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 | 歷久彌新的建築經典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文/圖 陳嘉芸 仰望蒼穹,輕觸草地,空氣在天與地間盈滿如溫柔的懷抱。精巧內斂的教堂,在廣闊的基地中,如同遺世獨立的聖地,為人們洗滌塵囂、沈靜心靈!不論是詮釋中華文化的現代建築經典之作,或作為雕塑藝術,成為幸福生活照的背景,那安靜的、熱鬧的、豔陽下的、風雨中的路思義教堂,莊重矗立如時間靜止般永恆。既使沒有華麗精美的裝飾,經典依舊動人。 海大學為源起於1865年以來貢獻於高等教育的教會學校,決定立校於台中後,1953年歷經公開比圖,幾番波折,最後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I. M. Pei),與陳其寬及張肇康建築師合作, 將Thomas Jefferson根據他的「學術村」教育理念所規劃的維吉尼亞大學校園之精華發揚光大。東海大學的校園規劃及建築群,從此激發了台灣建築專業的發展。 留白、聚焦、暗示或強勢主導 東海大學的校園設計與地形環境充分融合,同時保有凸顯現代建築特性的軸線要素。在中軸兩端,一側為鐘塔,另一端即是路思義教堂。 | |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是永恆矗立的現代建築經典。 | | 路思義教堂是一座位於校園中心的基督教禮拜堂,也是校園的地標,主要為紀念美籍亨利•溫特斯•路思義宣教士(Mr. Henry W. Luce)而建造。西接教學區,東接宿舍區,教學區不從俗的以林蔭大道為主軸,串接合院式的各學院,將校舍蘊含於綠意中,形塑出豐厚人文氣息。教堂則位在軸線的轉折點,略微偏移文理大道中軸,四周空曠,配置上位居主導又顯謙遜。 由於地勢東南低、西北高,沿斜坡步道爬升到位於高處的教堂,需要微微屈膝彎腰,像是崇敬的過程,營造出虔誠的心情。山谷來的風,被教堂曲面的溫柔所化解,順著外牆牽引,朝向上坡的文理大道吹拂。草地上色彩繽紛的人影,在黃澄澄的背景前或跑或躺,總是好看;因為造型向上內傾,大大減少背光面,使得各個面向都是主角。教堂的曲面如浪般波動,盡情朝上伸展,堆起高潮,最後在天空劃下十字;推升到最高點的十字架,在藍天之下,顯得極為神聖! 教堂入口面向東南,日出光線由大門所在落地玻璃投射進來,太陽角度拉高時,光線改從側面縫隙滲入;進入室內,視線會自然的順著光線的暗示,沿屋面曲線上升至屋脊天窗。而隱喻基督教精神的十字窗,在中軸上為黑色窗櫺及墨色玻璃,視覺延伸出去,使空間與自然融為一體。側軸則於內部窗框漆上黃色,光線在灰階的清水混凝土上反射出黃光,讓講台處顯得溫暖親切。 傳統功能下突破形式的創意 傳統教堂多是十字型平面,具有玻璃花窗、彩繪的穹隆、側面高窗、朝天拔尖的山牆,承平興盛的時代還會有精美石雕裝飾,是各國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縮影,每每讓人讚歎其精緻美麗,不絕於口。這種類型是以具象的語言及形式,與在天上的神對話。 | | 走進教堂,剛開始像走入洞穴,隨著光線從天窗傾瀉而下,照亮交叉華美的曲面肋板,不禁令人讚歎其工藝與建築之美。 | | 路思義教堂設計原本採有磚石拱頂的教堂形式,但在考量抵抗颱風及地震等耐候條件後,決定突破制式,採用形態上像三角錐的造型,以便像金字塔般的基盤穩固,而簡化後的建築語彙,也像東方的雙手合十。單片板四緣兩側為直線、兩側為弧線,坐落在不對稱的菱形平面,自基座像帳棚般向上內縮,收斂於直線正交的頂部結構。整體造型除了結構穩定,也有美學表述,嘗試以弧面的大屋頂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磨合中國風格與現代主義建築。 為了純粹的創造空間形式,考慮採光及明確表現結構,讓構成空間的四片曲牆完全分離。牆體由底部懸臂拔地而起,成對的牆於頂部相連,模糊了牆與屋頂的界限。後側內部講台位置的一對牆,略高於前側座席,外觀足以表彰其重要性。看似獨立的曲牆實體,形態虛以狹縫天窗連結,實則由灌鑄成領結狀的短梁與最高處的邊梁穩固連繫。 葉脈般的窗欞,也是一絕,貫徹「少即是多」、材料結合力學的設計理念。水平構件在受力最大的中央,肋板最深;受力最小的兩側,肋板最淺,與雙曲薄殼外牆要凸顯輕薄,以格子梁支撐薄板,有異曲同工之妙。 結構、空間與細節的唱和 由於在1960年代混凝土材料技術尚未純熟,建築師們積極嘗試應用方式,除挑戰固有建築傳統思維,亦藉以創新構思新時代的建築美學,趨勢上建築設計逐漸向大自然開放。這個時代的建築師不只要研究解決實用功能的需求,也要考慮經濟問題,進而強調負擔社會責任,與過往追求形式的設計大相逕庭。 | | 當天光投射在佈道講台,最終會落在中央牆面的十字架上。 | | 這是台灣建築歷史上第一次以鋼筋混凝土構築雙曲面薄殼結構,強化薄殼的格子梁在內部空間顯得特別新穎。肋條清晰表達結構應力方向,愈向下方就愈粗壯,以避免挫曲;但因為曲面的關係,每一列肋條不盡相同,網格既是結構也是藝術,透過繁複的鷹架及模板工程,逐層搗灌完成。頂部七處繫梁只是輕輕的碰在一起,創造一線天般的神聖光線。這樣的結構設計及混凝土構造,在當時可說是先進的工程技術,施工極富挑戰。肋條在邊緣削切45度角以防止崩裂,清水混凝土在拆模後未加塗飾,直接呈現建材溫潤的本質。而匠師們手工打造的模板,可以精準控制優美的弧線,既使在技術精進的現在,仍令人萬分敬佩。 外牆面磚的設計採菱形而非矩形,斜貼的方式與室內斜向交織的結構網格,互為呼應,貫徹原本的設計邏輯,也讓雨水直接導流洩落於牆底脫縫的邊溝,不必擔心滯留於水平溝縫。一說以傳統金黃色乳丁琉璃瓦,可在現代建築上提點一絲傳統中國建築興味,或說為窯燒預防龜裂的實用考慮,或僅是增加面磚裝飾性,跳格鋪貼的乳丁琉璃瓦,在立面上形成淡淡的、有秩序的水平點線。隨著時間與氣候的變化,在物換星移的光線下,立面時而變換深淺顏色,讓教堂像是跟著大地脈動呼吸的有機體。 心靈的休息站 傳統教堂的建築細節,主要表達出天國與人間兩個世界的對立。現代建築則隨著社會的演進,設計教堂時期待創造一個寂靜的地方,能夠祈禱、感覺平靜,並感受內心的喜悅。 走進路思義教堂,瞬間就會被這內部空間呈現的乾淨氣質所俘虜。某些角度讓人感覺像在洞穴中,有些角度則令人目眩神迷,隨著觀點變化,形成豐富多樣的意涵。光線從天窗傾瀉而下,從側壁流洩進來,與銀灰色的清水混凝土壁體輝映;交叉華美的曲面肋板,那不凡的工藝水準,令人不禁讚歎建築之美。當天光投射在佈道講台,最終會落在中央實木牆上的十字架上,是最明亮的部分。 在這樣的神聖氛圍下,是否有基督教信仰已無關係;空間中美妙的樂聲、祝福的語言與溫柔的光線,會將澎湃的情緒安靜下來,讓心境歸於平靜愉快。想像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迴響其中,在空氣的震動下,身心靈合一,將是無比美妙的體驗。室內裝飾相當樸素,樓板及五百個座席皆用木製,增加堂內溫暖氣氛。光線在室內被收束的開窗、被曲面肋板過濾之後,造就了層次豐富的空間感,彷彿透過建築就可以觸摸到天堂。 造型熱鬧萬分的房子,可能令人覺得平板無趣;而好的建築有理性的思考,也讓人有觸動靈性的體會。唯有與人的經驗呼應,建築,才有深層的意義。 在許多建築評論中,路思義教堂可說是現代主義時代中國的新建築代表,也是中國文化與西方相遇激盪出的最佳作品。不論欣喜或煩憂的心情,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安身立命的「家」,千萬個人生故事在其間起落,終究歸於平靜。 路思義教堂無疑是尋找啟發、釋放情緒的好所在;就算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觸動心靈。現場的觀察,絕對比文字敘述更能讓人體會深刻,就像人與人的溝通一樣,常是無聲勝有聲。既使照片讓人驚豔,仍無法表達這座小小精神聖殿的無限張力。請務必親臨現場,體驗深度感動! | | 本期專欄輪值作者陳嘉芸 | | 陳嘉芸 大學主修建築,研究所到倫敦攻讀都市設計後,取得營建管理碩士學位。 左右腦同時構思設計與管理,兼顧執業及教學。 將熱情與活力貫注在生活與專業,追求事事完善的建築師。相信美好的建築能撫慰人心,都市空間的價值在於公眾共享。 考選部建築師考試審議委員會委員,十匯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曾任國立台北科大、成功大學、聯合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名詞小辭典 現代主義建築:將一種簡約、沒有裝飾的建築風格,與工業時代的條件特點相適應,包括當時新的社會經濟條件。強調功能性和理性,積極嘗試新材料促進建築技術革新,採用幾何外形達成美感。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位置: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落成時間:1963年11月 設計者:建築師貝聿銘、陳其寬,結構工程師鳳後三 建築特色: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溫柔豐厚的光之容器,融合結構美學的建築 TOP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