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老老實實做事,勝過天花亂墜改革


【遠流親師悅讀報】介紹繪本、青少年選書與教養議題,讓家長與老師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起快樂「悅讀」。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6/14 第425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最好年代,你卻沒感覺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老老實實做事,勝過天花亂墜改革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產業發展不均 擴大貧富差距
民意論壇 高朗/抓住世人心理的川金會
知台愛台的外籍生 為何留不住
太燙手…教長懸缺沒關係?
聯合筆記/假新聞與假消息
蒜蓉香蕉與珍奶之亂 當愛台灣撞上環保
找出農業的「台灣亮點」
AIT新館落成/蔡馬零互動 如何談團結
農民賺不到154萬,因為不專業?

聯合報黑白集
聯合報黑白集/最好年代,你卻沒感覺
聯合報黑白集/聯合報

蔡總統應邀在證券業協會年會上演講,說台灣失業率下降、薪資成長,經濟正處於廿年來「最好的狀態」。網民對此反應強烈,有人認為這像是「囈語」、「在做夢」,有人則說「我們一定活在不同世界」,顯不認同小英的看法。

嚴格而論,蔡英文的講法不能說錯。台股創下上萬點以來的最長紀錄,最近更登上一萬一千點;就資本市場而言,確實值得一誇。但是,對於無緣進入股市的升斗小民而言,多數人卻無法分享台股揚升的喜悅,反而因為政府的股利減稅方案一味嘉惠股東、大戶而有「相對剝奪感」。這樣的感受,也不能說不真實。

換句話說,蔡政府自覺創造了「最好的年代」,但許多人卻「沒感覺」。這種執政者與民眾之間的感受落差,恐怕相當嚴重。尤其,近期蔡政府為了力挽形象,不斷放送各種文宣和數字,意圖製造政府執政績效良好的假象;但由於選擇性地誇大某些數字,反而引起民眾反感。

例如,行政院說去年勞工平均薪資四.九九萬元,主計處又誇稱今年前二月平均薪資為八.六萬元,均離實情甚遠。這些數字,都在玩弄年終獎金的季節因素,華而不實。再如,各界關注蕉價暴跌導致農民血本無歸,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卻誇稱「專業農戶」年所得達一五四萬元,自然欠缺說服力。

蔡總統要擔心的,不是經濟數字漂不漂亮;而是在她宣稱的「最好年代」,民眾卻沒感覺。

   
聯合報社論
聯合報社論/老老實實做事,勝過天花亂墜改革
聯合報社論/聯合報

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勝任與否之爭,在蔡總統指示黨政共同護航下,朝野的攻防似乎仍欲罷不能。與此同時,國內香蕉、鳳梨價格暴跌的問題,卻只見政府官員不斷表演試吃促銷,或敦促國軍大量採購,或啟動「去商品化」收購作為堆肥,全然不見更全面的制度解決。蔡政府對於吳音寧的百般呵護,對照它因應農業產銷失調的笨拙無方,恰成強烈的對比。

政府施政,不把力氣用來解決現實問題,卻大肆動員幫特定人士撐腰,是令人難以理解的邏輯。民進黨當初任用吳音寧,宣稱是為了推動改革,打掉盤踞在農業產銷體系中的果蟲菜霸;這當然是值得支持的目標。但是,一年過去了,吳音寧卻還陷在為自己的能力苦苦掙扎辯解的困境,而果菜產銷失調問題卻頻頻爆發,農民深受價格暴跌之苦。試問,這場人事更迭究竟完成了什麼改革?又為農民造福了什麼?

