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改變人類的生活!大家到中國大陸,如果沒有結合當地智慧型手機門號與銀行帳戶之電子支付,大概會有出不了門、購不了物之嘆!若有上述電子支付,再加上功能強大的應用程式APP與平台,在大陸可以透過手機,不出門而滿足一天生活之所需。
當然台灣有自己的特性,自動提款機與信用卡普及,加上便利商店與小吃店林立,生活本來就便利,上述大陸情境未必有其急需。但是金融科技的趨勢,早晚會改變台灣人生活,也會改變人們接受與需求金融服務方式。
金融科技造成影響 ,首先是智慧型手機具有信用卡或金融卡功能,帶動行動支付風潮;其次,行動銀行帳戶普及,使得金融服務與生活需求,可透過手機的應用程式完成。再者,行動支付與金融服務的普及,形成消費者巨量資料庫,造就大數據分析與精準行銷的興起。
由上可知,行動支付是金融科技基礎,而行政院也設定到二○二五年台灣行動支付普及率要達到九成的政策目標。近年來,蘋果、三星、谷歌皆來台推出行動支付功能,短時間即與各大發卡銀行合作;而它們以NFC感應方式,只是將信用卡支付從塑膠卡片轉成手機,商家基本上還是原接受信用卡者,對台灣行動支付未有普及化之提升。
專攻行動支付的六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與其他兼營銀行,截至今年四月有二百四十三萬人次使用,該月代理收付交易額為廿一億餘元、支付款項為四億餘元,主要專營業者為街口、歐付寶,兼營業者主要是玉山銀。相對於同期間台灣之有效信用卡數二千八百卅萬張,當月簽帳金額為二千零五十六億元,電子支付成績真的是小巫見大巫。雖然有兩百多萬人使用電子支付,但是金額少、尚屬嘗試階段。
國人常使用的悠遊卡,法規上稱為電子票證,共有四家專營業者,今年四月消費卡數為一千四百五十八萬張,當月消費金額七十億餘元,儲值總額八十三億餘元。然而此等支付要以現金先儲值再以卡片消費,非行動支付。
要達到行政院行動支付的政策目標,除了要擴大感應支付的普及外,還要強化QR碼支付應用。由於信用卡的普及,台灣在感應支付已有一定基礎,但在QR碼方面之規格未標準化,使得各種行動支付工具間無法互通,直接影響消費者及商家使用意願。
QR碼支付比較不受手機作業系統平台的限制,透過APP或手機掃描,再通過身分驗證即可完成支付,店家不需支援各種支付工具之感應機。因此,強化QR碼付款接受與認知程度是當務之急,而且有利於開發小型商店、路邊攤、接送服務、物流快遞、旅行社、電視購物與公用事業繳費,可擴展行動支付範圍。當然這些店家仍然會考量相關稅負與手續費。
今年金融總會之金融白皮書,建議政府應加速整合建置共同標準之行動支付平台,並提供相關誘因,達到三年內推動一百萬商家使用行動支付的目標。再者,在客戶身分識別方面,建議政府主導建立生物特徵資訊共通平台,初期先以蒐集臉部資料為主,並將入出境、身分證、自然人憑證及金融聯徵中心資料進行整合。上述二項基礎建設,將可加速台灣金融科技的發展。
(本文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