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上海、安徽都有死亡 專家:H7N9病毒恐已散布


【音樂隊長電子報】是全台唯一的音樂產業專門誌,提供音樂產業、科技生活、專訪等專業又易讀的最新資訊! 【儂儂時尚電子報】提供各種多元的時尚知識及職場求生的技巧,讓妳成為工作領域裡最漂亮的粉領新貴!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3/04/02 第372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編輯小語 大陸爆禽流感 世衛:1家3口肺炎 疫情隱憂
與躁鬱症和平共處 找回人生幸福線
全民健保是福利,也是保險
染乾癬玩刺青 紅斑變大又變多
優化維生素E 抗癌效果20倍
不舉頻夜尿 攝護腺腫大如蘋果
打敗乳癌 她再也不當工作狂

編輯小語
 
大陸爆禽流感 世衛:1家3口肺炎 疫情隱憂
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聯合報
世界衛生組織駐中國大陸代表蘭睿明(Michael O'Leary)周一在北京表示,對中國大陸出現的新型禽流感致死病例表示關注。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昨天緊急開會,討論應急預案。大陸民眾也議論紛紛,質疑官方延遲通報。

大陸衛生部前天對外通報稱,大陸出現全球首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二死一病危;其中,一名死於H7N9禽流感的上海人,其兩個兒子也出現疑似症狀。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蘭睿明表示,「我們還不知道什麼導致了這兩個兒子的疾病,但很自然,如果一家三口在短期內都出現嚴重的肺炎,這會引起很多擔憂。」

大陸媒體披露,死者之一、八十七歲的李姓老翁,沒有禽鳥接觸史,在發病前,他的兩名兒子也分別感染不明原因肺炎並住院,大兒子被診斷為肺炎,目前已治癒出院;小兒子被診斷為重症肺炎,經搶救無效死亡。目前兩人均未檢測出H7N9禽流感病毒。

大陸出現全球首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引發全世界關注。但H7N9的感染源和傳染途徑還不清楚,李姓老翁一家三口出現不明原因肺炎,大陸網友對此議論紛紛,不少人質疑說,李姓老翁很少出門、沒有禽鳥接觸史,發病在其兒子之後,是否表示該病毒出現人與人之間的傳染,這些官方都應該說明。

針對大陸網友批評大陸政府披露病例緩慢的說法,蘭睿明說,中共當局直到三月廿九日才確認病毒,所以通報還算「及時」。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以前僅在禽鳥間發現,未發現過人的感染情況。

另有報導稱,上海另一名染病的廿七歲吳姓死者,生前是豬肉攤販,網民懷疑病毒來自豬,也可能與日前上海黃浦江出現大量死豬有關。

蘭睿明認為,H7N9是禽類病毒,不是豬病毒,與上海江面的大批死豬應該只是「巧合」。蘭睿明表示,流行病專家正在查看所有的可能,目前難以判斷新病毒的危害性,尤其是病毒會否變異、人際傳播能力,世衛組織將密切關注。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昨天下午開會,該中心發言人在官方微博上表示,會議討論防控事宜,準備相關人力和後勤系統等,一旦真有新疫情,會立即因應。

因兩名H7N9死者都在上海,被大陸民眾戲稱為「上海禽流感」,成為新浪微博搜尋排名第一的關鍵字。一些大陸網友在網路披露不同於官方的消息,有人指上海第五人民醫院因不明肺炎死亡的病例至少有四例,並非官方公布的兩例;也有人指稱,有上百名病患因不明肺炎住院,但這些消息都未經官方證實。

 
與躁鬱症和平共處 找回人生幸福線
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聯合報
「派特的幸福劇本」在今年奧斯卡金像獎中榮獲八項提名,描述一位躁鬱症患者離開療養院後,展開新生活,重建與親友的關係,逐漸回歸正軌的故事。

劇中主人翁是位歷史老師,受到病情干擾,不僅容易抓狂,行為莽撞,且缺乏病識感,否認自己有病,故一再拒絕服藥,到處惹是生非。看到其諸多脫序的言行表現,相信除讓大家印象深刻,也好奇該症患者是否都如此誇張。

躁鬱症屬於情感性精神疾病,主要症狀是情緒極端失常,有時過於激動或興奮,有時又特別憂鬱、哀傷。處於躁期時,當事人有誇大妄想,富攻擊性,缺乏自制力;鬱期時則充滿負向思維,凡事喪失興趣,普遍有自傷、自殺傾向。