當然,吳音寧不過是一家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外界無法對她太過苛責。但是,負責農業決策的農委會,難道沒有責任?尤其令人側目的是,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半年來三番兩次為吳音寧說項護航,卻放著果蔬產銷失調不管,甚至還到民進黨中常會報告,以「供給一定可以找到需求」的論調強辯香蕉「沒有滯銷」,宣稱專業農民年收入高達一五四萬元。如此報喜不報憂的官員,放著台灣七、八十萬農民是「小農」的事實不顧,卻夸夸其談高收益的專業農戶,誇稱自己的經濟專業多麼了得,其傲慢讓人驚愕。

直到今天,政府還在用「官員表演試吃」、「國軍大量採購」的傳統方式促銷過剩農產品,即可知台灣的農業產銷問題幾十年來仍在原地踏步,毫無寸進。這個現象,從最近政府以每公斤五元的收購價「去化」香蕉,即一目了然。

早年,台蕉輸日是國人難忘的驕傲;如今,台蕉在日本市場的占有率已跌到百分之一以下,市場完全被菲律賓及南美香蕉所奪。其主要原因,是二○○五年扁政府打破青果合作社獨占台蕉外銷市場制度後,國內業者展開了惡性競爭,其結果只是自相殘殺。包括香蕉運銷中國大陸也是一樣,業者濫用對岸政治採購的善意,不顧品質與運輸管理,結果香蕉送抵對岸港埠都已發黑發爛,這是自己打壞自己的品牌。

對比之下,美商都樂(Dole)公司是在二○○五年我國開放市場時進軍台灣;它結合全球化布局,在菲律賓種植香蕉,更因應現代化市場需求,在超商提供小包裝香蕉出售,不僅成功打下日本市場,更征服台灣的超商零售。最近,當香蕉在批發市場跌至每公斤三元時,都樂在國內超商的香蕉零售還維持「兩支廿八元」的高價。堂堂「香蕉王國」的台灣,如今淪為外商的手下敗將,政府除了補貼收購別無奇招;由此,即可知我們的官方、農民及經銷商多久未曾與時俱進了。

蔡政府就任兩年多來,多的是天花亂墜的改革口號,但要問老老實實、腳踏實地的施政作為,卻似乎日漸稀少。兩年前,蔡政府志大言大地成立了一家「台灣國際農業發展公司」,試問,新公司如果在推廣台灣農產外銷上做出了什麼成效,台灣農民欲哭無淚的景象何以三不五時發生?事實上,非僅農業施政頭重腳輕,例如前瞻建設缺乏帶動台灣經濟再升級的能量,勞動政策削弱台灣產業競爭力卻挑撥勞資關係惡化,能源政策更是只顧描繪天邊美景卻不顧人間缺電和汙染的現實。

無論台灣香蕉輸日的記憶再怎麼美好,「香蕉王國」美譽的消逝已是事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進則退」是唯一鐵律。而我們政府的施政及用人,考慮的不是能力或創意,而是關係的親疏遠近,卻把民眾的感受和福祉丟在腦後。這才是蔡政府最大的盲點。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日報社論/當心產業發展不均 擴大貧富差距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日報
隨著外在環境的轉變,全球經濟成長模式逐漸由要素驅動進化為效率驅動,再由效率驅動進化至創新驅動。台灣過去在要素驅動及效率驅動階段,產業活動的績效卓著,但也因逐漸遭遇產業升級轉型緩慢、薪資難以提升等困境,正力圖進化到創新驅動的成長模式,希望藉此創造更多好的就業機會並縮減貧富差距,達到「創新、就業、分配」兼顧的理想狀況。發展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模式不僅是政府的宣示,甚至可說是全民共識,至少很少有人反對這樣的說法。

許多數據說明創新經濟的重要性。例如,以產業發展速度來看,個人電腦及平板電腦都已呈現負成長,甚至智慧手機的成長率都僅剩個位數,反觀新興產業中,網路金融、智慧醫療、工業4.0、智慧家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享有極高的成長速度;美國20年前市值最大的企業,如奇異、AT&T、IBM等,如今都已被蘋果、Google、微軟、亞馬遜這些善用數據與軟體提供服務的企業所取代。

台灣了解產業創新的重要性,政府也因而提出了5+2產業創新計畫,試圖將經濟成長模式由效率驅動推向創新驅動。無可否認,過去一、二年來,在科技部推動人工智慧(AI)、「亞洲.矽谷」計畫推動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及強化創新創業生態系的努力下,台灣的新創活動的確蔚然成風。日前和碩企業董事長童子賢更指出「台灣是最瘋人工智慧的國家」正是明證。

