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軒科技集團董事長吳春發表示,穿戴式產品將成為科技產業的下一個殺手級應用,瑞軒第3季將在美國市場推出首款腦波穿戴式產品,「顯示螢幕大型化、穿戴式產品精緻化」將成為推動公司未來十年營運成長的動力。瑞軒是台灣主要液晶電視代工廠,與美國Vizio合作拓展美國市場,與南韓三星抗衡,是全球少數生產電視,無畏景氣波動、年年有賺錢的公司之一,近年積極轉進大陸市場。
吳春發接受台灣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 Taiwan)與經濟日報合作的台灣執行長深度訪談(Taiwan CEO Survey),他表示,瑞軒規劃找電信商、平台商合作,「採取類似鴻海與樂視網一起銷售電視的合作模式」,搶占大陸市場。
他強調,兩岸可朝制定共同規格的方向發展,應用在手機、電視等電子產業,很有機會創造出類似Google、蘋果iOS的規格,發揮影響力,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今年瑞軒的產品布局重點為何?
答:電視必須走向大型化,早期我們生產32吋液晶電視,去年做到84吋,今年推出85吋,除了電視產業之外,瑞軒也將跨足穿戴式產品,這類型無感、精緻化的穿戴式需求比預期高,精緻化、大型化是今年我們投入的方向。
我們推出腦波疲勞偵測系統等穿戴裝置,目前全球產業界只有我們有這項產品,可以應用在開車打瞌睡、叫醒衛兵等情境,未來將進一步發展到「睡不著、就讓你睡著」,用很舒適的裝置例如戴眼罩,並送出柔和美好的音樂或是腦波,讓你容易入睡。
又比如,透過腦波讓小孩子集中注意力,但不保證100%成功。因為有人開車打瞌睡,在3秒之內睡著,穿戴式產品雖然可以送出腦波,但現有的機器要5秒才能反應,這種特殊狀況需要再研發、因應。
問:對現有腦波穿戴式市場的觀察為何?
答:今年初,市面上有些穿戴式產品要賣5萬美元,也有幾千美元,我們產品只有幾百美元。
以美國來說,一年車禍高達幾十萬件,損失、傷亡很可觀,長途開車很辛苦,叫醒裝置的穿戴式產品就可以派上用場,也可以用到遊艇業上,免得因打瞌睡造成重大意外事件,同樣也可用在司機上,以免睡覺了,讓坐在車上的老闆、主管跟著喪命。
穿戴式是符合人性及價值的產品,不像某品牌大廠的智慧手表,實際生活用上的機會很少。今後我們對於穿戴式產品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我認為,手機之後,穿戴式產品是科技產業下一波的殺手級應用。
瑞軒本業部分,大型化顯示器布局我們不會放棄,顯示器必然走向大型化、薄型化,觸控化也是發展契機。
大陸賣TV 打好夥伴關係
採鴻海與樂視網模式 結盟電信商、平台商搶市
問:今年海外布局情況如何?有何計畫?
答:區域性市場愈來愈重要,東南亞國家是潛力十足的市場,電視銷售與人口密切相關,台灣只有2,100萬人口,電視需求成長有限。
現今電視賣最多的區域是在中國,接下來是印度,這二個國家人口最多,日本市場已飽和,我們會到人口多的市場去試試看。愈都市化的地區或國家,使用電視的精緻度、品質要求愈高,也是我們可以提供高品質電視的一個契機。
至於拓展的方法,在大陸市場,我們絕對不會採取像是蘇寧大賣場銷售的方式,要做好中國市場,夥伴關係一定得重新定位。
瑞軒規劃找電信商、平台商合作,發展出類似鴻海與樂視網一起銷售電視的合作模式,要到中國市場賣電視,我們首要是找合作夥伴,與大陸六大彩電站在同樣的立足點。
電視會像手機一樣,從被動式應用走向主動的智慧型產品,此外,電視市場換機潮來到,三至五年是換機周期,新功能的產品也會增加消費者購買誘因,為廠商帶來有利的機會。
不過,拓展大陸市場很不容易,要注意管理,稅金等問題,我們一做,就會影響到當地品牌,而且,我們是外來品牌切入這個市場,要有完整的配套措施才有勝算。
問:大陸科技產業發展快速,如何看待這股加速崛起的勢力?