雖然躁鬱症對個人社會職業功能帶來嚴重損害,但幸運的是,目前相關醫療處遇成熟,只要能即時介入,並獲得妥善控制,就像常見的高血壓、糖尿病、氣喘等慢性病般,患者也能過著一般人的生活,於學業、事業上有所成就。

掌握四大關鍵

專家指出,病友若想要與躁鬱症和平相處,減輕病發時帶來的破壞,基本上需掌握四大關鍵,就像桌子要能夠站得穩,四支腳是缺一不可。簡單說明如下:

一、配合醫囑用藥:長期且規律地服藥是最基本的要求,切勿因有副作用或覺得好轉而自行減藥,甚至是停藥。醫病之間是合作關係,若藥物有問題應主動溝通,以調整到理想狀態。隨意中斷用藥會造成病情惡化,治療難度增加。

二、端正生活型態:三餐飲食要營養均衡,避免接觸酒精、咖啡因、尼古丁或毒品等刺激性物質。確保有充足的睡眠,盡量固定時間上床與起床,每晚睡足7至8小時。規律運動,慢跑、游泳或跳舞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穩固社會支持:治療的成敗與否,家人的參與和關懷往往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若有親友在旁鼓勵、督促,任何療程在進行上會比較順利。另外,應主動加入坊間相關社團,除能從中得知可用資源外,也能提醒自己並不孤獨。

四、尋求心理治療:藥物雖能穩定心情,卻無法改變個人的思考模式,故透過心理治療輔助,學習有效的壓力管理與人際問題處理技巧有其必要。目前辯證行為治療、家庭聚焦治療、正念認知療法等,已被證實有助降低復發風險。

要接受本身有躁鬱症並不容易,但若自以為是而逃避或拒絕治療,在情緒失控的狀態下,可能會是一連串災難的開始(如隨意亂花錢導致欠債、危險駕駛而肇事、因衝動傷人或破壞物品而吃上官司等),最後一團混亂,難以收拾。

「派特的幸福劇本」內容採自原著小說《Silver Linings Playbook》,作者以此作為書名的用意,在於暗喻即便人生如烏雲蔽日般不順遂,每個人終將找到烏雲背後的銀色幸福線。

罹患躁鬱症難免帶來不便,生活各方面大受影響,但只要能坦然面對,積極接受治療,並保持正向、樂觀的態度,相信依然能夠擁有美好未來。

 
全民健保是福利,也是保險
江東亮/聯合報
我的兩個好朋友──葉金川和楊志良,最近又在鬥嘴鼓。

先是,葉金川說:全民健保是保險,不是福利。接著,楊志良來嗆聲,認為就算不能直接說是福利,至少也是具有高度福利內涵的保險。

全民健保,究竟是甚麼制度?如果連他們倆意見都相左,其他的人恐怕是一人一把號,吹起來更熱鬧。還是先讓我將故事還原吧!

憲法規定公醫制度

且說,當年世界在經歷大蕭條之後,由於思想上的轉變,歐美國家積極著手建立社會福利制度,其中美國於1935年通過了社會安全法案,英國於1946年通過了公醫制度法案。有趣的是,中華民國憲法,還真不遑多讓。這部公布於1946年的憲法,第十三章第四節就是社會安全,而第175條則明文規定:國家為增進民族健康,應普遍推行衛生保健事業及公醫制度。

所以,根據當初制憲精神,全民健保似應與英國公醫制度一樣,以福利為本質,人人納保,主要財源來自一般稅收。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在建立公醫制度前,係以德國為學習對象,而作為社會保險發源地的德國,不但以保費為財源,而且不強制有錢人納保。

走上全民健保路線

回想當年,楊志良、吳凱勳和我參加全民健保小組時,常有人質疑為什麼不探討公醫制度。但研究應採公醫制度或社會保險,其實不是我們的任務,因為眾所周知,經建會奉行政院指示成立全民健保小組,就是為了規畫全民健保制度,亦即在成立之前,政策上已經選擇了社會保險的路線。

