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大屠殺可能將再度上演?!原來我們一直誤會這歷史背後真正成因!!


【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6/14 第103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黑土/大屠殺可能將再度上演?原來我們一直誤會歷史背後真正成因!
中國變奏曲/一個旅行作家的中國二十年
B級時代/在韓國,還有所謂的B級從政?朴槿惠泳裝照、文在寅腹肌...
為什麼他說謊,卻毫無罪惡感/看清愛人的謊言,化心痛為重生力量
藝術家的正職/藝術家都很窮,人家都這麼說。
酒的遠方/把生命剔出白脂,苦心找尋著一種文體
閱讀筆記 【書評•散文】靜默與栽種有時
【書評•新詩】千年之髮.懸絲繫掛
活動快遞 「打狗鳳邑文學獎」徵件,即日起至107年6月29日
「流浪者計畫」徵件,即日起至7月13日止

新書鮮讀
黑土/大屠殺可能將再度上演?原來我們一直誤會歷史背後真正成因!
文、圖節錄自聯經
圖/聯經提供
大屠殺為何發生?大濫殺、強制滅絕、滅種、滅族再度上演?!當今世界現況已和希特勒所處的世界愈來越像!地球人口爆炸、乾淨水源短缺、糧食危機,外加全球氣候變異、天災人禍頻傳。一直以來我們誤會大屠殺的真正成因:生態恐慌和國家毀滅!

原來,人人都可能是滅絕的幫凶!!

內容簡介:

「生存競爭」這個赤裸原始的課題又逐漸浮上檯面。如果人失去了成為「人」的條件,非常有可能再度形成「清洗」世界的危機!

人們長久以來對二戰大屠殺的刻板印象是,納粹德國透過精密的計畫,對領地進行全面控制,對外侵略的同時也對內屠殺。因此人們以為,形成大屠殺機制的關鍵因素是,一個高效能的國家威權,宣傳極端的種族偏見,運用極致冷酷的科學理性來進行種族清洗──在今天,這些因素似乎不太可能重現。

知名歷史學專家提摩希•史奈德的《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正是為了打破上述迷思,嘗試將當前國際時局發展如何與二戰發生關聯,提出新的見解,震撼國際史學界!在《黑土》如史詩般、講述種族滅絕和生存歷史一書中,提摩希•史奈德替這一樁二十世紀最殘暴的行動提出了新的解釋,並揭示接下來的二十一世紀人類將面臨的挑戰。他根據來自東歐的最新研究資料,這一場浩劫倖存者所提供、早已被人遺忘的證詞,提出了猶太人大屠殺事件仍然離現今人類一點都不遠,不但比想像中更易於理解而感同身受,也更加令人不寒而慄。

大屠殺的概念始於希特勒幽暗但不難理解的腦海深處,認為消滅猶太人能恢復世界平衡,讓德國人取得迫切需要的資源。這種世界觀只有在德國摧毀其他國家的情況下才可能實現,所以希特勒的目標是在歐洲掀起一場殖民大戰。在無國界地區,幾乎所有猶太人都喪失性命。唯獨少數正義之士,在沒有組織機關援助下,幫助被迫害的猶太人。《黑土》一書中有部分最新研究是致力於理解這些非凡難得的個人行為。他們面臨種種難以超越的艱難,只能更加確認──當國家毀滅和生態恐慌招致危險,這些人的義行固然值得效法,但處於相似情況下的人類,往往很難會有如此做法。

史奈德認為忽視大屠殺的教訓,導致人類誤解了現代性,並危及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現在已愈發近似二十世紀初,儘管人類不太願意承認,但此時此刻越來越像希特勒的世界。要拯救世界、拯救人類,我們必須正視大屠殺,並從歷史警訊中學習。

┤專文推薦├ 黃哲翰│udn《轉角國際》專欄作家、戴達衛(David Demes)│udn《轉角國際》專欄作家、清大社會所博士生、陳柏旭│耶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作者介紹:提摩希•史奈德

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巴黎、維也納和哈佛大學擔任過研究員。曾獲漢娜•鄂蘭獎章、萊比錫書展大獎、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項,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血色之地: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歐洲》、《論暴政》(On Tyranny)、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等。同時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外交關係理事會暨良知委員會的成員、維也納人類科學研究中心的常駐研究員。

搶先試閱:〈生存空間〉

儘管希特勒假設人類只不過是動物,但他自己的人性直覺卻使他將其動物學(zoological)理論轉化為某種政治上的世界觀。他堅信適者生存的種族鬥爭同時也是為德國求取尊嚴的運動,其束縛不僅僅來自生物學,也來自英國。希特勒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德國人不是在地上攫取食物的野獸罷了。一九二八年他完成了《第二本書》(Second Book),在構思此書時他明確表示,確保穩定的食物供給不僅關乎身體的存活,也與某種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息息相關。

一戰時,英國海軍封鎖的問題不僅在於軍事衝突、休戰乃至最後塵埃落定之間數個月內帶來的疾病與死亡。這次封鎖也迫使中產階級的德國人為了獲取所需的食物而破壞了法律,致使他們一個個感到惶惶不安,對權威不抱信任。

一如希特勒所言,一九二○、三○年代的世界政治經濟局勢是由英國的海軍勢力所構成的。他相信英國提倡自由貿易只是他們想主宰全世界的幌子。提倡自由貿易能使所有人衣食無虞這樣的虛言對於英國而言是合理的,因為這種信念能打消其他人與英國海軍競爭的念頭。實際上,也唯有英國人能在身陷危機時防禦他們自己的補給線,也因此得以防止食物落入外人手中。所以英國人在戰時封鎖了他們的敵人─這顯然違反了他們自己鼓吹自由貿易的意識型態。希特勒強調,這種既能確保食物來源、又能避免食物外流的能力,正是一種權力的形式。這種除了英國人以外所有人都缺乏穩定食物來源的狀態,希特勒稱之為「和平的經濟戰爭」(peaceful economic war)。

希特勒明白,德國在一九二○、三○年代未能透過自己的領土餵飽自己,也知道如果德國人盡力嘗試的話就能免於挨餓。德國當時應當可以從德國的土壤中生產出足夠的卡路里來餵飽其人口,只是必須得犧牲一些工業、出口、外幣。要使德國繁榮需要仰賴與英國的貿易,但希特勒認為也可以藉由征服一座規模足以與英國匹敵的陸上帝國來取代這種交易型態。德國只消獲取適切的殖民地便可以維持其工業優勢,並將自己的食物來源從英國所控制的海路轉移到自己的帝國內部。如果德國控制了足夠的領土,德國人便能夠擁有他們所渴求的食物種類和數量,且毋須犧牲德國工業。只要德意志帝國規模夠大,就能夠具備「自給自足的經濟」(autarkic economy),衣食無虞。

希特勒將德國的農民浪漫化為拓墾遠方荒地的英雄,而非平和的耕者。

英國人被尊為德國人在種族上的親族與偉大帝國的肇建者。重點是要穿透他們的權力網路,但又不迫使他們予以回應。在希特勒的想像中,從他人手中奪走土地不至於威脅到那偉大的海洋帝國。長期下來,他期望與大不列顛「在瓜分世界的前提下締結和平」。他期望德國能成為世界強權,但也避免「與英國同歸於盡」(Armageddon with England)。對他而言,這是個萬無一失的辦法。

另一件可以肯定的事是,這種世界秩序的另一選項─某種再全球化(regloablization)─在晚近也曾經實現過。對於幾代以來的德意志帝國主義者和對於希特勒本人來說,陸上帝國的實例就是美利堅合眾國。

────────────

美國教會了希特勒需求與欲望是如何彼此交纏,還有欲望是如何因比較而生。德國人不只是為求生存尋求糧食的動物;德國社會也並非只是在難以預測的英國全球經濟中謀求安定的社會。家家戶戶都會觀察其他的家庭─不僅僅是觀察街坊鄰居;拜現代媒體之賜,人們也看得到全世界的其他家庭。人生應當如何過的觀念已不再限於維生、安定乃至於舒適等標準,生活水準已經變成比較性的,而比較則變成了國際性的。

希特勒寫道:「現代科技與通訊使人與人之間的國際關係變得如此不費吹灰之力,如此緊密,以至於歐洲人不知不覺地將美國的生活當成是他們自己生活的基準。」全球化帶領希特勒走向美國夢。每位日耳曼軍人的背後在想像中都站著一名貪得無厭的德國女性。美國諺語「和左鄰右舍比闊」(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譯按:原文指「跟上瓊斯家(的生活水準)」)意指生活水準是相對的,建立在認知他人的成功之上。在他最尖酸刻薄的時候,希特勒甚至呼籲德國人要變得像蟲魚鳥獸那樣心裡只想著存活與繁殖。

但是他隱藏著的幽微恐懼其實是相當男性化的,亦即對日耳曼家庭主婦的畏懼。將自然界的鬥爭圍籬拉得更高的就是她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當希特勒還是個年輕小伙子的時候,德國的殖民語言就已經在玩弄經濟(Wirtschaft)一詞的雙重意涵:同時指家戶(household)與經濟(economy)。德國婦女被指示要將舒適與帝國等同起來。

而由於舒適總是相對的,在政治上將殖民地正當化也永無止盡。

如果德國家庭主婦比較的基準是瓊斯太太而不僅只是約拿斯太太(Frau Jonas,按:德國姓氏),那麼德國人就需要擁有像美國一樣大的帝國;德國男人就必須在遙遠的前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救贖其種族與地球。而女人則要支持他們的男人,這同時也具現著某種無情的邏輯,永無止盡的、追求更富足的家庭的欲望。

在德國人的心目中,美國是個難以忽視的存在,

這也是希特勒認為科學不能解決日耳曼民族最根本問題的終極原因。雖然新發明的確增加了農產量,但是要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話,德國不能僅依賴這個力量。兩國都擁有科技,而可耕地的數量卻是變因。所以,德國需要擁有與美國同樣廣大的土地與同樣高的科技成就。希特勒宣稱永無止盡的土地鬥爭是自然法則,同時他也明白人類想要更加富足的欲望也可以產生恆常的動力。