我們可預見各種新創活動及產業的創新,將帶來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在未來新的「贏者圈」中,將有許多享受高薪資、勞動條件優的贏者。

然而,我們也觀察到,台灣的產業發展並非單向式地往創新驅動模式靠攏。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的資料,台灣已於2011年邁入創新驅動階段,但實際上,台灣致力維護效率驅動甚或要素驅動模式的力量仍十分巨大,導致產生各種發展模式橫亙並陳的奇特現象。

因此,我們看到創新活動帶來的新贏者圈,但也看到效率驅動甚至要素驅動的諸多產業與企業仍然在奮力一搏。

以五缺問題為例,缺的是生產要素,因此當政府致力解決五缺問題時,某種程度難道不正是在維護要素驅動或是效率驅動產業的發展?又如,勞動部在面對外勞人數即將突破70萬人時,尚且擔心「減少外勞恐使產業出走」,顯然對這些高度依賴勞工的效率驅動或要素驅動產業頗為疼惜。勞動部指出,外勞儘管多,但並未使我國失業率提高。

話雖不錯,但70萬外勞,難道不會影響本勞的薪資水準?當勞動部認為外勞大軍是產業「穩定」的力量時,不正說明我們對產業的轉變進化沒有太多決心?基本工資調升相對於國際小幅而緩慢也是另一例證。不可諱言,這當然也是屈從既有產業模式的結果。量多而價廉的勞工,不正是要素驅動或效率驅動模式的溫床、產業升級轉型遲緩的元凶?

台灣社會一直充滿一種「昨日成功的產業或成功模式,也會是明日成功的產業或成功模式」的潛意識,因此認為昨日成功的政策也適用於未來。台灣社會總是習慣將「企業活不下去」看成是政府的責任,可怕的是不但企業、人民這麼認為,甚至政府本身也這麼認為。然而,當我們希望經濟由效率驅動模式進化到創新驅動模式時,不就是一種汰舊換新的過程,但我們希望換新,又希望不汰舊,以台灣資源之稀缺,如何可得?

政府致力打造更優化的創新創業環境,目的在於改善就業與分配,但這個推力卻總是遭遇也是由政府打造出來的反向拉力。

目前台灣面對的,正是這種「換新」及「不汰舊」共存並呈的經濟。創新帶來的贏者圈將日益凸顯,但不汰舊所造成的低薪族群,看來仍將占有一席之地。這種產業不均衡發展所導致的貧富差距擴大與分配惡化,毋寧更值得我們關心。

   
民意論壇
高朗/抓住世人心理的川金會
高朗/聯合報

川金會是今年最耀眼的外交大事,過程不僅曲折,也讓外界對朝鮮半島的持久和平點燃希望。

會談結果,雙方承諾建立新的關係和長久穩定的和平機制,北韓重申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這些原則性的宣示,雖被批評太空洞,卻達到破冰效果。

過去一年,金正恩操弄邊緣政策,透過飛彈試射,將朝鮮半島推到戰爭邊緣。外界把他描寫成反覆難測的政治狂人。然很短時間內,金正恩翻轉局面,展現周旋於大國的能力,與習近平、文在寅先後二次會面,如今又與川普見面。突然間,金正恩從好戰者變為和平的締造者。

比起金正恩,川普總統不遑多讓,也是翻雲覆雨,話題不斷的領導人。這次與金正恩會談,開始時表現強勢,好像帶著胡蘿蔔與棒子,希望達成快速交易。只要北韓同意全面、可查證、不可逆轉廢棄核武,美國將協助北韓走向富裕繁榮,並保證其政權的安全,否則不會有下次川金會。

核武談判是非常困難的談判,當年美國與蘇聯商討多年,始達成協議。川普想短時間舉行高峰會,一蹴而成,難度可想而知。

對北韓而言,核武豈能輕易放棄?北韓今天受國際重視,是因擁有核武,導彈已可打至美國本土。一旦棄核武,北韓還有什麼籌碼討價還價?北韓不可能將命運寄託於美國的善意。更何況,川普信用不佳,上任以來撕毀多份國際協議,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巴黎氣候協定、伊朗限核協定。金正恩如何相信川普政府的承諾?