事情是這樣的。1985年,經建會為了配合編擬「中華民國台灣經濟建設中長期計畫」,邀請英國學者Jack Wiseman及David Marsland為顧問,進行「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整體規畫」專案研究。在規畫報告中,兩位教授建議台灣採行社會保險方式辦理醫療安全制度。翌年,行政院即根據這項建議,於院會上通過:民國89年實施全民健保。此外,為了避免違憲,國民代表大會更於1992年增訂國家應推行全民健康保險相關條文。

公醫制度為何變全民健保

根據當時經建會的分析,「我國憲法雖然規定推行公醫制度,鑑於英法等國實施之經驗,以及考慮我國醫療設施、人員及政府負擔能力等因素,迄今仍未付諸實施,籌畫中的醫療安全制度,將採用社會保險類型以互助方式辦理全民健康保險。」簡單說,公醫制度變全民健保的主要理由有二:福利國家危機的啟示以及國家財政能力的限制。

毫無疑問,台灣一向重視政治及經濟建設,而非社會建設,但是隨著經濟起飛,政府也不得不關心社會轉型後產生的問題,例如:家庭功能式微的解決之道。這也正是經建會進行社會福利制度整體規畫的背景。

遺憾的是,由於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許多福利國家面臨嚴重的財務危機,推行公醫制度或其他社會福利政策,對當時執政黨而言,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一個明顯例子就是,1987年一場政府要求舉辦的國際研討會,中文名稱為「福利國家——經驗與借鏡」,但英文卻是「The Limita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福利國家的極限)」。

至於國家財政能力,行政院交代全民健保小組回答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台灣付得起或付不起全民健保的費用?」一開始,我們並沒有正面回答,只相對提出一個構想,即:基於保險之原則,以全民「自助」及「互助」精神,依國民實際負擔能力,訂定適當之保險費率及給付之範圍,先行擴大保險對象,再求擴大給付內容。後來,在規畫報告書中,我們便明白主張全民健康保險應自給自足。

福利是理想 保險是務實

回顧這段歷史,有什麼感想呢?其實,葉楊之爭不在於名詞不同,而是理想與務實之間的落差。楊志良說的不錯,政府以一般稅收大幅補助弱勢族群保費的做法,是福利面的理想,而葉金川指出:全民健保必須確實執行收支連動,政府不補助財務短絀的做法,卻又是保險面的務實。

但歷史是死的,人是活的,而環境是會變的。台灣正面臨人口加速老化、醫療科技推陳出新,加上經濟危機不斷,在錢永遠不夠用的終極挑戰下,如何運用保險的務實,追求福利的理想,恐怕需要更多人來逗陣鬥嘴鼓。

(本文作者江東亮,為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訪問教授)

 
染乾癬玩刺青 紅斑變大又變多
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聯合報
頭皮屑多、身上有紅色脫屑斑塊?你可能已經染上乾癬病了!

24歲羅姓男子,平日就有頭皮屑多的困擾,但一直不以為意,上個月在同儕鼓勵下去刺青,前幾天他還開心跟友人分享傑作,沒想到幾天後刺青的手上慢慢出現一些會脫屑的小紅點,後來紅點數目逐漸增加還變大,從手臂擴散到全身,頭皮屑也越來越多、越來越癢。

羅姓男子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就診,醫師診斷他原本就是輕微「乾癬」患者,但因刺青導致乾癬惡化,經過治療後才不再「抓這裡也癢、抓那裡也癢」。

台大皮膚科醫師邱顯鎰表示,乾癬是慢性皮膚發炎的疾患,很容易被民眾所忽視,簡單判斷方法包括頭皮屑很多、身上有紅色脫屑斑塊、指甲凹凸不平、手指或膝蓋關節疼痛等,如果有合併上述2到3種症狀,就可能是乾癬,嚴重者需治療。

有乾癬症狀者,要小心皮膚外傷,包括刺青、割傷、切傷、燙傷、過度搔抓受傷等都會造成更多的乾癬發炎。

為讓民眾更了解「乾癬」,台大皮膚科15日早上10點至11點半,在新竹市前溪社區集會所 (新竹市中華路一段380-1號),由邱顯鎰醫師講述「治療乾癬現在開始」,讓民眾有正確觀念,小心留意日常照護,脫離「癬」境。

 
優化維生素E 抗癌效果20倍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維生素E有抗癌效果,但究竟要吃多少才能有效抗癌,並無定論,成大與美國癌症團隊合作,發現一種優化的維生素E,在實驗室裡抗癌的效果是一般維生素E的20倍,未來可能只要吃1顆這種神奇的維他命,就能有效抗癌。