且如果德國的經濟繁榮只能是相對的,那麼終極的成功就遙不可及。希特勒沉痛地寫道:「日耳曼人的前景黯淡。」但又緊接著澄清:「不論是現在的生存空間還是恢復一九一四年國界,都無法使我們過上與美國人一樣好的生活。」只要美國存在一天,這奮鬥就不會結束,而這表示奮鬥將會非常曠日費時。希特勒將美國視為後起的世界強權,美國的核心人口(「極端純淨無汙染的日耳曼人」)是「世界階級的人民」,他們比留在歐洲的「日耳曼人還要年輕,還要健康」。

────────────

在希特勒寫作他第一本書《我的奮鬥》時,他學到了生存空間(Lebensraum)這個重要的德語詞彙,並且將之挪為己用。

從為了生存而永無止歇的種族戰鬥,到主觀上為了得到最高的生活水準而進行的永無止盡的戰爭,這個詞在他的書寫和演講中含括了他所賦予自然競爭的完整意涵。生存空間一詞是以法語的群落生境(biotope)或者住所(habitat)的同義字進入德語系統。在社會語境(而非生物學語境)下,它有另一層意涵:代表家庭的舒適,即某種接近「客廳」的東西。這兩重意義並存於一個字中,更推進了希特勒的套套邏輯:自然無非是社會,而社會又無非是自然。因此,動物為了生存所做的鬥爭其實就無異於家家戶戶爭取更好的生活。兩者都是關於生存空間。

二十世紀是為了相對的舒適而引起無止盡的戰爭。希特勒早期的納粹同志之一羅伯特.萊伊(Robert Ley)給生存空間下的定義是「一個種族必須擁有更多文化、更多的美,否則該種族便會滅亡。」希特勒的宣傳員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將滅絕戰的目的定義為「豐盛的早餐、午餐和晚餐」。上千萬人可能必須挨餓,而他們挨餓不只是為了讓德國人得以存活而已,而是要讓德國人爭取到舉世無雙的生活水準。

▶▶ 閱讀更多 提摩希•史奈德《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

 
中國變奏曲/一個旅行作家的中國二十年
文、圖節錄自八旗文化
圖/八旗文化提供
 「誰能夠同時為西方和中國讀者解讀中國?」――林語堂;梅英東的非虛構寫作與「中國三部曲」,長達二十年的震撼教育──重新認識中國

內容簡介:

梅英東將生命最精華的二十年投入中國、成為中國女婿,以自身的二十年觀察中國的二十年變化。

從首善之都的拆遷老屋談中國快速發展與文化保留的取捨命題,寫出《消失的老北京》;接著以《在滿洲》雙線並陳妻子家族的東北農村生活以及更廣闊的近代滿洲史,交揉討論農村轉型與土地人情的關係;梅英東在「中國三部曲」最終章要談的,表面是回憶自身的二十年中國體驗,實際上則是對比變遷速度過大的中國現況,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改變之前的中國。梅英東最有意思的寫作鋪陳,是用自身對中國情感的變化,來看中國二十年的「變與不變」。這是相當少見的題材,也因此,本書除了記者報導的非虛構寫作,同時也融入了梅英東的類自傳回憶錄:正因為他的教書生涯、結婚與生子、與妻家家族的生活都與中國土地息息相關。

◎記錄中國的變與不變,書寫消失中的故鄉輓歌

這個命題貫穿全書,當然,梅英東最有巧思的安排正是透過交通工具的使用,來傳達這個概念。他在中國的初登場是在四川內江的巴士上,語言不通的他險被襲擊,最後是他以為冷漠的中國人救了他,留下「襲擊者是彝族、不是我們中國人」的震撼教育,這是文化層面的陌生衝擊。最後以一班從北京開往莫斯科的西伯利亞列車來暗喻中國與人民的前途:列車長認為這是一班無限循環的旅途;蒙古女人拋下南方的工作、回到蒙古老家靜待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也因此這班列車並非開往未來、而是回到不忍卒睹的過去;南方溫洲的小姑娘連莫斯科在哪都不曉得、卻傻裡傻氣就跳上列車要去當裁縫工,她說只要上了車、就能通往未來。

中國的變與不變,不只是驗證在梅英東旅途中所見的長江三峽的今昔變遷、川震後物是人非、北京老胡同的消失、臥龍生態區的過度開發……最根本的,是從小人物在變化快速的中國,觀察他們如何安身立命、知道自己該如何適應這樣的變與不變。

這二十年對中國來說,變化有多大?對梅英東的人生又有怎樣的改變?最特別的一個改變,或許可以舉以下這個例子來說明:梅英東曾經見到《孤獨星球》的一期封面,那是中國男性長者的臉孔,「要是在以前,我可能會描述那男人為『乾癟削瘦』或甚至『冷淡』,但現在我注意到他飽經風霜的臉、長滿繭的雙手,和磨得到處是洞、被太陽曬得褪色的襯衫。他可以是我們任何一位學生那工作辛勞勤勉的農夫父親。」

中國正在改變,從最初的志工身分進入,梅英東以二十年認識中國、理解中國,他以四川、雲南、西藏、新疆、甘肅、東北和北京為背景,歷經時間沉澱而汲取教訓,本書不僅是他記錄人生不同階段的回憶錄,同時也是關照中國在急遽改變之後,還能回頭省思得與失的箴言錄。

作者介紹:梅英東

美國旅行作家,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現於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非虛構寫作」。1995年,他作為美國和平團志工來到中國四川內江,1997年之後在北京生活了十年,2007遠赴倫敦寫作,2009年重返北京,並陸續完成《消失的老北京:陪著老北京走過最後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在滿洲:探尋歷史、土地和人的旅程》(In Manchuria)等書。

搶先試閱:〈三場抗議〉

自從十八個月以前,也就是我抵達北京的第一個禮拜後,我就不曾再從我住的首都郊區角落,溜冰到二十二公里外的天安門廣場。

我溜過圓明園旁的蜂蜜小販的巢箱,溜出我那房租低廉的住宅區,經過清華大學。交通越來越壅塞,所以我跳上人行道,繞過興建於十三世紀、忽必烈掌權時的元朝城牆廢墟。馬可波羅那時造訪北京,注意到樹木以直線排列。可汗下令樹木的間距必須有兩步,「如此一來,旅人便能辨識道路,不至於迷路」。那傳統在全中國境內得到延續。在北京,我溜過一排等距間隔的三角葉楊,它們蓬鬆的白色柳絮如瀑布般飄落地面,彷若雪花飛舞。

我轉東溜出大學區,經過二環路下到溫文爾雅的北京,也就是中央湖區前面的那些四合院。湖水看起來清澈但冷冽。我想到作家老舍,他的遺體最後從這裡附近的一個湖中打撈上岸,現在那個湖已經被填平。在這個早上,於西湖內,一位老頭動作流暢地游著蛙泳,游過池塘的浮渣。

我往南,四合院變得更為富麗堂皇,然後我進入胡同,它們曾經是帝國上流階級的住所,現在則屬於高級官員。灰牆上架有鐵絲網和保全攝影機,便衣警察站在巷弄內,任誰一看都認得出來。便衣總是男人,總是穿著白色襯衫,看起來總是很不自在。我納悶是誰訓練他們的,我想內江的農夫可以教導他們如何不要瞪得那麼用力,免得讓自己被識破身分。

我得繞過一條東西向大道上的碎石堆,大道橫越北京歷史核心,叫做平安大道。但它既不平靜,也不安寧。現在我靠近北京行政中心了。然而,奇怪的是,平常熙來攘往的文津街完全空蕩無人。我看著前方北海公園的十三層樓佛塔,它矗立於這片景觀之上,像個浮標,沒有任何車輛擋住視線;然後我注意到人們,他們排成一排,站在馬路北邊的人行道上,什麼事也沒做,只是瞪著一位高大的老外從空曠的街道中央溜下,溜過中南海大門,即紫禁城旁邊的湖畔公園。以前的帝國休憩場所現在是某種宮殿:毛主席將全國政府所在地搬至中南海,後者也是最高領導的居所。

我在湖上的橋上等了五分鐘,沒有一輛車接近。我從未見過北京街道如此寥寂。群眾仍排在道路的北端,她們井然有序地排成好幾排,隊的縱深有兩或三人。她們看起來全像五、六十歲的女人,你不會叫她們「女士」,而是叫她們阿姨。幾個人拉起手織連襟毛衣的袖子,在我溜過去時對我揮手。

以色列國旗在中南海四點五公尺高外牆的燈桿上飛舞,外牆也漆成和紫禁城相同的赭紅色。我記得讀到報上說一位以色列部長正在訪問中國,這一定是他車隊的「志願」歡迎隊伍,但四下不見任何警察。

中南海的大門仍舊緊閉,所以我在罕見沒有車輛的人行道上稍做停留,沉溺於這奢華片刻。

我溜了八百公尺,轉前轉後,經過安靜地站在寒冷春天空氣中的阿姨們,她們都文風不動。我真希望我有相機,她們是我在中國見過最守規矩的群眾。最後,我沿著紫禁城護城河往南溜去。刺槐的濃密天蓬一路遮蔽我至長安街,那裡也是空空蕩蕩。要接近天安門廣場時,一位警察舉起戴白色手套的手。「廣場關閉。」他用中文說,嗓音粗暴無禮。他的手套往天安門畫個大圈。我在地鐵入口解開溜冰鞋鞋帶,從背包中拿出人字拖,坐地鐵回家。

在當時,手機仍是昂貴的新奇事物,我打開前門時室內電話響起。

是何偉,他在完成第一本書《消失中的江城》後搬到北京。唯一提供他工作的媒體機構是《華爾街日報》,他在那是個剪報員,薪水非常微薄。

「你看到示威了嗎?」何偉問道。

「沒有,但我在中南海看到歡迎以色列的隊伍。」

「那些阿姨?那是示威。」

「反以色列的?」

「支持法輪功。我現在在華爾街日報。上星期天津有個小型示威,因為一份雜誌說,法輪功會引發精神疾病。今天的活動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何偉講話時,我的腦海裡重演上了年紀的阿姨在黎明時練習法輪功的情景。我曾在首都周遭的公園裡看過她們,甚至也在使館區的老唐甜甜圈店前,看過她們做一連串類似太極的緩慢動作。數十位阿姨──幾乎總是上了年紀的女人──遵循著擴音器播放出來的指示練功,背景音樂則是空靈的中國直笛。

現在,這些阿姨要呼籲政府保護她們運動的自由?