既然如此,金正恩為何還見川普呢?唯一理由是扭轉國際形象,突破外交孤立。絕非想棄核武,以換取經濟援助或取消制裁。

金正恩瞭解,北韓不可能與世界為敵。他發展核武目的在於嚇阻,不想真的引發一場核戰,更不希望引來全球封鎖。是以,當北韓具備了一定程度核武打擊能力,即以外交手腕,表達和平意願,以朝鮮半島無核化為餌,讓國際社會驚喜北韓的幡然改變,逐步取消經濟制裁。繼而在漫長的無核化過程,東藏西掩,繼續坐擁核武。

金正恩走向和解,背後有北京支持。北京不願朝鮮半島局勢不可收拾,一直鼓勵對話協商,也認同北韓漸進、有條件的廢核。所以,面對美國的壓力,金正恩只在大原則同意無核化,其餘看不出有何讓步。

新加坡會談沒有突破性的發展,但美國與北韓領導人首次會面,極具象徵意義。川普與金正恩抓住世人對和平的渴望,因而贏得掌聲。金正恩揮動著橄欖枝,大幅改變國際形象,有助突破外交孤立。川普則想展現他的外交能耐,達成前人無法達成的協議,儘管這份協議與他會前的強勢要求,有極大的差距,落實也有困難。

但川金會是否真的開啟機會之窗?朝鮮半島慢慢走向無核化?甚而改變東亞局勢?目前並不樂觀,和平煙火放過之後,棘手的去核議題才是考驗開始。

對北韓而言,核武是保命的重要籌碼,即使有美國、中共、聯合國保證,北韓也不會相信。金正恩會不斷擺出和平的姿態,淡化其擁有核武威脅性。金正恩的策略初步十分成功,燃起各國對他的期待,有助打破孤立,走向世界。但美國與鄰近國家對北韓擁有核武能容忍多久?將是一場漫長、難測的角力過程,建立多邊和平機制或許是未來管控朝鮮半島危機的唯一鎖鑰。(作者為恆生管理學院教授)

   
知台愛台的外籍生 為何留不住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台北市)/聯合報

日前參加學生畢業餐敘,一位在台完成博士學業的美籍學生,談及在台求學六年間,不但完成五本中英文專書,發表十多篇國際論文,且與友人發起南海智庫、亞太政策協會、台灣NO.1網站,協助台灣宣揚重要議題與特色。可是像這樣一位對台灣很投入的美國人,最近幾個月在國內的求職,卻令人擔憂。這反映出台灣對高級人才留才的不利處境。

根據教育部統計,一○六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近十一萬八千人,其中四成七為學位生(五萬五千多人),且多集中於頂尖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雖然近年來,政府不斷公布外籍學生畢業後留台工作相關累計點數,與改善聘雇許可門檻,但以目前國內各大學因少子女化浪潮,在聘人員額日趨保守限制下,加上各大企業或私人單位在聘請高學歷者所提供的薪資太低,甚至難以與海峽對岸競爭,以致這群曾領取台灣獎學金,由國內各頂尖大學努力培育出來的優秀外籍人才,很難在台灣工作,回饋台灣社會!無法有效留才,讓台灣的人才紅利無法進帳,也讓鄰近國家尤其是對岸,撿到我們辛苦培育的現成國際人才!

