技與製造業,對於引領產業創新的Web 2.0電子商務、數位內容、文化創意產業和服務業的投資,除了電子商務之外,其他領域則低於2%,顯示出台灣創投業不僅生鏽還很落伍。

在取得資金方面有另一個值得重視的趨勢,亦即群眾募資(crowdfunding)平台的興起。美國的Kickstarter、Indiegogo、Quirky等平台不但提供年輕創業者嶄新的募資管道,更引發各國主管機關的配合與跟進,如英國已將群眾募資合法化,也出現Crowdcube、Seedrs等知名的股權型群眾募資網站,還透過租稅減免獎勵投資人投資新創事業。

如何強化年輕人的創業熱誠與協助創業者成長,創造出引領經濟成長的瞪羚企業,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除了學校要加強創業與高階智財教育之外,政府也應打破法規所設下的框框架架,特別是融資方面的法律,如此才能讓台灣年輕人將創意與創業及智財結合,進而發展出台灣的瞪羚企業,重新帶領台灣走向經濟繁榮。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4年5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