阿姨只會編織襪子,陪伴小寶寶。她們在公共電話和香菸攤旁收錢,她們聊八卦,有點突兀地──考慮到她們是新中國第一代「解放」女性──形成居民委員會巡邏隊的告發隊伍。她們只要抓到機會就會在服務國家時爭取一個角色,「做個有用的人」。這是非民主社會的特有現象。何偉告訴我,一萬名阿姨曾站在中南海前。「然後她們就靜靜離開,」他說,「就那樣結束。」

在那場示威前,西方媒體多半將法輪功描繪為一種邪教,

報導其中國創始人李洪志早已逃至美國,並拒絕公開他的財務狀況,對他要求追隨者買他的書、錄影帶和海報而暴富的指控也不予以回應。(……)但,如果相信一個會吹牛的騙子告訴你的事本身是犯罪的話,那中國會需要興建更多監獄。我認為,沒有人會將法輪功視為「社會秩序威脅」。這些「反抗者」看起來太像尋常家人。

這整件事聽起來像古老的北京荒誕故事:一萬名阿姨的一天。你得在現場才會相信。

▶▶ 閱讀更多 梅英東《中國變奏曲:一個旅行作家的中國二十年》

 
B級時代/在韓國,還有所謂的B級從政?朴槿惠泳裝照、文在寅腹肌...
文、圖節錄自光現出版
圖/光現出版提供
當偶像失靈、權威不再,品味被視為假掰,廉價、俗氣、庸俗成為主流,網路風向比主流媒體更有影響力,我們總是只敢在心裡幻想的那些:失序、嘲弄與慾望也正悄悄改變、眼前的世界……

內容簡介: 什麼是 B 級?

「B級」是一種對快樂主義的極致追求,是釋放心底慾望的終極表現。那些「成為大人之後就不該做的事」,好比說解開美女身上比基尼的肩帶、對好學生的惡作劇、按下電梯所有的樓層按鈕,這類原來不該被容忍或鼓吹的脫序行為,如今則光明正大出現在MV或綜藝節目當中。即便被評為低俗、不堪入目,觀眾也並不在意從中取得樂趣。仇女、極端主義、人身攻擊,這類過去被認為是政治不正確的行為,如今也大剌剌地出現在網路社群當中。對B級文化的參與者來說,「成人應該遵守的約束」是落伍的,「這麼做很爽!」「這樣講超好笑!」才是他們關心的真正的重點。

不淪、癡情、成名、報復、財產爭奪、身世祕密是韓國婆媽劇中最受歡迎的煽情要素。

壞得不合常理的婆婆、苦得不合常理的媳婦、悲情得不合常理的情侶,最重要的作用是──娛樂一般大眾!所以比起合理,看得牙癢癢,痛罵壞人得勢,最後再看好人有好報,更重要。而這樣極度往通俗靠攏的做法,也是B級文化的表現。

而廣受年輕群眾歡迎的《無限挑戰》與《RunningMan》等韓流藝能,則是透過「水準低於平均的落後者」來讓觀眾發笑。比起A級大咖正經八百的表演,B級「落後者」的無用與努力更貼近一般人。「更遲鈍、更不帥、更魯蛇,更好笑!」這樣自嘲娛人的手法,或許因為為更趨近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更能夠平復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因此也更容易爭取到觀眾的支持。

朴槿惠的泳裝照片、文在寅的腹肌,在韓國,還有所謂的B級從政?

為了爭取到年輕選票的支持,朴槿惠不惜上綜藝節目,秀出國中時代的泳裝照片搏話題;文在寅則秀出從軍的照片,展示自己當年的腹肌。安哲秀更是從談話節目起家,一點一點獲得厭煩了傳統政治人物的選民的支持。像這樣不透過傳統模式進行選戰的選舉形式,在韓國就稱為「B級從政」。當然,當朴槿惠抱怨她的泳裝照比政見更有討論度,也被視為理所當然!

B級文化,正在改變我們所認知的世界

這句話誇張嗎?或許不。想想台灣的PTT、爆料公社、柯文哲、以及各式各樣的YOUTUBE節目。作者在書中提到,B級文化不應該只是被當作一個現象,而是大眾創新的的過程與成果。現有的秩序與體制因此被挑戰,顛覆被視為一種必然或目標。也因此,對作者來說,B級文化的抬頭固然是一種對於既有秩序的威脅。但在另一個層面來說,或許也是開創新型態未來的可能。

作者介紹:李亨碩

《Herald經濟》文化部門記者。一九七一年首爾出生,畢業於首爾大學韓國語文學系。曾任職《Sports朝鮮》,二○○三年至今任職於《Herald經濟》文化部門記者。獲頒電影評論家大獎,亦以評論家身分活躍於電影圈。任職報社記者後,廣泛於體育、廣播、戲劇、時裝、休閒等大眾文化與流行產業中進行採訪,至今電影專業記者生涯已邁入第十年。

搶先試閱:〈B級文化的至理名言│為眾人創造屬於眾人的藝術〉

自2011年起,韓國電信公司開始每年舉辦手機電影節,全名為「Olleh 國際智慧型手機電影節」。主辦單位說明作品投稿條件,「不分類型,只要是充滿想像與挑戰,以智慧型手機拍攝的十分鐘以內的影片即可」。

因此從第一屆開始,除了吸引有志成為電影導演的年輕人參加外,許多小學生或全職主婦、爺爺奶奶們,也踴躍拍攝作品投稿。如今,電影不再是由受過專業教育的人,組成龐大的製作團隊,投入鉅額製作費並出動高級攝影設備拍攝的影片了。只要有心,任何人都能拿著一支手機拍攝電影的時代已然來臨。還有什麼能比這更符合B 級文化的至理名言「為眾人創造屬於眾人的藝術」呢?

擔任第三屆Olleh 國際智慧型手機電影節執行委員長的導演李濬益坦言,「電影不再是特定人士的專屬品了。我們這場電影節,是全世界最不具權威的電影節。」擔任第二屆電影節審查委員長的導演朴贊郁,與其胞弟朴贊景以手機共同拍攝片長三十分鐘的短片《夜釣》,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最佳短片金熊獎。他說:「如今,抱怨沒錢拍不出電影的時代已經過去。想要拍電影,現在就拿著手機上街去吧。」

偶像團體:或是名為「唱歌跳舞的畫報女郎」的B級「刻奇」

聽我說/ 我的心正在尖叫/ 我試著告訴你如何撫摸我 / 我不只是一個女孩/ 我比珍珠還珍貴,我值得擁有你的一切babe / 所以,如果你想要擁抱我,Baby 不要放開我 / 給我你的一切,我要你的一切 / 我的心是寶物,價值無法衡量 / 讓我教你如何愛我 / 愛我像愛錢 / 愛我像愛車 / 愛我babe 愛我babe,無論你在哪 / 近一點愛我 / 遠一點愛我 / 愛我babe 愛我babe,無論你在哪」

—Wonder Girls,〈Like Money〉歌詞

「撲通又撲通,無法隱藏我的情感/ 在何處似曾見過,你那樣的眼神,déjà vu(既視感) / 在我唇上融化的咒語(聽見了嗎?聽見了嗎?) / 神秘的香氣包裹著全身(飛向天空) / 我倆之間的秘密,甜蜜苦澀的Love story / 向著你,如何?聽見了嗎? 我的Telepathy(心電感應) / 閉上雙眼想像,什麼都好,你的Story / 稱心如願,你的Telepathy(心電感應) / 輕聲又輕聲,別被我的情感嚇到 / 夢中也夢見你和我,喔,rendez-vous(約會)」

—少女時代,第三張專輯歌曲〈Telepathy〉

「我喝廉價咖啡 / 不冷不熱,肚子非常難受 / 在濕軟的塑膠地板上 / 腳掌緊緊貼上去,又立刻抽開 / 現在已經處之泰然 / 就算有一隻蟑螂爬過 / 在沉重的明日早晨 / 只是停不下輕微的咳嗽 / 疊好潮濕的被子 / 打開嘎嘎作響的門往外走 / 仍未放晴的天空低垂,令人快要窒息 / 好像看過了數萬遍 / 過於熟悉,直讓人暈眩欲墜/ 一點不留地,將空虛的我上鎖」

—「張基河與臉孔們」,〈廉價咖啡〉歌詞

少女時代與張基河……同一片天空下,全然不同的現實

有個纏著男友「愛我像愛錢、愛我像愛車」的女友。活在全身包裹著神秘的香氣,飛向天空;擁有兩人才知道的秘密愛情故事,甜蜜又苦澀;閉上雙眼想像,任何願望都能實現的世界。那是「Wonder Girls」的世界,「少女時代」的世代。然而在同一片天空下,卻也有活在不同世界的年輕人。別說是被神秘的香氣包裹,甚至一早就得面對陰暗低垂的天空,連呼吸都感到困難的這些人,對他們而言,太陽升起前,命運早已注定了失敗的結局,怎麼又有空閒去追求名車、財富?

