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封面故事_王意中╱學會喊「痛」的人生,才值得活!

每週 一 出刊.2018.06.18
 
本 期 目 錄 簡介/舊報明細
編輯室報告_徐瑞娟╱在迷霧中找到曙光
封面故事_王意中╱學會喊「痛」的人生,才值得活!
內在小孩_黃鼎殷╱心量 決定你的疼痛指數
編輯報報 

編輯室報告_徐瑞娟╱在迷霧中找到曙光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8-6-01

大家說人生如戲、如遊樂場,戲劇要有張力才好看,遊戲要夠驚險才好玩,可真面臨生命的起伏困境,在迷霧中找不到出口時,那種折磨可怎麼也不好玩。

這些日子面臨雜誌紙本的存續問題,揪心地讓人徹夜難眠,腦袋想破了也找不到出口,愈想找解決方案愈痛苦,眼睜睜看著要失去一個自己生的小孩,卻無能為力,那真的痛啊!

這次的大困惑,心靜不下來,老師要我每天誦唸心經二十一遍,大聲唸的過程其實腦袋就安靜下來了,一日在唸誦時突然湧出一陣懺悔之意,我看到自己的固執,看到自己的理所當然,我憑什麼可以無視於公司虧損連連的現況,卻還要堅持《魅麗》一定要用紙本呈現。

面對以後很快自己就有答案,豁然開朗了,當我確定《魅麗》要轉型到網路平台後,許多朋友恭喜我走出來了,媒體溝通的形式早該如此了。

大家都看懂我為此糾纏了多少年,把自己陷於壓力的困境中,只有我自己在固執硬撐。我終於看懂的事情,原來別人早早都明白。有趣吧!我們永遠看別人的事情一目了然,只有對自己的事情像是在迷霧中一般。

很多修行方法都是要讓我們腦袋安靜下來,挪出點空間讓內在的智慧浮現。當我們苦思對策時,都是在緊縮焦慮的狀態,請問那會有什麼好主意出現?我領悟到當我日日煩惱經營生計時,公司的能量頻率也都處於匱乏恐懼的狀態。

人要如何活出輕盈豐盛呢?先從自己的能量頻率開始吧!

下月是《魅麗》紙本發刊的最後一期,未來我們會以網路媒體多元化的方式繼續與大家見面,探討真理,宇宙運行法則,我們可以不必在苦中學。現代人可以有新方法,開心地闖關去吧!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9期/ 6月號】
封面故事特別企劃 

封面故事_王意中╱學會喊「痛」的人生,才值得活!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8-6-01

關於痛
學會喊「痛」的人生,才值得活!

順從的媳婦、不讓家人操心的病人、識大體的老婆、任勞任怨的員工、害怕打擾孩子的老父親、聽話的乖孩子、不求名分的小三……。這些被人們所稱讚,看似良好的美德,背後是否背負著多少壓抑、委屈、憤怒、無奈、哀怨……。

我們活在一個否認痛的文化價值系統下,總是被要求要勇敢堅強,不能喊痛。於是很多傷痛被合理化、輕忽地對待,以為不重要只要轉念就好,這些在生命中常出現的小傷痛就被埋到心靈暗室。

痛,其實是在提醒你!有時帶來最大傷害的不是痛,而是否認痛的行為。用頭腦合理化事件,以為沒關係,但負面情緒的毒素已經進入我們的身心靈裡了。

心裡不舒服,為什麼不說出來?

當人還小的時候,想哭就哭,想說什麼就說什麼。隨著年歲慢慢增長,社會的歷練增多,卻反而令人無法說出委屈,甚至會忘記人本來就該是有情緒的。還要想方設法地掩蓋,彷彿透露一點點哀嘆就是做錯事情。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從社會環境給人的框架來看這件事,很多時候社會文化並不鼓勵人們表達不愉快的情緒,會將之解釋成不好的事情。在華人社會中,很需要位階來保持社群的穩定:「君臣父子,各司其職。」強調每個人都有固定的角色樣態,需要扮演維持,不能隨便毀壞。很多時候在職務或身分上,都被別人期待著追隨一套特定行為舉止,而為了演出「對的」角色花盡氣力刻意維護,在這樣的情況下,允許表達真實情感的自由空間,就相對被限制縮小了。

怕被貼標籤
維繫表面平和

當人有了社會上的身分地位時,也就背負著一定期待,有言行的規範得遵守,就像所謂「潛規則」,有著並非明定但得遵循的方式。對於這些社會性的要求,就像不同的演員拿到腳本,有的人拿到的角色很適合,演得有聲有色;有的人卻覺得被選錯了角色,意興闌珊,可又不敢拒演,於是被規定的言行舉止,就讓自己很痛苦,也與其他角色之間產生很多磨擦,往往內心積壓一堆獨白,不敢表達,就怕成為社群和諧的另類份子,而被排擠。

