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4日 星期三

除「碳足跡」,留「愛足跡」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9/25 第19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追憶良醫
證嚴上人專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除「碳足跡」,留「愛足跡」
慈濟脈動 人醫之愛/沈靜付出 黑髮到白頭——追思黃呂津醫師
焦點專欄 大地保母/環保元老的甘苦
追憶良醫
 

傾身向前傾聽,如同家人一再叮嚀,
二十七年來以院為家的黃呂津醫師,
奉獻一生,將病苦人疼入心,
沈靜寡言、真心相待的身影,
永留病人心中。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除「碳足跡」,留「愛足跡」
◎撰文/釋德凡 編輯部整理
 

7•31《農七月•初五》

【靜思小語】扶助苦難、撫平人心傷痛,在苦難地留下「愛足跡」。

自愛敬愛,起淨信心

兩千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出家後,歷經五年苦行,還是無法直入真諦;在菩提樹下靜心思考天地宇宙間種種道理,夜睹明星,心境無限開闊,如同打開了通往真理之門而覺悟成道。

晨語時間,上人說明:「這個通徹宇宙的心靈體會,就是『照見真如』。佛陀悟道時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就是佛陀要傳達的真實法。」

人人本具真如佛性,然凡夫為何無法體會?上人提醒,無形無相的真理,要由因緣合成的種種世間形相中分析體會。

「佛法浩瀚,真理歸一。眾生根機不同,日常生活面對種種複雜境界,煩惱也多。學佛需要耐心、專心,生生世世順著正法力行不輟,方能成就佛果。就如農夫『挲草』整地、不讓田�雜草快速蔓延,心田也須不斷去除無明雜草;雜草愈少、善種子具備良好的生長空間,能持續得到法水滋潤,『如來智德』終將現前。」

有機會聞法、知道理,上人教眾,要專心勤修、信受奉行;待人處事要細心、用心分析。「人人皆有佛性,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部值得探討的大藏經,要用『誠』與『情』待人。得遇善人、善知識,要用心學習;遭遇逆境,則要護守心念、自我警惕,轉惡緣成為逆增上緣。」

佛法深廣如海,然上人表示,只要專心、真心、深心、細心地吸收,即使此生無法完全修除過去生累積的無明業力,聞法修行的種子入心,生生世世就能接受佛法滋潤,增長道業慧命。

「切莫起貢高我慢之心,認為自己已通達佛理;要老實修行,用清淨心接受法且身體力行。」

行走菩提大直道,如何保持心靈清淨?上人教眾,深心信受佛法,用所吸收的法自轉心輪,提升凡夫心、修菩薩行。「要修得入人群不受煩惱擾亂,且帶動人人行菩薩道。鍛鍊出不受動搖的清淨心,起淨信心,才能從眾生身上得見無量法門、增長智慧。」

上人叮嚀,修行不能與世隔絕,要與眾生廣結善緣,及時分享善法。「不只自愛,還要敬愛、接引他人同行,在菩薩道上互為善知識、彼此助緣。自愛的人懂得精進,能觀察眾生境遇因緣,體會因緣果報,進而發心立願,悲智雙運滅除人間苦難,作為眾生的『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修行之路遙遠,並非一生一世就能到達目的地。上人勉眾:「用心入法、專心勤修、發心行道;步步精進向前,就能步步接近佛境,步步深入如來智慧覺海。」

無常人間,永恆志業

印度西部近日豪雨,土石流掩埋村莊,超過一百六十人失蹤;東歐也有嚴重水患,以羅馬尼亞受災最重,數百人緊急疏散。除了氣候不調引發災難,看不見的致命病毒伊波拉,也在各地引發恐慌……

現今交通方便,世界各國來往頻繁,雖然觀光、消費,會帶來經濟收益,但也相對製造污染、耗用大量能源,不只天災因應而生,疾病也隨之蔓延。早會時間,上人勉眾:「降低旅遊享樂的欲望,即能減少往來各地的『碳足跡』;效法人間菩薩扶助苦難、撫平人心傷痛,便可在各地留下『愛足跡』。」

澎湖空難發生後,慈濟人立即動員急難救助、膚慰關懷,也將延續無私的長情大愛。上人感恩眾人用心付出:「把對的事情做好,對人間就有幫助。」

上人勉眾深耕慈濟四大志業──慈善、醫療志業在苦難中膚慰悲痛心靈、及時救護寶貴生命;教育志業從小扎根,栽培社會未來人才;人文志業發揮快速而普遍的傳播力量,報真導善、引導大眾轉心念。「恆持為人群付出的大願,就能在無常人間,建立永恆志業;期待人人把握當下,成就人間善事。」