如果有女朋友,一定會給她無人能及的愛,但是這樣的想法只是幻想、欲望,現實是既沒有車,也沒有錢,自然連女朋友也沒有。在「張基河與臉孔們」歌曲中的主角,生活在由蟑螂與輕微的咳嗽、潮濕的被子,以及廉價咖啡構成的世界。無可奈何地窩居在這空間,並且對這樣的生活習以為常,以至於產生「我是塑膠地板,還是塑膠地板是我」的錯覺,也許在主角潮濕幽暗的地下室房間內,還掛著Wonder Girls 或少女時代的照片。因為Wonder Girls 和少女時代是「國民妹妹」呀。收藏國民妹妹的照片,不需要車子和金錢。

如果說「張基河與臉孔們」的這首〈廉價咖啡〉,唱出了我們大眾文化正走過的醜陋現實,那麼Wonder Girls 或少女時代所呈現的,便是像成員們的臉蛋與身材、千嬌百媚的舞蹈一樣,令人著迷的幻想與欲望。

毫不保留地表現自我慾望—偶像的「酷」態度

2000年代中晚期席捲韓國大眾文化的女子團體熱潮,是由歌手出身的製作人李秀滿與朴軫永為首的主流歌壇,所選出、訓練與企劃的結果。

女子團體被訓練為「藝人」,而非「音樂人」,其舞蹈與歌曲亦是為大眾提供的服務,而非藝術熱情的展現或結果。為大眾服務的報酬,便是金錢與人氣,而偶像團體成員出道的年齡層也日益下降,儘管如此,她們對金錢與人氣的欲望,在媒體上仍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

這種對金錢與人氣的露骨且大膽的表現,呈現出與過去截然不同的態度。比起以歌手包裝自己,或是強調自己作為音樂人的面貌,如今更強調自己是「某某會長(社長)」旗下企劃公司所屬的「藝人」,毫不避諱地大談自己「上通告、拍廣告,賺了多少錢給企劃公司」,更直言「必須在綜藝節目、娛樂節目或連續劇中嶄露頭角,才能在與其他團體、其他成員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這樣的態度,與搞笑藝人金九拉或朴英樹等人,將自己當藝人以維持生計或「賺錢」的事實,當作搞笑題材演出的態度,並無二致。認為不把金錢或人氣掛在嘴上的態度,才是「高尚有教養的態度」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式。反倒是在大眾面前,將金錢與人氣當作閒談的話題或玩笑,表現自己坦承面對欲望的「反常的超然」,才是「酷」的態度。故作自己對金錢與人氣滿不在乎,才是矯飾與偽善表現。

標榜B級文化的市場行銷策略—偶像團體

「偶像」(idol)一詞用於稱呼在韓國歌壇引領風騷的年輕明星,原本是指在大眾文化中以神一般的地位受到崇拜的明星。其中又特別指受到十多歲青少年瘋狂支持的「青春偶像」。吸引年輕族群支持的偶像,不一定非得是十多歲的青少年。只是多數的情況是,這些偶像年輕時便出道,早早登上巨星的地位,並且大多獲得同齡粉絲的狂熱支持。「偶像」雖然是通稱演員或歌手的概念,不過在韓國特別指年輕時在歌壇嶄露頭角,並竄升為巨星的男子樂團或女子團體成員。

偶像是歌壇主流的產物。他們在高度商業化的目的下組成團體,並在形象企劃公司一貫的製作流程下徹底完成選拔與訓練過程。唱片製作與發行、宣傳及演出、錄製通告等一切活動,也同樣遵循主流的規則與邏輯。他們主要訴求的粉絲對象,雖然是小學到高中之間的青少年下層集團,不過在二十多歲到四十多歲的年齡層,也存在許多熱情支持的粉絲。所謂「歐爸部隊」、「歐尼部隊」、「姨媽粉」、「大叔粉」等形容,指的正是他們。

儘管男子樂團與女子團體,是在主流明星製作流程下被徹底創造、接受的大眾文化商品,卻仍能推動B 級文化的市場行銷策略,其基礎就在於消費偶像歌曲與形象的,正是各種下層集團與次文化所屬成員。

首先,偶像們的舞蹈與音樂並非以「藝術性」為目標的古典形式,與高級藝術的範疇保持距離。換言之,他們所製作的音樂,目標不在於獨創性與美學挑戰,或是知性與情緒的陶冶,而是簡單且煽情的,枝節且視覺的。這是為了讓小學生到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都能輕易聽懂,立刻熟悉旋律,並且簡單易學,可朗朗上口。這些歌曲不追求精簡的結構與帶有批判的世界觀、深奧的主題意識,只要求簡明扼要且通俗的節奏與旋律、歌詞。

洗腦歌、洗腦舞,以及滿是撒嬌意味的戀愛歌詞

從音樂的形式來看,宛如工廠統一製造的典型性為其特徵。二○○○年代中期以後流行的偶像團體的音樂,稱為「洗腦歌」,這裡所說的「hook」,是指聽過一次就能立刻記在腦海裡,由幾個小節不斷重複的副歌或旋律。例如Wonder Girls〈Tell Me〉中的「tell tell tell tell tell me」,或是〈Nobody〉中的「nobody nobody but you」,這些反覆的旋律可謂最具代表性的歌詞。

尤其當利用網路或手機裝置收聽歌曲的方式,逐漸發展為最主要的音樂接收型態後,歌曲中是否有刺激聽覺的旋律,能夠讓聽眾在短短幾秒或幾十秒內記在腦海裡,便成為決定歌曲流行成敗的重要關鍵。

過去的歌手或樂團、音樂人,大多以一個特定思想或情感、構想為概念進行作詞作曲,完成數首歌曲後,將之收錄於主題連貫的專輯中,歌迷們自然是以專輯為購買單位。然而在網路與手機裝置的時代,「單曲」購買成為最主要的音樂消費形式,因而連帶改變了收聽音樂的方式。如今,歌迷們透過網路或手機購買並下載單曲收聽,已成為稀鬆平常的事,而不再是以專輯為購買單位。

入口網站或歌曲銷售網站皆開放每首歌曲的前半部免費試聽,讓歌迷決定是否購買。藉由此方式購買下載的音樂,也經常使用於手機來電鈴聲或提示音。由此看來,偶像歌曲所關注的,並非經過數年後,依然能在街上聽見的「經典名曲」,而是可以瞬間攻占網路單曲市場到YouTube、電視綜藝節目、演唱會舞台的歌曲。所謂瞬間,只是幾天甚至幾周的極短暫的勝負期。

歌詞內容呢?全部以「戀愛」為題材。Wonder Girls 的〈Irony〉歌唱的是不相信故作純潔的男朋友;〈這傻瓜〉的內容是「喜歡我就趕快表白」;〈So Hot〉的歌詞是對自己的美貌和人氣感到困擾。不只是Wonder Girls,大多數女子團體的歌曲,內容千篇一律都是「快來愛我」、「離我而去的你是壞蛋」、「做夢就能實現」。

舞蹈也是如此。正如節奏與旋律上的洗腦、歌詞中重複出現的副歌,舞蹈中也必定會編入大眾能隨之起舞的手勢、動作與腳步。最具代表性的,是手指在空中比劃的〈Tell Me〉舞,與Tierra〈Bo Peep Bo Peep〉、Kara〈Mister〉的扭臀舞。

以「偶像」之名,幻想與通俗性

因此,如果將熟悉度與典型性、通俗性、幼稚度視為偶像音樂的特性,那麼可以說與1940到1950年代美國B 級電影的策略及製作方式頗為相似。作為主電影外買一送一的優惠而播放的好萊塢B 級電影,其內在有個相當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效率」。只要以低廉的成本與快速的製作流程,拍出大眾喜愛的作品即可。猶如工廠生產線上的產品般,B 級電影依照定型化的公式與類型被製作出來。這些作品不必非得置入高度的藝術性或深刻的主題意識。

偶像明星與各年齡層的次文化有著複雜的關係。首先,對於十多歲的青少年歌迷而言,偶像的形象是一種「榜樣」。帥氣、美麗的臉蛋,結實、苗條的身材,以及年紀輕輕達到的功成名就(金錢與人氣),是十多歲青少年歌迷憧憬的對象。

年輕世代羨慕大眾明星,是任何一個時代、社會中都存在的現象,不過在今日韓國,偶像不再只是幻想中的戀人,或是「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而是具體可以實現、成就的目標,這點特別值得關注。換言之,演藝明星如今已是可以企及的夢幻職業。

這樣的改變,乃是起因於一九九○年代以後經濟及社會環境的變化。一九九○年代IMF危機以後,韓國社會中身分與資產的世襲更加強化,競爭與成功至上主義日益嚴重。「爺爺的財力與媽媽的資訊收集能力、爸爸的無所作為,是子女教育的必要條件。」正如這句當時流行的玩笑話所諷刺的,如今在韓國社會中,「好漢不怕出身低」這種出頭天的神話,已經不再適用。

父母的財力與學歷,將原原本本傳承給子女,形成新的身分世襲社會。對於一開始就處在不平等的遊戲中,身分向上流動的機會遭到剝奪的階層而言,他們所能夢想的最快出頭天的捷徑,便是成為「體育明星」、「演藝明星」。

過去演藝能力考核所扮演的角色,如今已由演藝企劃公司的選秀活動取代。正如我們從各種問卷調查中看到的結果,許多青少年在期望的職業欄填入「藝人」,他們不是等在藝人企劃公司大門前,就是向各種電視選秀節目提交報名表。明星們的財富與人氣、花邊消息,時時刻刻透過網路與電視不斷放送,更激起青少年對體育明星與藝人的嚮往。「整形成藝人明星漂亮的臉蛋,再經過企劃公司的訓練,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擁有財富與人氣。」這樣的幻想,占據著青少年的心思。

年輕世代,夢想成為偶像

「徐太志和孩子們」在〈教室思想〉一曲中,批判「每天清晨把所有青少年趕進狹小的教室,教他們一模一樣的東西,要他們踩著其他朋友的頭往上爬的教育制度」,對十多歲年輕人唱出「為什麼不肯改變,只等著別人改變?」的時代,或是電影《女高怪談》中刻劃如恐怖電影般的教育現實,與青少年如鬼魂般逐漸蒼白的臉龐,引起社會共鳴的時代,皆已成為過去。

全國許多考不上科學高中與自律型私立高中的學生,如今只能從一般高中升上地方性大學,在升學路上不斷被邊緣化,在競爭中被淘汰。他們唯一能夠逃避的地方,只有大眾文化所製造出來的甜蜜幻想,而他們心中唯一能通向「成功」的道路,也只有成為藝人、體育明星。對教育現實的批判態度,轉變為對藝人、體育明星的幻想。

對二十多歲的歌迷而言,偶像既像是幻想中的年輕戀人,也像是自己那無比美麗、帥氣、可愛、聽話的弟弟、妹妹。而對於三十多歲以上的歌迷,甚至是年齡層更大的歌迷而言,偶像可謂象徵著自己理想中的姪子、姪女或是子女,然而從更深一層的意義來看,偶像其實是讓他們回想起自己青春歲月的媒介。換言之,他們透過偶像的存在,「再現」了十到二十多歲時的自己。

