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公布最新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由3.28%下修至1.56%,不但不保3,連保2都不成。在此惡劣環境下,政府不能再坐困愁城了。全球經濟未見明顯復甦,近來包括中日韓等國家,紛紛提出刺激經濟方案,嘗試穩住日漸下滑的經濟表現。在一片穩經濟浪潮中,台灣也端出了經濟體質強化措施,與鄰國相比,台灣特色與重心都在中長期的產業升級轉型,正如副閣揆張善政所言,產業體質改善太慢,若不加速,未來會有一段經濟黑暗期。台版刺激經濟方案,到底應該仿效中、韓作法,兼顧長短期,從振興出口,一路顧到投資與消費;還是如同毛內閣堅定認為,近期台灣經濟疲軟,主要是受國際油價持續下跌及大陸需求尚未回神拖累,即便祭出短期猛藥也難見效,不如專注在中長期的產業升級轉型上。
這兩派說法,各有支持者,隨著7月出口數據依舊難看,兩派主張更是壁壘分明。
事實上,國際經濟情勢瞬息萬變,毛內閣不應鐵齒認為,只要專注中長期,不需有任何短期激勵措施。毛內閣反倒是應保持彈性與警覺,以便適時出手短期作為,而更高明的做法也在於,如何從中長期藥方中,在最短時間創造政府拉抬經濟的氣勢與信心,進而激發企業提前投資布局。要言之,當台灣經濟開始走下坡時,政府想方設法維繫投資與消費信心,才能為經濟注入強心針。
從近來外界對內閣推出經濟體質強化措施的諸多評論來看,不論是長短兼顧派,或是主張短期出重手派,都未否定產業轉型的重要性。而兩派人士一致的質疑也在於,台灣喊了十多年的產業轉型,為何今日還是被大陸「紅色供應鏈」追得氣喘如牛,難道政府過去每年投入大筆科技預算,或是政府一系列琳瑯滿目的產業轉骨方案,個個都是有願景、有想法,但是沒有結果的行動方案?
我們理解,毛內閣此刻的困境在於,繼受了馬總統最末任期的低迷人氣,加上大選年靠近,即便有心施展抱負也來日無多,但是,值此國內外經濟正處在關鍵時刻,台灣的競爭對手個個不惜出猛招的情況下,毛內閣還是不能提早步入看守內閣,必須對經濟情勢多幾分敏感,拿出最大努力,鞏固企業與民眾的經濟信心。
經濟信心所從何來,毛內閣可努力兩件事。
首先是,毛內閣應把在經濟體質強化措施裡,將僅由幾句話帶過的「生產力4.0方案」,標誌為即日起毛內閣最重要大事。外界可以理解,台灣要花上九年、十年時間,搭上第四次工業革命列車,相對毛內閣任期有限,這勢必是個「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之作,但是既然毛內閣宣示要在今年提前啟動生產力4.0方案,就應該擺出啟動「生產力4.0元年」的氣勢,而不是讓外界迄今都還在質疑,政府又在換湯不換藥喊口號,而各部會也不過是藉由新方案來圈錢。
毛內閣須知,當外界看懂了生產力4.0,也深知當德國、日本、美國,甚至是大陸、韓國政府都投入大成本快速進擊時,在急迫感逼迫下,政府每一塊錢的投入,將有機會帶進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入。但這一切,都還仰賴毛內閣趕緊說清楚台版生產力4.0方案,為什麼值得投資。
其二是,自認多數閣員都是務實工程師出身的毛內閣,不要怕談經濟、避談經濟,因為即便是九個經濟學家也會出現十種意見。經濟學原理或許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但是真正影響企業與老百姓經濟行為者,卻往往是信心。
過去這段時間,不曾聽聞閣揆毛治國親自上陣解釋內閣要如何強化經濟體質,也未見滿嘴拚經濟的一票財經官員,有意義地展現各種強化經濟體質作為。毛內閣應把來日無多,視為每天都是最後一天拚經濟,若是陣仗、氣勢與行動做出不來,再多的方案與措施,外界不會相信,內閣是有心要拚經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