心靈安定,處事圓滿

復興航空公司董事長夫人陳怡帆女士及母親來訪,感恩慈濟人協助安撫乘客家屬。上人教陳女士安定心靈,才能支持家人圓滿處理後續事宜。

「家屬難以承受失去至親摯愛的痛苦,最重要的是安定他們的心;否則一直沈浸在激動悲傷的情緒�,不諒解、不善解就不會罷休。提起同理心,就能圓滿處事,讓人人心安;心能安,理就圓滿。」

上人強調,再如何煩惱,對事態也沒有幫助,心要很鎮定,莫起疑心。「不要聽人說了些什麼,就一直放在心�憂愁。心不定,就會受傷,心一受傷就容易有心理疾病。心寬善解多造福,就不會積鬱成病。」

回顧九二一大地震時,中部罹難者眾多,救難人員將罹難者遺體放入屍袋,搬進冰櫃,慈濟人為了不讓屍體因冰凍而沾黏,多次進冰櫃幫忙翻動遺體……上人表示:「慈濟志工與罹難者無親無故,人人發心立願,秉持至誠之心付出;用開闊的心胸,做該做的事,心很安定,沒有任何顧忌,身心也不受影響。」

上人說,事故的後續處理,要做得圓滿,就不能著急、不要煩惱也不能害怕。「疑心生暗鬼,心有疑就會生怪,絕對不要迷信。能做好事,就盡量發心立願去做,多造福,就能少災禍。要提起正念,把心安定下來,才能圓滿諸事。」

人醫之愛/沈靜付出 黑髮到白頭——追思黃呂津醫師
◎撰文.黃秀花
 

傾身向前傾聽,如同家人一再叮嚀,
二十七年來以院為家的黃呂津醫師,
奉獻一生,將病苦人疼入心,
沈靜寡言、真心相待的身影,
永留病人心中。

「有睏飽沒?」「有吃飽吧?」「肚子還會痛嗎?」這些對病人的招牌問候語,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病房護理人員聽久都會背了,今日卻遲不見主角出現。

八月八月凌晨一場車禍,硬生生將你帶走,來不及向大家道別。在慈院二樓內科檢查室,一大早氣氛異常低迷,當肝膽腸胃科主任胡志棠對眾宣布噩耗,醫師們心情沈重,難以接受;然而龐大的工作量催促大家向前,雷尉毅醫師繼續帶隊到銅門部落進行IDS巡診服務,技術員劉金娥打開所有機器運轉,靜待各個主治醫師做超音波、胃鏡、大腸鏡等檢查。專師吳雅萍難過地說,前一天才看著你查房,怎麼闔個眼、你就已消失世間……

奉獻花蓮,念舊與重情

一九八六年八月花蓮慈濟醫院啟業,與臺大醫院建教合作,次年七月,王正一教授指派你前來支援,那時你已升上臺大第五年住院醫師。

詢問王教授當初為何選上你?他答,在內科四位總住院醫師中,你沈靜、善良,做事認真,與慈濟氣質頗吻合,就這樣從三十一歲那年,在慈院篳路藍縷最缺乏醫師的時候,開啟了與花蓮的深緣。

二十七年來,把全部青春和精力都奉獻給這塊土地,從黑髮做到白髮。你低調、寡言,總是安靜地來,查閱電腦病歷、帶領專師巡房、探看病人後,又靜靜離去。

十三年前因採訪與你結識,病房內的護理人員都喊你「呂醫師」,那是因早期腸胃科有三位黃醫師,一喊三人全回頭,為了區別,大家取中間字稱呼你;而內科檢查室人員和同科醫師,則習慣喊你「二哥」。

「二哥」在檢查室內有一隱密辦公室,窗前的桌上擺放著一本桌曆和一個有蓋玻璃杯,杯內水尚未喝完;桌底下留有一雙包著防護套的藍白拖,那是你為病人做檢查時會換上的。杯子據說是從你來慈院用到現在,二十七年了,從日常物件看到你的節儉愛物。我想,與其說你簡約,倒不如說是念舊與重情。

呵護傾聽,疼病患入心

二○○八年五月四川發生汶川大地震,你首度參加海外賑災。在那一週的義診服務中,你與洛水鄉親結上很好的緣;當要離去時,有位為你翻譯方言的小志工,還追上車去親吻你的額頭,讓你熱淚盈眶。

那年冬令發放,你又選擇去四川,就是想再看看那群小志工;隔了一年,你又去四川,不知情者還以為你那邊有親人,其實是放不下那一分情啊!