我們可以說,偶像在與各性別、各年齡層下層集團歌迷產生的複雜關係中,所發揮的最重要功能,便是「性的魅力」。

偶像,在「性」方面被理想化的肉體,或是名為「畫報女郎」的刻奇

在美國,詹姆斯.狄恩與茱蒂.嘉蘭(以反派角色出道的演員,在一九三九年上映的電影《綠野仙蹤》むThe Wizard of Ozめ中扮演桃樂絲一角後,躍升為當代最紅的明星)之後,許多「偶像明星」已成為實現當代大眾理想中「性形象」的人物。以韓國的情況而言,理想中男子樂團的形象,應是外貌俊俏、愛玩又多金、身材結實的年輕男性;女子團體的理想形象,則是性感的身材與可愛的臉蛋,期待談一場戀愛的少女。偶像是以歌曲與形象包裝出來的幻想,並藉此幻想滿足歌迷的欲望。

稱呼偶像的身體與外貌的各種暱稱,隱含著歌迷對他們投射出的性的欲望與視線。對男子樂團的稱呼,除了「花美男」之外,還有「野獸偶像」(擁有猛獸般野性魅力的男偶像)、「六塊肌」等描述;對女子團體的稱呼,則有「蜜大腿」(如蜂蜜般令人驚豔的大腿)、「清純辣妹」(天使般的臉龐與魔鬼般的身材)、「童顏辣妹」(為baby 和glamour的結合,指擁有童顏臉蛋和性感身材的人)等。

由此看來,這些狂粉最終渴望的,是名為「唱歌跳舞的畫報女郎」的刻奇。「畫報女郎」(pin-up girl)是一九四○年代以後在美國開始真正被使用的詞彙,指的是被大量複製到海報、月曆、明信片上的女演員或女歌手等知名女星。他們實現了反映當代男性「性的欲望」的理想女性形象,因此也被稱為性感圖騰。

知名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將瑪麗蓮夢露的臉龐與形象大量複製,並以各種顏色的絹印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可以說是將畫報女郎的刻奇,當作現代藝術新素材加以運用的例證。儘管畫報女郎呈現的,是大量生產與廉價複製、低階技術等的刻奇屬性,不過作為刻奇藝術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低俗性」。這裡所謂的低俗性,指的正是低俗的欲望。換言之,對藝術品呈現的對象(而非藝術品本身)產生的欲望,便是觀賞的目的與樂趣。當描繪晚餐餐桌上滿桌佳餚的靜物畫,引起人們「想吃」的欲望,而不只是讓人感到「漂亮」時,我們就可以說該作品具備了刻奇的要件。

也許飢餓的人,沒有能力鑑賞畫有威斯法利(westfalia)產火腿和水果的靜物畫之美。因為食物刺激他的食慾,而正是這種對食物的欲望,使他無法對圖畫採取美的態度。同樣地,如果某件藝術品引起性的欲望,那麼該作品作為藝術作品的功能便宣告失敗。……因此,在刻奇之中,缺乏使接受者真正面對作品,並且將主觀與客觀分離的距離。—哈利斯,〈現代藝術的意義:一種哲學闡釋〉

必須注意的是,並非引起對藝術品呈現的對象(而非藝術品本身)的欲望,就能一概稱之為刻奇。

耶魯大學哲學、美術教授哈利斯認為:「在刻奇中,目標從欲望的對象轉移至欲望本身。即原本作為欲望對象的某種事物,刻奇將之轉換為單純為了刺激欲望的機會。」「當純粹的情感愈顯可貴,且欲望沉睡而需要人為的刺激時,便產生了對刻奇的需求。換言之,刻奇是對厭倦的一種解決之道。」所以他將「刻奇」定義為「為了自我享受而創造幻想」。如果描繪女性裸露的作品引起性欲,是為刻奇,那麼最重要的不是裸露的女性,而是性的欲望本身。藉由裸露喚起的「性欲望」,是對厭倦了的日常生活的「遊戲」,由此尋求「快樂」,最後成為滿足自我的幻想。

為自我享受而創造幻想的、刻意的刻奇式情調與復古

在偶像的視覺形象上,除了如此徹底地將焦點放在刻奇式的「性」之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那就是復古的策略。最著名的例子是Wonder Girls 和少女時代。他們每回發行專輯時,總會採用重現一九六○至一九八○年代流行風格的復古專輯封面與服裝、舞蹈。這裡不得不提到少女時代的團名,以及將她們推上巨星地位的歌曲,是由歌手李承哲所唱的事實。

歌曲開頭唱著「別因我年紀輕而玩弄我」的這首歌,是歌手李承哲於一九八九年發行的〈少女時代〉。Wonder Girls 的團名,也讓今日四十多歲的一代人聯想起兒時愛看的美國電視影集《神奇女俠》(Wonder Woman),而實際在引發全國熱潮的〈Tell Me〉MV 中,成員昭熙更打扮成神奇女俠的模樣登場。由此可見,比起展現新的美學與創作,刻奇更傾向複製、引用過去已創作完成的作品,彰顯其復古情調。偶像團體藉由引發三十到四十多歲世代對過去的緬懷,使他們回想起自身年輕時的歲月、十到二十多歲的青春,這也與刻奇一脈相通。

具有分裂與雙重特性的B級慾望

B 級隨時具有分裂性與雙重性。B 級自主流文化中脫離,不僅是顛覆主流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是為主流與資本的利益策略所捕獵的次文化的欲望。偶像儘管作為「唱歌跳舞的畫報女郎」,以一個巨大的「刻奇」意涵所存在,同時卻也是被主流的市場行銷策略所捕獵的,年輕世代的欲望。

▶▶ 閱讀更多 李亨錫《B級時代》

 
為什麼他說謊,卻毫無罪惡感/看清愛人的謊言,化心痛為重生力量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所有的恐怖情人,都是從說謊開始。他絲毫不會良心不安,對於說謊毫無羞恥心與罪惡感。那個說謊的人,妳怎能讓他輕易毀掉妳?!

內容簡介:

【本書正是:他的剋星,妳的救星】他的笑有致命吸引力,他的無辜卸去妳心防,他說「只愛妳一個」,讓妳甘願付出愛情、青春,甚至妳的錢,直到發現妳只是被利用的工具……「我這輩子再也不敢相信愛情了。」

「妳是貝蒂吧?我想有件事該讓妳知道:過去這兩年來,我和妳先生交往密切。他根本就不愛妳。妳何不放手讓他走?」或許妳也像許多女人一樣認為:「這種事不可能發生在我身上。」但就是發生了。

劈腿,騙財,賭博、酗酒、毒癮,那些他極少提起的過去、推託不談的未來與不真實的現在,以及妳曾聽女性朋友們傷心又憤怒哭訴的種種,被愛人所騙,往往是女人一生的最痛。妳認真掏心,他卻報以一個再一個的謊言。「他說是為了愛!」是愛,為了愛自己,他一次又一次利用了妳。

但我們往往選擇繼續相信,因為真相更令人崩潰。

◎【男人誘騙女人的九種技倆】 (1)死不承認 (2)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3)撒嬌賣乖 (4)作賊的喊捉賊 (5)編故事【初級班】 (6)編故事【高級班】 (7)「我不是個好東西!」 (8)「沒什麼大不了的。」 (9)「沒錯,我做了那件事,但其實是妳的錯!」

◎【女人的六大自欺陷阱】 (1)「他不會對我說謊。」 (2)「他可能會對其他女人說謊,但絕不會騙我。」 (3)「沒錯,他是說謊,但他愛我,這才重要。」 (4)「沒錯,他是說謊,但也是環境造成的。」 (5)「沒錯,他是說謊,但我能讓他變好。」 (6)「沒錯,他是說謊,但全是我的錯。」

◎【心的方向金句摘錄】

在經歷過背叛或喪失信任後,對人生和愛情採取敞開心胸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助於養成妳的智慧。妳選擇不再死守痛苦的過去,而是繼續大步向前走。智慧之心會記住,並尊重妳變成的那個人──一個一天比一天更完整的女人。他選擇了說謊,必須為自己選擇欺騙妳和背叛妳負起責任。說實話可能會嚇到妳,也可能比較冒險,但唯有如此,才能讓兩人的關係走向美好。

要生活變得更好,行動就是你的朋友,被動是你的敵人。

作者介紹: 蘇珊.佛沃

國際知名的諮商師、講師及作家,心理治療執業經驗超過四十年,在美國南加州的心理衛生及醫療機構擔任諮商師、講師及顧問。她率先提出了「情緒勒索」概念,著作《情緒勒索》熱銷全球二十年。並以《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陪伴且成功地引導讀者修復受「無愛母親」所苦的心靈和生命,重獲愛的自信與自尊。

搶先試閱:〈蠍子的本性:反社會性人格〉

毫無悔意地持續說謊是他們的本性

有隻青蛙打算從河的這頭游到對岸,就在牠準備跳水之際,蠍子從旁邊經過,請求青蛙背牠過河。我們都知道,蠍子是不會游泳的。「我才不幹!」青蛙說:「假如我讓你騎到背上,一定會倒大楣。等我們游到對岸,你就會過河拆橋,拿刺螫我,我必死無疑。」「我以人格向你保證,絕不會過河拆橋。」蠍子鄭重宣示,「我真的有事要到對岸去,我會心懷感恩的。」青蛙憂心忡忡,半信半疑,但是蠍子既然信誓旦旦,只好讓牠騎到背上,一起過河。不料才剛上岸,蠍子就把尾巴刺進青蛙的身體裡,並且放出毒液。青蛙百思不得其解,臨終前,牠絕望地看著蠍子,奄奄一息地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

蠍子臉不紅氣不喘地回答:「這是我的本性。」

我們在此要討論的就是披著人形外殼的蠍子,而持續不斷、毫無悔意地說謊就是他們的本性。他們對身旁的女伴說謊,對周遭所有的人說謊。他們覺得最快樂、最刺激的,就是矇騙那些對他們付出真愛與信任的女人,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內心沒有一絲的顧忌與不安。這種就是你必須二話不說,立刻走人的天生愛情騙子,我們稱為「社會病態者」或「反社會性人格者」。

「反社會性人格者」可能會讓你想到罪犯、虐待狂,甚至殺人凶手。沒錯,有很多反社會性人格者屬於這類型,但也有不少偽裝成正常人,在我們平常的社交圈出沒,很有可能和我們發生戀情。

這種人和一般說謊的男人不同,他們長期說謊,一再說謊,不管談的是過去、現在或未來,一律說謊,因為這已成了他們的嗜好和最愛,即使講實話比較省事,仍要說謊。就算被逮個正著,也面不改色地繼續說謊。他們對此從無悔意,唯一會感到懊惱的就是不小心露出馬腳。他們熱愛說謊,為說謊而說謊,為騙你而說謊。

別以為妳不會碰上

妳可能以為自己夠聰明,不至於被花言巧語或虛情假意所迷惑。妳知道自己很小心,不輕易上當,所以他們怎麼會把箭頭對準妳呢?此外,要分辨誰是反社會性人格者,不讓他們侵入自己的生活領域,不是易如反掌嗎?我們所討論的不就是那一小群壞蛋嗎?