成大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癌症研究團隊合作,最近在「科學.訊息傳遞(Science Signaling)」上發表研究成果。

團隊成員之一的成大基礎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柏憲表示,過去知道維生素E有抗癌效果,但其中機轉並不清楚,團隊發現維生素E中的Tocopherol藉由促使一種名叫PHLPP1的磷酸水解酶,與AKT激酶在細胞膜上的互相作用,進而阻斷AKT激酶的活性,抑制癌細胞存活。

而市售的維生素E,隨著萃取等方法不同,其成分結構都不一樣,以Gamma構型抑癌的效果較佳,實驗室並藉由優化的過程,創造出新一代的維生素E,使用在人類的前列腺癌細胞株或罹患前列腺癌的小鼠身上,效果都是傳統維生素E的20倍。

黃柏憲表示,除前列腺癌外,團隊將再進行其他癌症的研究,未來還將進行人體試驗,如真能夠藉由新一代的維生素E,達到良好的抗癌效果,開發新藥的商機無限。

 
不舉頻夜尿 攝護腺腫大如蘋果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調查發現,半數陽萎患者合併攝護腺肥大,這種「共病現象」在年過半百後,隨年紀增加而更明顯。

一名42歲男性患者,本有輕微勃起功能障礙,最近幾個月夜尿頻頻,幾乎每天晚上都得如廁3次以上。就醫檢查發現,他的攝護腺異常肥大,原本應該是栗子大小,卻腫大如「蘋果」般,大小直逼60、70歲的老先生。

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簡邦平表示,男性年過40,就可能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同時攝護腺體也開始增生,以致頻尿、尿路不順,國外研究發現,約七成年長男性患者會出現共病現象。根據國內對254名介於30至70歲性功能障礙患者調查,有五成伴隨排尿不順,年逾50歲者,更達七成。

簡邦平說,50歲幾乎是許多男性的重大分水嶺,不僅雄風不再,而且合併夜尿、頻尿、尿不乾淨等困擾。林口長庚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表示,除了年齡,三高上身,加上熬夜、肥胖、糖尿病早發等問題,使不少男性不到40歲就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他的男性健康門診中,45歲以下患者占二成五。

簡邦平和陳煜都表示,在排除非心因性陽萎或其他慢性疾病後,藥物治療可同時改善勃起功能障礙與攝護腺肥大伴隨下泌尿道症狀。

 
打敗乳癌 她再也不當工作狂
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聯合報
台中市52歲張姓女室內設計師是工作狂,曾一周只睡3小時,兩年前她罹患乳癌,看了5家醫院、7名醫師,對人生絕望,選擇逃避,直到去年6月在親友的支持下抗癌,如今身上腫瘤全數消失,開始迎接新的人生。

張姓室內設計師特別感謝署立台中醫院醫療團隊。她說,感謝親友的支持,與醫護團隊醫治,她現在開始接案工作,相當愛護自己的身體,她也加入志工行列,推廣乳癌防治。

張姓女子說,兩年前罹患乳癌,左乳有一顆8公分大的腫瘤,在她看了5家醫院、7名醫師後選擇逃避,她的大姊放下美國的工作,返台陪她到署立台中醫院就診。

血液腫瘤科醫師陳駿逸說,張姓女子去年6月就診時,左乳腫瘤14公分,並擴散到脊椎與肺部,經進一步檢查,發現腫瘤在兩周後迅速長到20公分,左乳腫脹變黑、破皮化膿,評估生命只剩3個月。

張姓女子意識到狀況嚴重,接受治療,經過雙標靶療搭配化學治療4個月,乳房腫瘤、轉移的腫瘤全部消失,醫療團隊建議她切除乳房,但她的二姊建議她別開刀,加上大姊滯留台灣太久,返美處理工作事宜,她又當起「逃兵」。

張姓女子說,去年底,她出現劇烈頭痛、全身無力,忍痛到今年初就醫,發現腦部出現許多轉移的腫瘤,這次她決定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計畫,重新開始雙標靶治療,搭配口服化學治療,以及腦部的放射線治療,身上的腫瘤全數消失。

醫師陳駿逸提醒民眾,隨著醫學發達、乳癌藥物研發,還是有抗癌成功的案例,乳癌末期患者千萬不要急著放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