你曾跟我分享,有一年冬天,你買了好幾條圍巾和好多雙手套寄去四川,就是不忍那群小志工凍著。你雖終身未婚,卻無礙於父愛精神的自然發抒。

對於花東義診,沒有家累的你同樣是跑第一。東區慈濟人醫會總幹事林永森說,你每回參加義診都笑容滿面。十多年下來,你跑遍偏遠地區,若加上早年跟隨上人進行冬令發放暨巡迴醫療,次數更是可觀。那屈膝蹲下,與年長者幾無距離的近身接觸,令人印象深刻。義診現場、醫院診間,你或彎腰聽診、或按壓腹部找尋疼痛處,細膩動作中都可看出醫者的溫柔心。

常陪同病人看診的志工蘇足說,你問診仔細,碰到腸胃不好的人,還會叮嚀少量多餐、要飯水分離,且不斷說明用藥方式;遇有獨居年長者,還要對方重複一次,有時不放心又會追出診間外再交代一遍。

對於B肝帶原或肝硬化患者,超過期間沒來做追蹤檢查,你比他們更緊張,甚至親自打電話通知。為病人進行超音波檢查,必須塗上涼涼的潤滑液好滑動探頭,你都刻意把空調調高兩、三度,操作前將掀開衣服,還會輕聲對病人說:「歹勢,會冷喔!」

就是這樣視病如己,才讓病人聽到你車禍驟逝的消息,便忍不住號啕痛哭。在花蓮慈院助念堂,不時有病人前來你的靈位致意。因看病與你結識二十三年的梁阿姨每天報到,醫病關係已昇華如母子;梁阿姨看到你隻身長住花蓮、以院為家,常會拿東西給你吃。如今望著遺照,她忍不住感慨:「我被看病的人都還活著,怎麼你當醫生的人卻比我先走呢?」

住在萬榮鄉西林部落的謝二妹,十幾年來的腸胃問題,也是給你治好的。女兒楊秀花以前是腸胃內科的護理同仁,現已轉任社區健康中心服務,「過去母親一打噴嚏就滲便,看遍花蓮的醫師仍難以根除;那種痛苦不僅影響了生活品質,也自覺很沒尊嚴。很感恩『呂』醫師!」

楊秀花每回看到你,都喜歡與你開玩笑。「『呂醫師』雖然害羞、靦腆,卻十分有禮!」原住民純真天性使然,讓楊秀花很敢與你親近,你們的共同話題還有慈濟人醫會,慈濟每年都會去西林部落義診,她也一定參與。這次你出事的消息,令她震驚不已,當轉述給母親聽時,母親還大罵:「晚上不睡覺,跑出去幹什麼?」那是出於慈母的心痛,將你當成兒子一樣看待啊。

志為菩薩,相約在慈濟

除了臨床外,你也認真於教學。實習醫師時代就來到花蓮慈院接受訓練的林振雄醫師,提到恩師驟然離世幾度哽咽,在他心中,你就像老派的「紳士」,持重、沈穩,他相當傾慕。「大家都講老師木訥寡言,但其實老師話不少,只是要找到對的人、時機和地點,否則不輕易高談闊論。」

隨著年紀漸長,你體力稍有下滑,作為學生的他,也願意幫忙,如利用十二指腸鏡取膽結石,他做起來更順手就會代勞。提起你那部開了二十多年的老爺車,林振雄說,很多英國老紳士也都喜歡駕著老車,沒有安全氣囊並不是問題;只能說是命中注定,在那一刻就讓你碰上了!

比較心疼的是你一直過得很孤單,內心也很孤獨。相對而言,同樣是四川與河北賑災團員的黃秋良師兄,就能扮演鼓勵的積極角色,他導引你往志工的方向走,讓你視野變大、心胸變寬,個性也不再那麼拘謹。

二○一二年初,你受證成為慈誠隊員,法名「本穆」;接下來你又參與「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比著不擅長的手語,雖然過程磨人,幾度令你想放棄,但堅持下去的成果豐碩。看著站在臺上的你有模有樣地比著手語,又在〈開經偈〉和〈讚佛偈〉中手捧佛像莊嚴走位,脫胎換骨,完全變了一個人。

這種改變是好的,你性格開朗了,也常面露微笑,與同事相處更加融洽。就在一切好像步上坦途之際,卻遭遇了不幸,所有與你相識和有交集者,至今都還難以相信。多麼想再看看你靦腆的一笑、聽聽你輕柔的聲音,只是,哭過、擦乾淚水後,還是要理智地祝福你早日乘願再回。

八月十五日院方為你舉辦追思會,最後全體合唱你最愛的「外婆的澎湖灣」為你送別,不知你是否已接收到?