「有些人心裡不痛快不說出來,是怕一直說些負面事情,會影響到別人對他的觀感。」連帶不願去正視不舒服的情緒。王意中說:「如果一個人的自信大多時候都來自別人的肯定,那就會很在意別人的評價,更不敢隨意做出可能會破壞別人既定印象的事情,那麼自然也不會隨意表達具『破壞性』的情緒,以免被貼上『難相處』『情緒化』等等的負面標籤。」

認不清糾結情緒
害怕表達會傷害他人

通常會被否認或隱藏起來的多半是負面情緒,像是「悲哀」「憤怒」「痛苦」「屈辱」等等。但往往越想避開的情感,就越會在內心角落龐雜糾結起來。而那些讓你越藏越痛苦、難以說清的感受,可以區分成初級情緒與次級情緒。

根據《練習不壓抑》所說,初級情緒指的是因遭遇某件事自然產生的情緒;次級情緒則是因為我們發現自己的初級情緒而產生的情緒。若能接納初級情緒,不去壓抑,次級情緒就沒有機會出場,讓事情變複雜的,往往是這兩種情緒混在一起。一旦你認為自己的情緒不好,次級情緒就會隨之而來。

舉例來說:有人因為情傷而持續「難過」,旁邊的人都會說,都已經一年了,你怎麼還走不出來?他因此對此事充滿「罪惡感」,這裡的初級情緒出現是原始的本能。而我們不允許出現這些初級情緒,或試圖壓抑後的衍生情緒,叫次級情緒。

覺得心裡的痛很難訴說嗎?難訴說的不是「痛」,而是因為次級情緒與初級情緒糾結而成的混亂黑霧情緒。

當所有情緒糾結成團時,更造成痛苦的感覺,無法分清什麼初級或次級情緒。這時只覺得一股腦地想要爆炸,由於感受到怒氣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危險,怕自己傷害到帶給我們情緒的對方,也會是人們選擇隱忍下來的重要原因。王意中說生活中與我們親密指數越高的人,造成磨擦而引發情緒的可能越強。因為生活上非常靠近、依賴,要向他們表達出「因為你造成的不愉快」,顯得更是困難,是需要不斷地覺察和刻意練習。

以否認來爭取空間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明明老公已經和新歡共築愛巢好幾個月了,但太太還是告訴自己:「他只是一時愛玩而已,他會回家的。」「他只是一時被迷住了,他沒有不要這個家。」又或是安慰自己,他只要還有把錢拿回家來,就還算「顧家」,終會有回心轉意的時候。

有些被診斷出特殊症狀的孩子,父母面對診斷報告,還是不停辯解「他只是頑皮,比其他小孩活潑好動一點而已。」「我的孩子只是比較害羞。」而頻頻否認。有時當生命面臨痛苦狀況,選擇否認或是不說破,也是一種保護機制。

王意中說:「當生命中有意外發生時,可能會造成痛苦,剛發生剎那時的否認,通常和人的生存機制有關。」前陣子從日劇出來的大熱名句:「逃避雖可恥但有用」,王意中帶著溫和的笑意表示短時間內,這樣的邏輯是成立的。

在某個階段,先否認、逃離或是不面對,是可以爭取到喘口氣的機會。「如果感知到現在的狀態沒有足夠的力氣處理,因而暫時選擇逃避,在有自覺的範圍內還算健康。」但不是長久之計,終究還是得找時間回頭面對問題,不能一直拖延不處理,否則很有可能衍生出不少壞處,像是情感上的麻痺。

在《練習不壓抑》一書裡舉出因為工作需要而壓抑情緒的例子:一項以空服員為研究對象的訪談,發現空服員為了服務需要長期展現微笑,時常壓抑情緒。訪談中很多空服員都表示,漸漸對自我的感覺很陌生,有的人甚至會不太信任自己的感覺。這可能就是長期壓抑後的麻木狀態──心境慢慢成為無法流動的死水。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9期/ 6月號】
魅麗專欄 

內在小孩_黃鼎殷╱心量 決定你的疼痛指數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2018-6-01