尤其全台教授年齡正面臨日益老化的趨勢,以一○六學年為例,有五成四超過五十歲以上,未來五到十年間將出現大批教授退休潮,甚至有三分之一以上必須離開學界。許多頂尖大學諸多資深教授的專業領域與國際學術網路,面臨青黃不接等人才斷層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無論是中研院與國內各大學及研究機構,應儘早擴大高級人才的聘用,尤其許多在台接受頂大等博士學位訓練、這群知台、愛台且認同台灣的優秀外籍人士,也應納入積極留才的行列,讓這些學界年輕力壯的生力軍,可以有機會與台籍教師合作,形塑台灣新的學術文化與建立互補網路。這些人一方面可以負起許多大學英語授課的任務,加深國內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另一方面,更能為台灣政府與大學,提升台灣世界能見度,甚至為企業界開拓國際市場,創造更多雙贏的機會。

最後,政府部門在徵求國際人才時,也須注意到目前仍在台進修學位的國際人才,如:數月前某外交單位在徵求編譯人才時,僅指定申請人必須擁有國外學歷者,卻對現有在台擁有豐富的國際編譯與中文能力者,形成遺珠之憾。由此可見,台灣在攬才與留才上,必須更積極的擴大範圍,讓這群領台灣獎學金、受惠於我高教,又愛台的外籍人士,有機會回饋台灣社會。

   
太燙手…教長懸缺沒關係?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聯合報

自教育部前部長吳茂昆五月底辭職到現在,已經超過兩個禮拜,教育部長仍然懸缺,難道是政府想讓大家看看國家沒有教育部長也沒有關係?

行政院長期找不到人願意擔任教育部長,顯示出這個工作是個燙手山芋,必須面對的困難很多,有能力者意願不高。但教育部長掌管全國的教育相關事項,又不能找一位德和才不夠的人來做,所以難產。

教育部業務很多地雷或是石頭,都是政府自己搞出來的。首先是眾所矚目的台大校長管中閔案,拔管搞到現在必須透過訴願和訴訟解決,也導致台大長期沒校長,社會普遍觀感不好。任何人要當部長都會先評估,若持續卡管,就要面對立法院國民黨委員的持續質詢和杯葛,導致正事無法進行,同時也要面對輿論的壓力,任何聰明人當然會盤算再三。

所以政府針對管案的態度很重要,如果堅不讓步,部長一定難為,任何人都不想到立法院當砲灰,所以部長當然難產。如果政府能夠放手讓教育部長自己做決定,願意上去的就可能會有很多人了。

第二個棘手問題,就是大專院校的退場。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和高美醫護管理專校已相繼退場,接下來亞太創意技術學院也岌岌可危,少子化威力可怕。面對接續而來的大學退場,教育部的立場為何?如何處理?退場條例還躺在立法院沒有通過,新部長如何溝通協調讓其早日通過立法,以做為大學退場的處理依據,這將是巨大挑戰。

接著還有課綱的審查,本來是一件很中立也單純的事,但偏偏政黨都要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加諸課綱中,以致造成紛爭。其實我們要教學生的是真理,而呈現事實是實踐真理的第一步,至於這個事實如何詮釋(日據?日治?)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只要秉持此精神,課綱審查應可減少很多煩惱。

再來有人才流失問題,現在連高中生都出國留學,這對少子化的大學更是雪上加霜。尤其是到大陸上大學,因為學生有語言和文化上的優勢,到大陸可以很容易生存,不像到歐美留學最後還是很多會回到台灣,到大陸可能一去不返,台灣人才被掏空。所以如何增加國內大學的競爭力,如何給青年願景,如何提高年輕人薪資,這都是關乎國家未來的前途,責任重大。

因此教育部要做的事情很多,現在沒有部長,很多教育的重大決策只能拖著,教育暫停時間過久,對國家的教育和競爭力絕對是有害無利的,請總統和行政院長慎思之。

   
聯合筆記/假新聞與假消息
林河名/聯合報

為防止「假新聞」流竄,民進黨立委邱志偉等人提案修正「社會秩序維護法」,若未經查證就在網路散播、傳遞假新聞、假消息或散布謠言,足以影響公共安寧秩序者,可處三日以下拘留或三萬元以下罰鍰。但提案被質疑違反「言論自由」,連執政黨也不敢支持。

拜網路發達之賜(或之害?),「假新聞」傳播速度之快,已不知幾倍於以往。各國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今年四月初,馬來西亞通過「反假新聞」法案,違法者除可能被處數百萬元罰金,最重可判六年徒刑;相鄰的新加坡,也如火如荼打擊「假新聞」。但若說這是「進步」作法,許多人未必苟同。