我還沒有真正看過穿上慈誠隊服,立於精舍山門站崗、迎接訪客的你;也沒見過在急診室推床,擔任志工遞送病歷的你:但在慈濟的大圓跑道上,只要有緣,一定還會再相逢。黃醫師,一路好走,祈願你早日歸來,接續未了的菩薩志願。

大地保母/環保元老的甘苦
◎撰文•蔡瑜璇、黃筱哲
攝影/黃筱哲
 

臺南
郭黃招

一雙眼睛從門口往外看對街市集的熱鬧喧嘩,好像看盡人生百態、悲歡離合;又好像引頸期盼、等待家人跫音的歸來。

這是郭黃招阿嬤,今年已八十七歲,原在嘉義縣六腳鄉務農,二十多年前子女體恤父母大半輩子的辛勞,接雙親到臺南居住。當時大兒子郭國益師兄、大媳婦林慶品師姊鼓勵父母做環保;鄉下人耿直單純,一聽到做環保可以幫助師父救地球、救人,便積極投入。由於住家離黃昏市場只隔一條路,阿嬤與阿公會在早中晚三個時段巡視撿拾回收物,抓緊腳步,不放棄任何一樣可回收資源,返家休息時已深夜十一點多。憑著堅定的信念,每次回收的量相當可觀,環保車要一週三趟方能載完。

然而阿公在十多年前往生,隔一年後二兒子也往生,接連失去家人的阿嬤,頓失依靠,縱然不時以淚洗面,傷悲痛心,做環保的心念卻從不退轉。

愛別離苦擊不退

小兒子之後也加入慈濟,每週二會到位於仁德的靜思堂擔任文物志工,順路載阿嬤到環保站;多了法親的關懷,阿嬤的心情得以安撫。三年多前,小兒子因身體不適送醫急救,卻從此天人永隔。阿嬤再次經歷白髮人送黑髮人之慟,思念至親,使得原本退化的視力更為模糊,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

慶品師姊為提醒婆婆憶佛念佛,特請一尊阿彌陀佛聖像。阿嬤每日出門前,會先跪在地板,向臥榻上的佛像頂禮,祈求眼睛能看清楚以利撿拾回收,而手上的佛珠則成為夜間發亮的照明燈。

現在每到下午兩、三點,阿嬤會從二樓臥室緩緩爬到一樓,因膝蓋、脊椎退化無支撐力,身軀微顫,走到市場更為費力,需一手扶著攤位的檯面,才能維持身體的平衡。許多攤販看到阿嬤行動不便,會先整理好回收物,阿嬤只要拿到回收「寶貝」,便會開心地說:「感恩喔!佛祖會保佑,祝您生意興隆!」

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有多少人在遲暮之年,仍像阿嬤一樣堅持做環保,不被無常打敗?阿嬤教我們,即使是生命餘燼,仍有發光與發熱的價值。

為母依怙法親情

這日,慶品師姊攙扶著郭黃招阿嬤到環保站。望著阿嬤步履蹣跚,背上的小丘彷彿是一輩子的責任,前半生為家庭付出,後半生為環保奉獻。

「老菩薩,好久不見!」師姊一見阿嬤又驚又喜,連忙放下物品,熱情迎接。志工們笑稱阿嬤是早期元老,做環保的「國寶」,鼓勵阿嬤常來與大家互動。眼尖的師姊見阿嬤流汗,趕緊遞上一杯茶水,法親之情超越血緣,讓長期寂寞孤單的阿嬤感受大家庭的溫暖。

慶品師姊回憶有次冬夜去看婆婆,那時寒流來襲只見她站在門口,包裹著頭巾,穿著外套,冷風陣陣吹,婆婆就直發抖,師姊驚訝地問:「怎麼不待在室內?」婆婆回:「我要等市場收攤,去撿紙箱回收。」

一般人認為年老就要享福,而國益師兄、慶品師姊一反其道,鼓勵父母身體力行付出,讓老人家發揮良能;母子、婆媳之情已提升為法親道侶,從物質飲食的供養兼及精神慧命的長養,真可謂孝的真諦!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73期

我想加入一起玩,可是同學拒絕我…
學校就是小社會,是孩子遭遇各種人際練習題的第一個場域。被排擠、被同學罵該怎麼辦?我想加入同學的小圈圈,該怎麼做?這些人際課題在課表裡看不到,在人生路上卻比任何一門認知學科都重要。

台灣人真的在意食安嗎?別鬧了。
全國人民難得同聲大罵:「這黑心廠商怎麼讓『人』去吃『餿水』所提煉而成的油?是把我們當x嗎?分明不把人當人看啊!」先別那麼氣,請回答這個問題:「台灣人真的在意食安嗎?」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