答:大陸企業興起,使得台灣企業面臨最大的競爭壓力,就像南韓三星、LG的崛起,取代日系企業一樣。
面板產業強調高速自動化,大陸投資的愈多,就會擠壓到台灣面板產業發展。雖然面板是全球化的關鍵零組件,但大陸一方面用關稅保護、一方面加強投資,大陸六大電視品牌也不計成本擴產。
大陸一個政策下去,就會貫徹執行,目前台灣領先大陸最多是IC產業,接下來大陸的IC廠商也會擴產,兩岸產業進入全面性的競爭。軟體方面,台灣乏善可陳,大陸主要網站的網路交易金額一天是台灣的幾百倍。
面板產業必須透過產能擴充、利用率提高,來降低成本,如此一來也會使價格下滑,這是面板產業的宿命。整體來說,面板產業的問題很難克服,近年中國面板業者產能不斷擴大,以京東方為例,擴產如果觸及十代廠,今後的產能更為可觀,未來面板也更不容易漲價。
兩岸聯手 制定華人規格
善用供應鏈 創另一個Google、iOS系統 衝高利潤
問:對兩岸人才的現況有何觀察?
答:我感覺到兩邊學生、年輕人熱忱、積極度不一樣,台灣在熱忱與積極度不是那麼高,大陸那邊相對比較敢講、敢做,很像20、30年前我們這一年代的人,很多創業成功的例子,大陸除了富二代大部分是白手起家,敢於闖蕩事業,即使失敗也當作一種成功。
我比較擔心現今台灣服務業分散了就業資源,年輕人以為當店老闆比較好賺,但以食品業來說,除了鼎泰豐之外,還有幾家可以做到全球化?台灣食品業要全球化、品牌化,恐怕比電子業的路還要長。
俗話說:「全盤魚都是魚頭」,每個人都想當老闆的時候,分散了力量,這與三星、LG、微軟等大公司,集合最好的菁英在發展,台灣靠很多的小公司打拚,長遠下去,競爭是比較辛苦。
像印度發展軟體、中國發展網路等,他們年輕人的積極度、熱忱度是很高的。我曾被應邀到上海復旦大學演講,印象很深刻的是,我被要求全程用英文及問答,學生沒有一個人睡覺。台灣目前所面臨的人才斷層及分散問題,這對高度競爭、或高科技的競爭是不利的,還有,台灣學校、研究機構無法與企業需求真正接軌,學校應扮演產學人才協調角色。
問:兩岸產業的合作空間為何?
答:兩岸最容易做的事是制定出華人共同的規格,兩岸已有這麼多的科技公司、加上市場及人口優勢,只要取得共識,就可以創造出另一個Google、蘋果iOS規格出來,如果兩岸只著眼於產業競爭,終究格局不夠大。
制定兩岸共同規格,對未來兩岸10至20年的發展影響甚大,舉例來說,電視產業兩岸加起來的產量是全球最大,就不需去靠Google電視或是蘋果iTV,相對的,中小型或是亞洲國家也會靠過來,兩岸可以聯手發揮社會責任、貢獻就更大。
現今兩岸產業供應鏈齊備,以前PC產業當紅時,英特爾說的算,但現在誰聽它的?訂規格者可賺取的利潤永遠比製造多。
問:對於科技產業面臨的接班問題,你的看法為何?
答:對瑞軒來說,接班的時間還未到,也還沒有找到適當的人。我們之前做的顯示器產業全球只剩下十家,十家產量就已占九成;電視產業目前家數還很多;穿戴式是新興產業,全球有幾百家、幾千家,我們希望有5至10年的時間運作穿戴式產品,這中間再來尋找接棒團隊會比較好。
還有一個直接的作法,就是交棒給年輕人,30、40歲是最適合的人選,因為還可以再做20、30年。我快60歲了,不該去找50歲的傳承,應找30、40歲的人選接棒。
此外,找日本人來加入我們團隊,也是一種嚐試,日本經濟結構在調整過程中放出很多人才,因為日商在縮編,過去走高價、精緻、封閉式規格已行不通,在我們這個電視產業最為明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