同一時間,國內因香蕉盛產,網路出現各式水果量多價跌的訊息,也不乏假造或誤傳的報導,讓政府忙於澄清,更不忘呼籲「停止這種傷害國家、傷害農民的作法」。立委提案「打假」,無非出於相同思維。

「假新聞」讓人眼花撩亂,但現有法制已可處罰。除了刑法「誹謗罪」,社維法也訂有「散佈謠言,足以影響公共之安寧者」的處罰規定。雖然不少人對於網路時代新興媒體環境的混亂都還在觀察或容忍,但不表示無法可罰。

立委提案處罰「假新聞」,除了畫蛇添足,還誤踩新聞自由的禁區;但引發眾怒的另一原因,則是相較於「假新聞」讓人迷惑,來自公部門的「假消息」更令人難以忍受。簡單說,新聞造假固應譴責處罰,但政客說謊竟然莫奈他何!

網路上的「假新聞」,若稍加查證,許多都很容易識破,政府也陸續開設「新聞澄清專區」,可以即時補救,避免混淆視聽。若還不夠,還有法律的處罰作為最後一道防線。

倒是政府機關作為媒體報導最主要的消息來源,如果報喜不報憂、選擇性釋放消息,或刻意隱匿重大缺失,即使媒體「據實以報」,名為「真新聞」,卻是「假消息」。這種事例之多、誤導民眾之為害,比起「假新聞」猶有過之。

前總統陳水扁任內,曾引述美國開國先賢傑佛遜的話:「如果要我選擇,有政府而沒有媒體,或是有媒體而無政府,我將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面對「假新聞」當道,除了媒體深切自律,民眾也該培養判斷能力。但當政府舉起國家安全的大旗,準備縮緊新聞自由尺度時,都應回頭想想阿扁這句「寧要媒體,不要政府」。

尤其,新聞能被造假,主要來自資訊不對稱。政府當務之急不是加強管制「假新聞」,而是該充分揭露「真消息」!

   
蒜蓉香蕉與珍奶之亂 當愛台灣撞上環保
朱立安/教(嘉義市)/聯合報

台灣各式各樣議題愈來愈陷入立場與言行自相矛盾,說不清楚、講不明白。

以近日禁塑議題引出「珍奶之亂」檢視,粉圓並非台灣獨有,奶茶亦非台灣發明,台灣所謂珍珠奶茶就是把粉圓放進茶裡用吸管吸。茶文化在各國也有數百上千年歷史,我們「手搖杯文化」就是塑膠膜封口機和把冷茶放到免洗杯具裡帶著到處吸。這才是該正視之問題核心。

這幾天,有人舉證德國、英國如何限塑,也有說印度、肯亞政策怎樣,看似在島外飛來飛去的論證,卻歪打正著,直接衝撞台灣文化與習慣的問題本源。反之,我們官員從奶茶扯到包心粉圓冰,食品大廠還公開呼籲「為台灣銘品開一扇窗」,簡直莫名其妙,難道真要為珍奶開特例,重演深澳煤電廠被入閣當官環保人士投票通過的窘境嗎?

所謂「一茶、一飯、一舉手、一投足都是文化」,本身往往是該被改變的對象,如現在香蕉滯銷,政府不正本清源解決產運銷病症,只會鼓吹大家一直吃香蕉,又自認有創意,推廣水煮香蕉沾蒜蓉醬油,還加碼指名用雲林蒜頭!若想比誰「愛台灣」,建議不但得用雲林的大蒜,還要加宜蘭蔥和屏東洋蔥一起爆香,加香蕉煮成咖哩,於是又出現光耀國際的「台咖文化」。

其實,水煮青香蕉的作法,一如東南亞的青木瓜沙拉、青芒果沙拉,在當今全球化時代見怪不怪,熱帶美洲和亞洲都有食譜,怪在執政者連「取經」都說不出口,就怕丟了「愛台灣」的政治籌碼。對政客而言,上述隱含的文化戰都是選舉吸票器;前副總統呂秀蓮稍質疑了台灣在世大運的表現,立刻遭反噬,所以,現在哪個政客敢說台灣之光的吸管珍奶文化不對呢?

