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是相當喜歡《愛在頭七天》這種溫暖又帶著些喜劇成份的人生小品,不過觀眾進戲院的期待要正確,所以先說明一下它是怎樣的電影。
預告只有短短幾分鐘,呈現出來的比較是喜劇的一面,和少部份的家庭問題,不過《愛在頭七天》並不是一部因為爸爸過世而讓不太合的全家硬是回老家聚在一起服喪七日的惡搞喪事喜劇。的確片中很多地方有些幽默,不時會讓觀眾笑一下,但它真正的重心,是在於「人」、「人生」、以及「人際」。它並不是有什麼大劇情的電影,主線劇情很明確就是一票子孫回老家同在一個屋簷下,就這樣。妙的是它的細節劇情,也就是每個人的特質、每個人之間的互動、每個人心中的想法、每個人對彼此的感受等等。這種劇本反而相當不容易寫,而《愛在頭七天》就寫得很好,非常的生活化卻又不枯燥,能讓你很有感受甚至想到自己生命中的一些人,卻又仍處在一種看小品的輕鬆氣氛中,不會沉重到難過。
或許不覺得沉重是因為,《愛在頭七天》雖然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人生中的不愉快與找不到方向與意義,真正要讓觀眾感受到的,卻是即便有這麼多的波折,在家裡,還是有愛,還是有人關心你、支持你。很多時候,孩子長大了就和爸媽疏遠了,大家生活不同之後也覺得溝通更能在同一個頻率上,互動中很容易看到更多對方的毛病和缺點,或是覺得對方不再了解自己。平常的接觸也就越來越表面。但《愛在頭七天》因為服喪的關係要強迫這些人再一起相處七日,時時刻刻在一起,自然發生更多不可避免的磨擦,也因為這些「攪動」,讓那些一直被壓抑隱藏在平靜外表下的真實感受得以浮出水面,很多的不滿都爆出來了…但不只如此,因為還有很多對彼此的依賴、需要、在乎、關心…也都不知不覺隨著流露…。這不太像是患難見真情,看完試片後同行的朋友說了一個讓我蠻有感的點,他說若每天平平的過正常的日子,就根本不會去想這些事情,只有在大好或是大壞的時刻,才會因為這些意外的發生,打亂了原有的秩序,讓很多台面下的狀況得以顯現。我想,《愛在頭七天》就是一部這樣子的電影。
總的來說,對我而言,《愛在頭七天》有三個層面。最表層,是娛樂大家的一些輕鬆笑點,可能有一點點的誇張,但還不至於到很扯的地步,這層只是調劑。第二層,是和觀眾最切身的人生問題,可能你和另一半雖然相愛總是為了某些事吵架,可能你真正喜歡的人並不是你現在在一起的人,可能你覺得自己一事無成無顏見江東父老,可能你看不慣從來不用抗責任的小弟,可能你不喜歡總是那麼嚴肅無趣一直跟著老爸開店的大哥,可能你和你的兄弟喜歡過同樣的人,可能…可能…可能…《愛在頭七天》中有好多一般人不快樂的原因,似乎片中每個人都有煩心事,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人們一樣,都有不如意的地方,都有牢騷可以發。這層是讓觀眾能夠有切身感。但最重要的是第三層,第三層帶你看穿這些彼此的不合與差異,讓我們感受到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你希望他們成為的樣子,但那並不表示他們不關心你,也許方式不一樣,也許他們也被其他事情困擾著,可是再怎麼氣,都還是有那一份情在,當你需要的時候…家人永遠是你的家人。
因為有第一層的調劑,讓第二層的生活化不會乏味沉悶,而因為第二層的生活化,讓觀眾能夠感同身受或是想到自身經歷而有認同感,所以第三層的溫暖帶出來時,更能讓身處第二層的觀眾得到正面的訊息,也重新思考自己是否一直沒有看到這些背後的真情。
我比較想介紹的是《愛在頭七天》的這些感覺,至於每個角色他們所面對的、感受的,我想還是留給大家看電影時自己去看比較理想。這部電影也不見得人人都會喜歡,我是覺得需要一些的人生經歷,走過挫折與不如意,曾經覺得自己「不快樂」,和家人的相處沒有很順或是對家人有些抱怨,如果是老家在鄉下,家中的孩子長大有些外出到城市打拼、成家立業、有些留下在鄉下幫家裡,老家村子的人都彼此認識且一起長大,可能只有過年過節回去,互動已經越來越少,短暫見面或許會客套,但太長的相處就會對彼此的一些小地方或性格看不太順眼(有成就的人覺得沒責任喜歡玩的人太混,喜歡玩的人覺得全心經營事業的太無趣等等)…還蠻常見的狀況。如果你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注意到這些人際互動的狀況,且會去做一些比較深入的思考,《愛在頭七天》很值得看看。反之,若單單想要看一群不合的人在服喪期間互鬥的鬧劇…那就是抓錯方向了,不但看不出這片的精華,可能也沒辦法從片中的喜劇部份得到足夠的滿足。
所以,我很喜歡也很推《愛在頭七天》,但請各位朋友先確認這也是你喜歡探討或思考的題材,再決定要不要看。另外,片子本身的調性還是有足夠的親和力,所以像我這種偏商業片的觀眾看起來是很OK的(影展級的電影我就無法消化),也就是說別被上面寫了一堆這部片好像很需要觀眾去觀察角色的特性給嚇到,其實《愛在頭七天》雖然講的東西很生活化,但都有明確呈現,不是說拍一個人的表情半分鐘然後要觀眾自己去感受(這種我也吃不消),它還是有足夠的大眾化,只要喜歡看這類題材,不用擔心會有距離。
能講的不多,《愛在頭七天》需要自己去看,剩下的就留給大家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