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17)年,由比特幣(Bitcoin)領銜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族群,掀起金融科技(FinTech)的另類投資狂潮,也吹皺金融市場一池春水。短短一年間,比特幣從不到1,000美元,急速飆漲19倍到逼近2萬美元,之後又以兩個月時間崩跌六成到7,000美元。如同雲霄飛車般上衝下洗的表現,足以媲美17世紀荷蘭鬱金香狂熱,也讓關注新興科技領域發展的投資人為之瘋狂。若將其稱為去年最火紅的金融交易商品,相信不會有人反對。這可能也是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於2009 年創設比特幣以來,始料所未及之發展。
加密貨幣爆炸性成長背後關鍵
為何加密貨幣在去年會出現如此爆炸性的成長?主要原因之一,可能與近年來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的擴散及應用逐漸落地與普及有關。因為加密貨幣本身主要是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當區塊鏈發展愈快、應用層面愈來愈廣,自然會促使更多仿效比特幣的競爭幣(altcoin)如以太幣(Ether)或瑞波幣(Ripple)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根據CoinMarketCap網站統計,迄去年底止,全球加密貨幣種類高達1,374種,其中絕大多數的加密貨幣都是為了區塊鏈的應用而產生。換言之,加密貨幣與區塊鏈兩者之間,顯然存在著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從區塊鏈獲投趨勢與加密貨幣市值的變化,大致可略窺端倪。
列出全球區塊鏈項目的獲投趨勢,可以清楚看到,區塊鏈在 2012年就有零星投資事件發生,但規模不大,僅有210萬美元(3件)。不過隨著技術擴散與應用落地,愈來愈多投資人開始把眼光聚焦在這個領域,投資金額與件數也幾乎是逐年成長,去年已來到5.86億美元。相較於2012年的獲投金額,成長幅度高達278倍。而當區塊鏈項目愈來愈受到投資人關注時,全球加密貨幣的交易也愈加頻繁,總市值在去年 5 月之後出現大爆發,並於今(2018)年1月達到歷史高點8,241 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 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的發展,也帶動新型態募資方式的產生。首次貨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一種類似傳統企業初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IPO)的募資活動, 就是在這樣的趨勢與大環境變遷下的產物。特別是在區塊鏈領域的募資方面,ICO似乎已逐漸取代傳統創投(venture capital;VC)與群募(crowdfunding)的模式。而募資型態的轉變,無形中也成為加密貨幣市值擴增的關鍵所在。因為大多數ICO的募資貨幣並非一般法定貨幣,而是以較被認可且具公信力的加密貨幣如比特幣及以太幣為主。一旦ICO愈加盛行,比特幣及以太幣的使用與交易也會更加頻繁。兩者交互作用的結果,除了擴大原有加密貨幣的資金池外,也大幅推升作為交易媒介的比特幣及以太幣價格。量價齊揚下,自然就讓加密貨幣的整體市值持續飆升。
ICO及VC在區塊鏈領域的累計募資金額,從中可看出,在區塊鏈領域的募資活動中,以ICO募資的項目金額在去年9月時已超過利用VC募資的金額,且差距正逐漸拉大。截至去年為止,區塊鏈領域企業的ICO募資總額為56.8億美元,VC總額則為21.5億美元,兩者相差一倍以上。可以發現ICO金額開始大幅飆升之際,剛好也是加密貨幣市值加速成長的起點,這顯然絕非巧合。
有趣的是,當各式各樣加密貨幣經由ICO被創造出來之後,原本在加密貨幣中占有優勢主導地位的比特幣及以太幣等,影響力也開始被其他新興加密貨幣瓜分。比特幣及一些較知名的競爭幣市值比重,可發現比特幣占整體加密貨幣的市值比重在ICO還沒瘋狂之前,幾乎都在八成以上,但去年開始隨著愈來愈多競爭幣的出現,比特幣的市值比重也隨之快速滑落,迄今已不到四成,銳減一半以上。
某種層面上,意味著源自於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已大幅擴散,不再僅侷限在加密貨幣的範圍發展,而是遍及到如有價資產登錄(Value registry)、價值型聯網(Value web) 及價值生態系(Value ecosystem) 等各類分散式帳本(Distributed ledger) 或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的應用上。這類愈來愈多的區塊鏈應用,自然就衍生出龐大募資需求,連帶地驅動ICO這類新興募資型態的興起。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18.6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