民粹的文化觀裡,自己永遠是贏家,即使落下風,也得找出「被打壓」的蛛絲馬跡。於是,當新世代環保思維與飲食老習慣相衝剋,就更也說不清楚,只能挑枝微末節去歸咎政治對手「抹黑」。但是,環保之類,有難類比的國情,也隱含民族尊卑的複雜情愫,並不是號角一響,黨派就全數歸位;難不成,某特定黨派支持者都用湯匙喝珍珠奶茶?當網路上有女士貼影片,表達以湯匙挖取深杯裡的粉圓的狼狽樣,有民進黨支持者惡意詛咒別生小孩啦、笨手笨腳生小孩也會把熱湯潑在小孩頭上啦!那麼,他們該出來示範用湯匙優雅喝粉圓奶茶的高尚方式。

所謂「台灣文化」本就是外來文化不斷交融與變化的進行式,政客卻從權力角度思考,希望掌權「永遠不變」、「維持現狀」,於是一再把國族民粹攪進所有議題裡。套句網友的話:「吸管沒發明之前,珍奶怎麼喝的?」這怪問題可改為:「粉圓沒放進去之前,茶怎麼喝的?」

瞬息萬變的現今,眾多姿態立場各異,先看清真實處境,才有可能建立新共識。反之,把自己推上虛無的道德制高點,宣稱自己最環保、最高尚、最愛台灣,被質疑時卻在山腳下繞圈圈,根本未澄清問題、未解決問題,也無助化解各群體間互相不滿的情緒。

   
找出農業的「台灣亮點」
廖瑞芳/研究生(竹縣北埔)/聯合報

拜讀昨天「產銷失衡,政府怎可推責天氣」一文,筆者有些感想,農業或許成為年底大選勝負的關鍵因素。

農業產值低落、農村人口外移是事實,今年亦是極端氣候,農政單位無法預知多變的天候,也恐難立法限制農民種植項目數量,但對超種的預警機制必須更落實。

理想上,實現公平永續的農食發展,政府的確責無旁貸,協助解決產銷失衡問題,提升外銷競爭力是我國未來努力的目標。國內許多在地生產的小農生活不易,怎敵得過全球化大型企業,如幾乎掌握全球絕大多數農產品交易的超大型穀物商、多國籍農業綜合企業—嘉吉,引農業大數據做價格預測,為人稱許。

有些多國籍農業企業在全球市場中擁有壓倒性影響力,許多研究指出甚至有能力介入各國農業與農產品貿易政策之形成;前述嘉吉的確重視金融與風險管理,該公司在國際農業市場幾乎獨占相關交易情報,近年當全球農產品市場經常出現大波動,其反而在亂局中賺到巨額利潤。規模擴大與工廠型畜產經營的普遍化,不只對自然環境與農村社區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對地區經濟未必加分,個人認為多國籍大型食品企業更應要負起社會責任。

台灣農業經營不易,屬小國小規模,亦非如以色列擁有先進資訊平台,也未簽訂FTA,不若菲律賓與日本簽訂EPA(經濟夥伴協定)多年來,我國外銷香蕉關稅價格已顯劣勢。

農委會前主委彭作奎十日在民意論壇建議,農委會推動政策改變產銷典範,建立現代化的農業經營體系,強化體質;我們的思維要盡快跟上國際市場的競爭,如何有台灣特色、亮點,另發展與環境共存的一、二級產業,同時保存原有文化也滿足生計,甚至連結到六級產業,創造更多效益。

   
AIT新館落成/蔡馬零互動 如何談團結
陳揮文/電台主持人(新北市)/聯合報

美國在台協會內湖新館落成,蔡英文、馬英九兩位前後任總統應邀出席,分別跟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交談,蔡馬兩位總統雖然同台同框,但完全零互動。

蔡總統就任兩年多,這不是蔡馬第一次同台,也不是第一次零互動,包括雙十國慶以及前陣子的浴佛節,蔡馬互當空氣,彷彿變成一種模式,媒體看在眼裡,似乎也見怪不怪。

去年雙十國慶,蔡總統說需要一個團結的台灣,邀請各政黨領袖坐下來談。後來,國民黨因故婉拒,整件事不了了之。

上月底,布吉納法索與我斷交,蔡總統一方面批評在野黨,另一方面說「處理兩岸關係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團結的台灣。」

團結,不見得有用,何況是不團結。國力日衰,眾所皆知,不能再內耗空轉,不要再藍綠惡鬥。問題是,誰應該負起團結的責任?誰應該先伸出橄欖枝?