但是,事情並不像妳想的那麼簡單。這些男人往往並非社會的渣滓。

他們可能是水電工、推銷員和公車司機,也可能是醫師、律師、老師、牧師和公司主管。千萬別忘了這種病態男人還有一個共通點:他們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可以讓所操控的女人對他們死心塌地,犧牲奉獻。

反社會性人格的辨識清單

讓我把這類型男人的行為特質列表如下,方便各位將其鎖定。驚人的是,幾乎每一種反社會性人格者都展現出清單中的大部分特質,雖然不一定囊括全部:

1.能言善道,舌粲蓮花。

2.衝動任性、焦躁不安,動不動就感到厭煩,不斷需要新的刺激。

3.很會說甜言蜜語,海誓山盟。在感情上一向予取予求,所向無敵。

4.毫無羞恥心與罪惡感。

5.一旦謊言被拆穿了,就拚命假裝懺悔,保證改過。

6.如果他有機會從妳這裡搞到一筆錢去周轉,往往會提出一套周詳而可靠的計畫,向妳保證能一本萬利。

8.有關他的過去是一團謎,說法各異,前後矛盾。

9.無法從經驗中學到教訓。

10.遭遇挫敗之後,他只會怨天尤人。

11.無法與他人緊密合作,一再矇騙自己的合夥人。

12.強烈要求別人無條件地支持與諒解。一旦面對質疑,就怪妳不相信他,不愛他。

仔細觀察這份清單的前六項,不難發現這種男人是頗具吸引力的,甚至可說魅力十足,直到他露出狐狸尾巴為止。

他辯才無礙,誰也說不過他。他喜歡刺激,也許是運動好手,或甘冒風險的投機商人。他是談情聖手,情話綿綿,猶如天花亂墜一般,好像專為討妳歡心而活。他很冷靜,毫不狡詐,而且充滿自信,全無鬼祟猥瑣的惡形惡狀。如果他犯了錯,會誠懇地道歉,並如妳所願的信誓旦旦,保證下不為例。

可是,一旦妳識破了他的虛偽表象,可怕的夢魘從此開始。原本使他顯得活潑風趣、生意盎然,迥異於死氣沉沉凡夫俗子的那股熱情與衝動,此時卻成了他任性狂暴、做事不經大腦的原動力。

他那些偉大的生意點子派不上用場,卻把責任全推到別人身上,自己繼續犯錯,一再重蹈覆轍。他殘暴不仁,毫無悔意,轉瞬間變得冷漠如冰。妳發現了他的風流韻事以及向來絕口不提的陳年往事,妳發現了他的種種陰謀詭計,可是若妳提出抱怨,他就會怪妳當時為什麼不能出面挺他。

我要懇請妳深入剖析自己,勇敢面對真相,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或者在那一段戀情中很有可能會發生什麼事。一旦識破這種病態男人的真面目,就像打了預防針一樣,可以永遠免疫,不再受騙上當。無論多麼傷感情,真相永遠是妳最可靠的盟友。

心的方向:唯一的救贖之道

與反社會性人格者交往的女人,幾乎都會有緣盡夢醒的一刻,向來被騙得團團轉的她,再也無法忍受對方的種種謊言了。有時這一刻來得十分突然,像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件小事便足以引爆整個危機,也許是因為發現了某個銀行帳戶被他提領一空,或是他發誓不再拈花惹草後又一次出軌,也或許他又做了什麼不法勾當。

在此討論的不是如何修復受損的情愛關係,而是要盡快搶救一個岌岌可危的人:那就是妳。

▶▶ 閱讀更多 蘇珊.佛沃《為什麼他說謊,卻毫無罪惡感:看清愛人的謊言,化心痛為重生力量》

 
藝術家的正職/藝術家都很窮,人家都這麼說。
文、圖節錄自典藏藝術家庭
圖/典藏藝術家庭提供
當創作靈魂被召喚後,做你所愛、錢就會來?但有時候錢來得會比較慢,貧困窘迫卻常在。「找份謀生正職吧!」你會討厭這句話,但足夠支持生活所需的工作,卻可以為你掙出更多創作的餘裕!

內容簡介:

拮据窘迫會比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吞噬掉你更多創作時間!

就算有人曾對你說:「你是天生的畫家……」或者耳邊常有聲音召喚:去畫、去寫、去跳吧……你還是會摀住耳朵假裝沒這回事,因為你不知道該怎麼回應、或者真去做了,生活會不會很悲慘?你知道自己正在錯過不該錯過的天賦……是否可以不再以扭曲的姿態去適應那些讓自己靈魂受苦的職業,好好發揮自己的才華,在創作路上,處變不驚?

以其自身經驗,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又可以實踐的建議:

.找份能餬口的正職(第二天賦):一份正職可以換得自由與尊嚴,想想什麼樣的正職可以不會勉強自己、出賣靈魂!

.與錢和平相處:別拿「我是數字白痴,我是藝術家」那類藉口來搪塞。簡單的加法、簡單的收支平衡,就能買到更多自由!

.建立健康、嚴格的工作紀律:不要以為「熬夜等待靈光乍現」是創作者必然的生活型態。就是「去做」而不是「空等」,靈光通常是在實踐的過程裡以另一種面貌出現。

.常常激勵自己:請謹記「藝術家之路是要尋找愛的路徑,而非恪守義務之道」。

接受召喚成為藝術家,是一份難得、美妙,不會在其他人身上複製重現的祝福與眷顧。「人間天堂是你必須做出的選擇,而不是你必須找到的地方。」本書提供你在匯聚勇氣、做出選擇的創作路上,不會沒了理智、斷了生計,或是迷失方向,過著真心想望的人生。

作者介紹:喬安娜.奈格勒爾

藝術家、音樂家、作家和人生教練。喬安娜致力於將她對藝術的投入與個人的生活風格完美融合、無縫接軌。她著有《免於負債的花錢計畫》(The Debt-Free Spending Plan)一書,也曾獲《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Word Report)等網路、平面媒體以專題採訪報導。想要知道更多她的訊息,可以造訪她的個人網站www.AnArtistryLife.com。

搶先試閱:〈回應召喚:做個藝術家並不容易〉

千萬別唬弄你自己:做個藝術家真的不容易。

我們要鼓足勇氣、卯盡全力,而且很多時候都要搾乾身心的能量來創作藝術。即使我們思緒敏捷、靈感泉湧,要將其化為具體的形式,也往往費時累月,甚至得花上幾年的時間。也有很多人掙扎於要用哪些點子,並苦惱著要如何加以具象化。

我們可能看到、感受到、甚至意識到有某種東西正要從自己的內在迸發出來,但它那有如變形蟲般、仍在初始狀態的形貌,卻讓我們難以捉摸,就像偶然路經的一個戀人,把我們身體裡每一根熱情的神經都挑動之後,就忘了再打電話過來。

一旦我們真正著手創作,我們攀爬的這座山峰只會越見陡峭、更難攻頂。突然間,我們像是出其不意地,就開始朝空氣逐漸稀薄的高空攀岩而上。一件作品可能需要重做八次、十次、甚至十二次,或是得拆掉、塗改,重寫、再畫、解體,再不然就是在作品未見明確的核心本質之前,就摧毀殆盡。

於是,我們對創作有了如是理解:我們正在進化,所以我們的藝術眼光也在提升;它隨時都在改變,因而無法倚靠,讓我們固守一處。由於我們無法仰賴A→B→C這種智識性的直線推演過程,將作品從腦與心創造出來,要找出一種穩固實在的方式來表現這個主題,也就成為令人昏亂傷神的挑戰,因為我們腳下的地面一直不斷挪移、我們的眼光也隨之變異。除此之外,生計問題自是不在話下。

任何一個想靠藝術吃飯的人,都知道危險的陷阱在哪裡。

金錢煩惱、時間問題、家庭責任的壓力。另一伴無法理解我們的創作需求,氣惱它占用了時間,讓我們無法照應彼此關係或家庭生活。朋友視我們為失心瘋,才會把那麼多時間與氣力投注在一場難以確保「成功」的冒險之上。不過,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我們為何投身藝術、這樣的召喚為何如此強烈。我們的藝術,是直接來自於內心的召喚。

當你的藝術家心聲發出召喚,你就應該回應

藝術的「召喚」有一種特質:那就像是來自另一次元的某個聲音在對我們說話——起初是輕聲低語,要是我們運氣好,接著它就會在我們的內耳轉大音量,堅持我們應該把這份虛無飄渺的天外願景在塵世間付諸實現。

說實話,我們之中有許多人一定都背負著這份行動的召喚、感受到這個如今已不安於室的聲音在催逼著、爭辯著:「拜託!你根本就超想寫歌的,所以還不快去上吉他課!」 但即使腦袋裡像是有一個希臘合唱隊鏗鏘有力地齊聲高唱:「去上課!開始吧!買些顏料!」我們經常還是只肯觀望。我們在房裡踱步,就是不去寫作;我們把浴缸刷了五次,就是不去設計飾品。我們洗車、回覆大量不必動腦的電子郵件、煮湯、看電視、或是清理車庫,但就是不去創作。我們疾呼自己缺乏創作時間,卻又抗拒創作,只會自我質疑、到處瞎忙,不肯面對面迎戰這份渴望、這件自己想死了要做的事。