小傷小痛
是藏在細節中的魔鬼

一般人最容易糾結的往往都是小傷痛,畢竟人本身就有讓事件更加戲劇化的能力。

小傷小痛要看見,要承認,要想辦法宣洩而不要去壓抑,有些人忽略小痛,慢慢會累積成問題,黃鼎殷說,「魔鬼藏在細節裡,不處理細節,有一天它就會變成魔鬼。」

大痛小痛是頭腦的詮釋,有一些人是藉由痛引起關注,例如小孩子就常常會用這種方式,不小心摔了一跤,或輕輕撞了一下就大叫好痛,但 爸爸媽媽親一下、抱一下,馬上就好了,把這類引起注意的痛排除,生活中其他的痛要怎麼評估大小,通常是看持續的時間。

痛的大小深淺,黃鼎殷解說,「即便是小事也可以引起很深、很大的痛。時間拖很長叫痛很深,影響生活功能叫痛很大。例如初戀的痛,可能距今三十年還是想到就痛,代表這個痛很深;再來是這件事情影響到你的社會功能,例如吃飯睡覺工作都失能,這便是很大的痛。除了這兩者之外的痛,我們就歸類是小傷小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讓你不舒服。」

找到屬於自己的宣洩方法
別把傷痛合理化

為小傷小痛定義之後,黃鼎殷接著引導處理的方法,「這些小傷痛你可能只是需要一個可以宣洩的地方,去跟姐妹訴苦,去山裡大叫,去KTV嘶吼狂唱,去摔杯子盤子,這些是我們所說的宣洩療法,主要是給予一個管道抒發,這些宣洩的機會可以自己創造,在自己房間也可以進行。」傷痛的構成是情緒與情境,當情緒能宣洩了,情境也就走完了,這是最簡單的處理方法。

問題就出在這些小痛,大家往往會不把它當作痛,覺得是自己該轉念或是想太多,但這便會形成另外一個問題:壓抑。「宣洩的對立面就是各種壓抑的方法,我以前常講『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都只是想法,甚至是一個教條,而不是一個真實的內在移動。當任何方法不能為內在製造移動時,不管聽起來多麼冠冕堂皇、多有道理,對當事人而言都是壓抑,包括轉念。人的內在的確可以移動,轉念是真實可以發生的,有些修行夠的人真的可以思維一轉換,整個內在世界都轉換了。」

但對於一般人來說,要真正做到轉念並不容易,反而變成另一層教條與壓抑,甚至會因為自己做不到,反而產生羞愧,又再度小傷,所以黃鼎殷建議大家要認識各種糖衣包裹的壓抑行為。

能量要增加
心量也要增加

黃鼎殷觀察到還有一種類型的人,他們也很容易有小傷小痛,但他們很會宣洩,完全不壓抑,但卻沒有達到紓解情緒,完成情境的自我療癒。例如辦公室大家很容易八卦,仔細一聽其實都是小事,但這些小事卻會引發很多問題。

「我們常常在談能量,但很少談心量,心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小孩子在生活中不必肩負太多責任,父母也會盡力給孩子幫助與照顧,因而孩子的心量很純真善良但也非常自我,長大以後開始有社會種種階段的責任,考慮的點就從自己一個人到兩個人到三個人,接著,一個善良的人,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都會開始考慮周圍的人,這種把別人帶進自己心裡的能量,就叫心量。」

把別人帶進自己心中,需要經過磨練,在這過程中會遭受到很多委屈或是不愉快,這就是小傷小痛主要的來源,黃鼎殷說,「心量磨練大了的人,就會越看越開,一笑置之,但如果一個人的心量始終沒有擴大,就會一直糾結在這些小傷小痛上,所以能量要增加,但別忘了心量也要增加。」


黃鼎殷
* 台大醫學系畢業,家庭醫學專科及安寧緩和醫學雙專科資格
* 現任再生診所創辦人、俄羅斯成人間質幹細胞療法亞洲區首席醫療顧問
* 17年前即從事自然醫學,為國內自然醫學的先驅。融合中西醫、心理療法及歐美自然醫學流派,匯融成獨創之自然醫學體系
* 著有《破解癌症:身心靈整合醫療》、《你的體質,這樣吃就對了》、《情緒生病,身體當然好不了》、《人生動力療法:改變命運的心靈手術》等書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129期/ 6月號】
前期文章 全部歷史文章
出刊日期 出刊主題
2018-05-28 心靈對話╱胡慧嫚_解開家庭的...
2018-05-21 賴佩霞╱母愛之於我
2018-05-14 自我誕生,走出家鎖迎向陽光
2018-04-30 走自己的路_李後良╱安居在平...
我要訂閱這份報紙 我要取消這份報紙 訂報說明
.本電子報內容由 魅麗雜誌 提供
PChome ePaper 電子報版權所有,關於電子報發送有任何疑問,請聯絡 客服中心
廣告刊登消費者保護兒童網路安全關於PChome徵人
網路家庭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Copyrightc PChome Onl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