蔡英文是現任總統,理應更大器、更積極,有馬英九同台的場合,期待蔡英文展現總統的層次、高度、格局,主動跟馬英九握手、寒暄、合照,甚至邀請到總統府茶敘,相信馬英九會欣然答允。

依筆者愚見,「蔡馬相見歡」的效益遠遠大於「蔡馬零互動」,姑且不論政治攻防或選舉算計,至少蔡馬以身作則,兩位總統率先團結,才有可能開啟藍綠和解與朝野對話。

蔡總統應該尊重馬英九,原因很簡單,總有一天,蔡總統也會卸任,蔡總統現在尊重馬英九,將來的總統才會尊重蔡英文。

總統府「渭水廳」紀念蔣渭水,他的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團結的第一步,就從蔡馬兩位總統開始做起。

   
農民賺不到154萬,因為不專業?
程敬倫/商(新北市)/聯合報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說,專業農戶平均年所得一五四萬元。這意思是說,如賺不到這個數字,是因為你不專業,不是農委會的問題喔,是嗎?

今年水果價格普遍不好,尤其是蕉農哀鴻遍野,追本溯源一句話「今年的價格,決定明年的產量」。去年因為颱風肆虐,香蕉拍賣價創下每公斤一百元以上價格,造成農民搶種,擴大種植面積無可厚非。農委會沒有防範未然,事後也應想方設法為過剩的香蕉找通路,遺憾的是陳吉仲竟還說專業農戶平均年所得一五四萬元,讓農民情何以堪!

我相信台灣有年收入一五四萬元以上的專業農戶,但畢竟是少數,農委會怕是高估了。台灣的精緻農業,每個農戶不過就幾分地輪流種植,或種菜,或種稻,或種果。一來,這樣的種植方式可活化土地,也可分散風險,別將生計全壓在一種作物上。然而這樣的耕種方式,成本也相對高許多,幾分地要年收入百萬元以上,簡直天方夜譚。

農委會如果是要導向專業農戶,我同意,但這非一蹴可幾,需要相當的配套;吸引年輕人返鄉務農,世代交替也需要時間。眼下的燃眉之急,每每今年價格好,隔年就搶種、價格就崩跌,無永止境的循環,難道農委會就束手無策嗎?沒責任嗎?

全省各鄉鎮都有農會,要統計某樣蔬菜水果是否有過量栽種,做統計、做輔導,應該不是難事,若產量真的暴增,盡可能輔導產銷,或公家機關,或私人企業認購,或外銷,或輔導轉型觀光果園等。若真的盡力了,農民會感受不到嗎?

如今搬出專業農戶、農民保險等畫大餅的政策,除了讓人感受欲蓋彌彰,搪塞責任外,實在無法挽救農民的信任。請踏實地走出辦公室,真切了解農民的需要,才是為官之道,才是農民之福。

   
和恐怖情人分手,怎麼避免被糾纏、報復?
假如遇到一個控制欲強、脾氣暴躁,又會出手傷人的恐怖情人,不想繼續這段關係,但對方不肯放手、糾纏不休,甚至暴力威脅,該如何自保?

打擊拖延症!「誘惑綑綁」不容你拖拖拉拉
當你完成一項無聊或艱鉅的任務時,你給自己獎勵,像是一大碗冰淇淋。然而,這在多數時候是不管用的,因為大家都只先獎勵自己而不完成任務。現在,有一種叫「誘惑綑綁」的新方法,它能讓人們按時做好事情。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