只是因為熱愛藝術,就足以構成我們創作的理由。

我們無須說明、無須辯解。就如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The Alchemist)中所說的:「熱愛無需理由。」我們努力去回應這份藝術的召喚,只是因為它正在召喚我們,而當我們這麼做了,就能勇敢地在它引領之下,踏上我們深受眷顧、渴望表現的創作之路。

藝術家生涯絕對會考驗你一旦藝術成為每日必行的工作——

要管理我們的時間、生活壓力、工作倫理,以及我們對激勵和支持的需求,可完全不是一趟星光燦爛的浪漫旅程。事實上,這往往讓人覺得像是一場艱難的角色發展戰役,好讓我們因此走向工作台、雕刻工作室、畫架,或是投入表演課。有堆積如山的事情讓我們分心,沿途卻無任何路標指示我們該往何方前進。我們總是會被時間,通常還有金錢所壓迫,所以當我們靈光一閃冒出了創作的想法,往往會卻步、害怕,在靈感湧現之際就慌亂失據。

我們在兩股力量之間拉扯——

一股是由衷想要創作些什麼的驅力,另一股則是深切的恐懼,擔心實際行動後會危及我們原本平衡的工作、家庭與情感生活。我們接受了各式各樣的洗腦宣傳,認為懷抱熱情追求藝術的唯一途徑就是全職投入、而且有其他人給予支持,不然就是相信當個「挨餓的藝術家」,會驅使我們努力創作。結果,沒有一個方法是管用的。那些引發恐懼、在腦子裡鏗鏘作響迴盪的自我爭論,只是讓我們裹足不前,難有任何助益。貧窮與藝術?這樣不好。

從事一份我討厭的全職工作,然後遠離藝術?

這是在扼殺靈魂。年復一年在我毫不熱愛的領域內一個工作換過一個工作?我想從這個星球上消失。靈感是不夠的我喜歡「靈感」這個詞語。它意味著「神授的指引」,或是上帝等某種天神的恩典。這是關於資質才能的聖經寓言,使我們得以發展被賜予的天賦,也像是美國詩人瑪麗.奧利佛(Mary Oliver)如此貼切的闡述:「你要如何度過這激昂又寶貴的一生?」但空有靈感,只會讓我們毫無所獲。

藝術才能必須從腦與心被提取出來,進而化為真實。我們要對靈感有些具體的作為,實際坐下來動手創作。我們不該只是談論它、夢想它,寫部落格描述它、在推特上提及它、兜售它、在日記裡記錄它,或是因它而焦慮不安。我們要身體力行地實踐它。「正職藝術家」一詞不只代表你所賺取的執業所得,更妥切描述了你將會堅守崗位、善盡職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 閱讀更多 喬安娜.奈格勒爾《藝術家的正職》

 
酒的遠方/把生命剔出白脂,苦心找尋著一種文體
延續前書《夜梟》意到筆隨的自然自在;如同前書形式,詩行置於散文中,因此試詩於散文,亦是行筆之間藉以分帙、舒緩,容許作者和讀者得以相互反芻。

內容簡介:

從近著《遺事八帖》、《夜梟》及本書《酒的遠方》,文字每學和思想深切、理性與感性交相融匯,正是林文義作品最為圓熟穩健的辨識度;渾然天成練就風格及人格的典範,完美的呈現新文學理念。─陳銘磻

書名頁後,引句郭松棻先生逝前剔勵,也是追念年少時未竟的美術眷戀。

作者介紹:林文義

1953年生於台灣台北市。少時追隨小說、漫畫名家李費蒙(牛哥)先生習繪,早年曾出版漫畫集6冊,後專注於文學。曾任《自立副刊》主編、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時政評論員,現專事寫作。著有散文集:《歡愛》、《迷走尋路》、《邊境之書》等37冊。短篇小說集:《鮭魚的故鄉》、《革命家的夜間生活》、《妳的威尼斯》3冊。長篇小說集:《北風之南》、《藍眼睛》、《流旅》3冊。詩集:《旅人與戀人》、《顏色的抵抗》2冊。主編:《九十六年散文選》等書。2011年6月出版大散文《遺事八帖》,榮獲2012台灣文學獎圖書類散文金典獎。

搶先試閱:〈酒的遠方〉

台灣,都好吧?無論面見或來信,他都這樣問起。

前些年不免談的是時事,到後來說的是彼此的生活;時光與年歲不容情的主題還是:保重身體最重要,好好的讀和寫,夫妻安度晚年……就像突然的安靜,不知所措的怔滯於當下,思索全然的空白;自問自答也形成一種連自己都難以解析的,可笑可憫的不幸。

已經是不惑之年,何以反而惑然?合應深思,甚至不免憂心關於最現實裡的健康抑或是生計的問題,屬於純粹私我的利己和規畫……但是捫心自問:還可利己什麼?如何規畫只是安頓一種存活下去的微渺祈盼,似乎僅僅數著日子。

數著日子?延續及其結束……前者是倖免於生命,後者是決絕的放手,深諳並非消極之認定,而是必然的降臨……就像立意暫時休筆,卻不曾止歇慣於閱讀,文字鮮活如人心的怦然、鬼魂的飄忽,生活在彷彿失措但又沉定的自我循序的某種定律中,時間無聲流逝過遞著分分秒秒……不必自以為是的對錯爭執。

有人在異鄉旅次的酒後,許是微醺快意之時,忽而略微憤懣地說及島的前景及其人的理盲逐日可悉的沉淪,民粹形成變態的,主流竟如時尚的扭曲,問我如何看法?

因為酒的緣故嗎?京都晚宴,米其林一星的日式餐館,造景的竹影婆娑,秋雨微濕,侍酒師宣稱出身於東京帝國大學,第一道配菜酒是大吟釀,高腳玻璃杯放了碎冰塊,言之入口有香檳質感……清淡如水,我只直覺到:酒之優劣和學歷高低有何關連?

第二道配菜酒是好喝的:法國勃根地白酒,多少恢復了初酒失手的信心,意識回返了預期的昂然期待卻在第三道美食端上時,措手未及的兩支突兀的紅酒,又殺掉了銳氣……這是怎麼一回事的冷與熱交織的試煉?

我只是持酒回敬,沒有回應的相對情緒;島國此時距離一千六百公里距離,隔著太平洋入夜的海水,據說又有南方的颱風將至。長年之心似乎已冰冷,偶爾不知所然的熱淚盈眶又是為了什麼?

島的前景是否?我們的島還有前景?心知肚明的只感覺到一次又一次的沉寂和不幸吧?就像吟釀加冰的突兀、白酒的救援、紅酒的墮落以及下一道未上菜色將是何如惶惑的揣測,或是自隨他去的任意與隨興了。

生命流程一杯酒……。本來就不能預告一切皆如己意,你說這杯酒好喝,他者入口也許並非合味,唇和舌流淌的過程,辨識滋味自是猶如人生。

暫別的島今夜有風雨嗎?遠方此時此地的酒食,不由然的還是一種彷彿依稀的思索和惦念……所以就別問我關於島的現實吧。沉淪或提升合應是集體意識的覺醒、反思……這糾葛、綿纏不是偶然,早已是人鬼難分的拉扯與掙持;在日夜映照的光與影、明和暗的日常之間,我們都倦了可不是?深愛的島,讓我們早衰、疲累啊!

早已倦於再說起:那是我們曾經愛過的時代,昔時的美好期待不復存在;其實一切都是自我愚癡的想像,泡沫幻影般地用文字一次再一次的虛構最為可笑可憐的:烏托邦……本就沒有烏托邦,何以要一再的欺瞞自我的弱智?已經沒有能力再悲傷,早已失去憤懣以及評析的銳氣,已然是一方化石的自己。

帶著賈西亞馬奎斯生前最後的小說遺緒來到這似乎熟悉,卻一直是陌生之地:《苦妓回憶錄》。中國大陸的出版社直譯於西班牙文,簡體字的閱讀和辨識,多少在逐頁的索引中,顯得思考必須轉換的些許困難;其間的一段文字卻如在最闃暗的深夜裡,眩亮起星光……如神啟又如呼喚──我們這一代人年輕的時候對生活都太貪婪,以致身體和靈魂都忘記了對未來的期盼,直到現實告訴我們未來和我們曾經的夢想不一樣,便又開始懷戀舊日……。

他在感嘆遠逝的青春吧?所以將這段散文式的自白留在最後一本的小說裡,不獨是留給自己也是告訴所有流去的時間以及逐年老去的我們。青嫩初萌的草葉、繁花盛放的夏野、壯闊潮湧的大海、泛黃凋落的秋天、雪落荒原的來臨,我們察覺歲月。

傾往馬奎斯的作家老友王定國,寫了生平第一本長篇小說:《敵人的櫻花》。他知道我此時人在京都。這是十月中旬的日本之秋,連街旁的銀杏樹還是綠意盎然,未曾轉黃。再進一杯酒,彷彿秋紅、春櫻都在遙遠的他方。

櫻花也會有敵人嗎?我兀自笑了起來,敵人啊,事實就是自己。最後僅僅能夠藉著文字救贖自己內在那隱約的痛以及某些世俗中的糾葛;偉大的馬奎斯想必也是有所無奈吧?夜夢總是放肆的侵入睡的領域……奇怪的是似乎都是與自己無關的,像早已湮遠的景物,而自己卻不在其中?

