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耶誕節將近,玩具零售商已展開行銷大戰,但福妮斯(Joanne Furniss)在《英國廣播公司》撰文問道:是否有些西方兒童擁有太多玩具了呢? 福妮斯即將舉家搬遷時,一開始只能將少數幾件玩具先帶去,其他則透過海運寄送,要好幾個月後才會到達新居。在她挑選了一陣子之後,她發現許多玩具都已經一個月以上沒被碰過了。這讓她思考,為什麼我們要買這麼多玩具給孩子? 著有教養書《愛的轟炸》(暫譯,Love Bombing)的心理學家詹姆斯(Oliver James)相信,兒童不「需要」一大箱玩具。 「多數兒童需要一個過渡期物品,例如他們的第一隻泰迪熊,他們會帶著它到處跑」詹姆斯表示:「但對其他玩具的需求,都是社會製造出來的。英國玩具零售商協會報導,英國每年花在玩具上的錢高達30億英鎊(約新台幣1,473億元)。 新式玩具比不過積木、娃娃在倫敦童年博物館(V&A Museum of Childhood)負責監管一系列館藏的郝爾(Catherine Howell)同意,現代兒童擁有的玩具普遍比過去任何世代還多。不過,不論新式玩具如何推陳出新,傳統玩具(如娃娃及積木等)一直很受歡迎。她說:「孩子總是會重回積木身邊,因為這能讓他們運用他們的想像力。」 詹姆斯表示,那些一開始就決定玩法的玩具,所能提供的樂趣有所侷限,特別是那些週邊產品。例如,巴斯光年玩偶只能當星際巡警,但一個娃娃可以扮演一個肚子餓的寶寶、一場茶會的賓客,或是一個星際巡警,全憑孩子的想像力而定。 這些有指定角色的玩具甚至可能會帶來傷害,因為小孩子透過辦家家酒來尋找自己的身分認同。如果他們的玩具角色有限,那這個幻想過程就會被剝奪。 《養育子女:初期歲月》(Raising Children: the Primary Years)一書作者喬西(Liat Hughes Joshi)表示,玩具最重要的是「遊戲價值」。她認為,一個好玩具會具備3種價值:社會價值(娃娃屋能讓孩子們一起玩)、多樣性(樂高可被組合成各種東西)及耐久度(木頭火車可以讓孩子玩好幾年)。 但詹姆斯表示,如果兒童可以發揮想像力,找出日常生活中物件的新功能就更好了。孩子們能把任何手邊物件轉變成玩具的無限創造力,是玩具製造商企圖對抗的一點。 對此,緩慢玩具獎(Slow Toy Awards)創辦人伯瑞特(Thierry Bourret)表示,那些設計精巧的玩具在很多方面都勝過孩子們自行取用身邊物品所創造的玩具,但最重要的是玩具是否安全,以及能否幫助孩子發展生活技能。 緩慢玩具獎是一個彰顯玩具傳統價值的獎項。2013年的得主是法國Meccano鋼鐵模型火車、精巧的丹麥設計娃娃車、一套名為TWIG的生態積木,以及一個經典三輪車。 資源有限 讓孩童學會分享另一方面,建議應減少孩子玩具的倡議者表示,對孩子產生威脅的,不只是現代玩具相對較貧乏的本質,還有以量取勝的心態。有些父母認為,提供越多玩具選擇,兄弟姊妹間就不會因玩具而爭吵;但事實上,更多玩具只會讓孩子更自私。 育有2子的貝克(Joshua Becker)經營一個以簡化居家及生活為主題的部落格。他表示:「當資源有限時,人們更會合作和分享;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 貝克家的孩子只有一點點空間能儲藏玩具,迫使他們必須採行「進一個,出一個」的政策。他的孩子因此「運用創意來渡過空閒時間」,到公園滑滑板車、打棒球和踢足球、請朋友來家中玩娃娃,也進行藝術創作。此外,他的孩子也培養出較長的專注時間,更能好好保管物品,更會愛惜資源。貝克希望孩子們的這些習慣能夠延續終身,了解到他們不必適應,也不用被消費主義給消費。 日常生活中開發新遊戲詹姆斯在著作《富裕流感》(Affluenza)中,描繪了英國及美國人如何承受了大量與物質主義相關的情緒壓力,而這正是貝克一家所拒絕的。於此同時,卻只有一半比例的歐洲大陸居民,陷入追求更多物質的悲慘渴求。 這或許是因為,歐洲大陸的教育文化較推崇真實生活的學習體驗。舉例而言,瑞士孩子的成年禮儀式中,有一部分就是要參加森林夏令營。 福妮斯在瑞士居住了7年,她的孩子從3歲起就拿著正常尺寸的鎚子和鋸子,學習伐木技巧。她的孩子也在瑞士學會生火、煮東西、揀拾松果。森林裡一件玩具也沒有,只有心滿意足的孩子,以及成堆的松果裝飾品。 福妮斯表示,這次搬家讓他們一家人開始過起簡化生活,而新居中還有許多拆封後未丟棄的紙箱,等著孩子去發掘各種玩法。她相信,儘管現在東西變少了,他們能獲得的歡樂卻是增加的。
(圖說)美國紐約一位女孩抬頭望著架子上的玩具,圖攝於2013年11月29日。(圖文/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