或者是自己侵入他者的眠夢裡,窺探一種無以言宣的隱密,我厭惡這種無聊的叨擾;彷彿連睡眠都不得安心。猶若春天時一次突兀的意外,右眼動了割除白內障手術,依然視覺模糊……像碎裂的玻璃,透明卻蒙上一層灰霾的薄霧。

霧裡看花最美。紅塵多色的現實裡,有時要學會不聽不看不說。有些事看得太清楚,會自苦,反挫之傷猶若夜夢的侵入,一刀一刀凌遲,不捨晝夜……不能喊痛不可示弱,一定要勇健且堅強!這世界如此教示我們。這世界如此之新也如此的陌生。我還耽溺在文字構築的美與愛中嗎?寧願與這新世界隔開一段距離,迷霧裡兀自行路,逢花遇獸都好。

一杯酒、咖啡、一本值得重讀的昔時好文學書籍……旅行是一次再一次的回返,沒有激情,只有沉定和安靜,多麼美好,如此快意……季節的旬食和地酒。年輕到初老,我們奮力拚搏,理想追逐著一個原以為得以給予未來的孩子一個屬於明亮、美好的乳與蜜的迦南地,我們的島……。

切莫再說這些吧,就快快樂樂的享用美食,品酒前請欣賞擺盤,你不覺得旬食美麗如花?唐津燒皿有南方薩摩丰采,荷蘭人進入九州,將陶瓷藝術帶入長崎……。吟釀及燒酎,白川和霧島各有特色,米與芋口位不同。暮色蒼茫,旅店上燈了。臨河小酌餐前酒,水波粼粼的嵐山,對岸旅店以遊船搭載入宿的客人滑過高腳杯中丁香色透明的酒液,像一片未紅之葉漂著夢。

我總念及以「霧島」命名的燒酎,那是學者作家王孝廉引領我初嘗的美麗記憶,在福岡。此時想著:福岡距京都有多遠的路程?忽然有種渴望的衝動,很想搭上新幹線南下,夜酒歡聚一番……他不知我在日本。

台灣,都好吧?無論面見或來信,他都這樣問起。

前些年不免談的是時事,到後來說的是彼此的生活;時光與年歲不容情的主題還是:保重身體最重要,好好的讀和寫,夫妻安度晚年。西南大學已經退休的王孝廉依然不忘少數民族研究,夏天才從俄國的庫頁島回來。永遠記得他的洪範版三書:《船過水無痕》、《彼岸》、《春帆依舊在》,烙印般地時而重讀,羅列在書架間,彷彿彼此歡聚夜酒,黑霧島和紅霧島,好酒乾一杯!

難道,今時只能依靠記憶而活著?太平洋南北隔離一千六百公里,此時此刻的台灣,時差一小時,心卻毫無距離,恆是靜謐的存在日本文學的氛圍中;彷彿行經在陌生人群之間,川端康成、森鷗外、三島由紀夫、水上勉等等,他們最美麗的靈魂都與我們錯身而過,從未死去。

台灣,都好吧?你說好不好呢?只有,文學最真實……

同行旅伴說:美食好酒真是極致,可惜就是秋葉未紅。

異國之夜,寂靜。只有旅店窗外河岸水聲汨汨,松濤如海音;睡吧,但願好眠無夢,我厭惡與自己無關的零碎夢境;我明白,那是長年對台灣的憂心,想忘又難忘的留情。

▶▶ 閱讀更多 林文義《酒的遠方》

 
閱讀筆記
【書評•散文】靜默與栽種有時
聯合報 吳鈞堯
《天長地久》書影。(圖/天下雜誌提供)
我難忘的一件龍應台事,是她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於詩歌節朗讀活動時,「營救」周夢蝶。感冒的周公在台上打了個噴嚏。怎麼談詩、讀詩都不重要,而是老人家拖著兩條長鼻涕,孤單而無助。眾人不知如何是好時,龍應台不加思索走上前,拿紙巾幫周公搵鼻涕。她隨侍在側猶如女兒,直到朗讀完畢,才窩著一攤紙團回座。

龍應台理性、銳利,雖不乏寫長輩與子嗣的深情佳構,但一個轉身,她是文化局長、文化部長,是生命永遠的提問者。龍,不高大,但在吾輩眼中,看她、聽她,都是仰望。《天長地久》有個難忘情節,立院質詢前的火躁時刻,老父親來電,「女兒,你好嗎」,龍應台說聲「沒空」,掛了電話。電話被掛的「嘟嘟」聲,響在龍的文章,但主、客易位了,她才是被掛電話的人;她誰也不是,不是部長、作家,只是一戶人家的女兒,這是《天長地久》的基調。女兒暫結台北忙碌生活,南下屏東潮州,粗搭宅院,陪伴失智了、行動不便的老母親。

《天》的架構複雜。以十九封寫給「美君」的信件為主體,搭配二十世紀初與母親息息相關的世界大事、日記與手稿、生活與歷史照片等,經、緯作記,標示了每個人的生命座標。照顧長者,飲食以外、醫療以外,就是長長的陪伴。真正奶過子女的母親才會明白,照顧幼兒的艱難不是調查奶粉成分、觀其糞便或稀或硬,而是孩子無法言語,時間從容地顯其巨大、生硬,而且常帶悲傷。幼兒學爬學走學說話,天長地久才開始,但老父與老母,他們的人生已經過於曲折,難以消化的不單是食物,一字、半音,都難。

世界漸漸陌生,成年的孩子才剛要靠近他們。陪伴,在生、死兩頭,一個正要茂盛、另一個漸趨衰竭。作者站在生命的平衡桿上,她描述母親的模樣:童年的木頭書包,母親記寫日本兵炸死小孩與婦人,七十歲那年隆鼻、紋眉、紋眼線,老夫婦倆到德國旅遊等。母親該是什麼模樣,現實如鑿刀,把人刻得又老又深,畫龍點睛處,卻是七十五歲回鄉時,沉睡的水再度回到眼眉。在母親的生、老、病過程中,龍應台思考一個人,也深思每一個人。生死道場中,幾千、幾萬年都不是距離,何況僅是幾十年的生死域,所以,龍應台的信是給「美君」,而不寫上「敬愛的母親大人」。

《天長地久》以陪伴母親之實,叩問更多的生命事實,「父親教我以『死』,母親誨我以『老』」,你、我都非永恆,如何在時空長軸,以我們的肉身,作為孩子的啟示?「古詩十九首」,「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美君十九信」,我以為是「私愛為本、慈悲為徑」,在交織的十字路上,我們可以被愛,更能夠愛人。 ▶▶ 閱讀更多 龍應台《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書評•新詩】千年之髮.懸絲繫掛
聯合報 蕭蕭
《以千年的髮》書影。(圖/詩藝文提供)
龔華曾為她的父親、前輩詩人薛林出版《自己做陀螺︰薛林詩集》,此集中多的是母親的身影、家鄉的思情、童年的眷戀、新營的繫念,真真切切的人生,實實在在的土地之愛,六十六年詩心與蔗田烘熱的性靈甜氛。以此反觀龔華親情詩集《以千年的髮》,正是父親薛林詩風的另一種模子,關於父母的身影、對乾爹乾媽的感念、對家人的思情、童年的眷戀、新營的繫掛,一一呈現在這冊詩集中,結結實實的「孝」的實踐。

這兩年進入中國文學系的系統學習中,龔華很清楚「髮」在文化史上的意義,所以她以「千年之髮」聚焦整本詩集的核心意涵。《孝經.開宗明義章》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將一般人以為只是用來禦寒用的「髮」提升到文化、孝道的高階象徵層次。禮書上記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從頭開始,能在頭上束髮戴冠,能在生活日常裡束身脩心,才算是受教育的成年男子。

剃去頭髮,或不整飭髮飾,可能是出家的僧尼、犯罪的囚徒、卑微的奴隸、喪失心神的瘋癲人士;要不,就是悲憤的箕子「披髮佯狂而為奴」;要不,就是忠而被謗的屈原「披髮行吟澤畔」;要不,就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的李白;要不,就是母親過世悲痛至極不拘禮典的阮籍「散髮箕踞,醉而直視。」。要不,就是國家滅亡了!孔子所最擔憂的「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龔華的親情詩集《以千年的髮》,上輯是獻給父親、母親,這是身體髮膚不敢毀傷的家教,下輯是獻給乾爹、乾媽的,龔華的乾爹郄耀華先生是為中華民國殉職的黑貓中隊U2飛行員,入祀圓山忠烈祠,正是捍衛家國、捍衛正統的忠烈之士,這一髮是可以牽動興國、亡族的正氣啊!

主題詩〈以千年的髮〉寫母親,詩從夢中母親為她梳頭、揪著毛囊的痛開始寫起,以髮憶往。寫父親似乎難從「髮」直接入手,龔華卻從父親思念家鄉而觸引的棉襖「殘絲」來暗喻髮絲的纏繞,更是精采,最後以「春蠶吐絲」點出父愛無限,惹人心酸。至於入祀圓山忠烈祠的乾爹,是因為駕駛U2而為國捐軀,龔華以〈拋物線〉來隱喻那思念的髮絲,絲絲入扣。

篤信基督的龔華,當然清楚知道《聖經》中的啟示,上帝的愛是用「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馬太福音10︰30》)、(《路加福音12︰7》)來形容,十萬根的頭髮,仔細數遍,這是「愛」的另一種細膩與真諦,中西文化都珍惜的「千年之髮」。

 
活動快遞
 
「打狗鳳邑文學獎」徵件,即日起至107年6月29日
「打狗鳳邑文學獎」為鼓勵文學創作,徵文對象不限國籍、不限主題,讓書寫成為我們唯一的去程,用文字消滅任何錯漏靈光的可能。今年度徵選類別有小說、散文、新詩及台語新詩四組,收件日期為即日起至107年6月29日(五)止。 ▶▶ 閱讀更多 打狗鳳邑文學獎
 
「流浪者計畫」徵件,即日起至7月13日止
2019年雲門基金會「流浪者計畫」,5月中旬至7月13日開放徵件,歡迎45歲以下,熱愛文學、音樂、表演藝術、影像、美術創作,或有志從事公共服務、城鄉發展、人道關懷、文史工作等社會工作者提出申請。請至「流浪者計畫」網站申請「流浪者計畫」網站,詳情請上網參閱獎助辦法,詢問電話:雲門基金會02-2629-8558。(桂樨) ▶▶ 「流浪者計畫」網站
 
和恐怖情人分手,怎麼避免被糾纏、報復?
假如遇到一個控制欲強、脾氣暴躁,又會出手傷人的恐怖情人,不想繼續這段關係,但對方不肯放手、糾纏不休,甚至暴力威脅,該如何自保?

打擊拖延症!「誘惑綑綁」不容你拖拖拉拉
當你完成一項無聊或艱鉅的任務時,你給自己獎勵,像是一大碗冰淇淋。然而,這在多數時候是不管用的,因為大家都只先獎勵自己而不完成任務。現在,有一種叫「誘惑綑綁」的新方法,它能讓人們按時做好事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