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復興航空一架班機從台北松山機場起飛三分鐘後墜落基隆河,造成四十三人死亡、十五人受傷;官方及民間救難人員,在寒流來襲時下水搜救九天,讓人見識到官方消防隊員的水下救難訓練不足、設備不夠。一流的消防員、二流的訓練、三流的裝備,讓年輕的消防員置身險境,但「消防員沒有錯,問題在制度!」民間救難團體有不少經驗值得借鏡,希望政府單位正視。
復航空難搜救行動持續九天,凸顯官方欠缺「公共安全潛水」訓練,多數消防員僅具「休閒潛水」資格,卻被丟在危險前線執行救援任務,逼得許多會潛水的基層消防員不敢讓上級知道擁有這項能力。
此外,消防署設置航空器災害搶救訓練場,但通常只模擬打火,基層消防員坦言「沒人知道墜機怎麼救!」
台南市義消特搜中隊副中隊長吳宗憲說,「休閒潛水」領域以玩水為目的,公部門需要「公共安全潛水」(Public Safety Dive),包含水下救難、打撈、蒐證,可在能見度差、汙染水域作業;美國警消單位有專屬「PSD」團隊,國內消防仍在培訓師資起步階段。
他舉例,一名領有休閒潛水證照消防員,僅在游泳池及墾丁下過水,某次值勤時誤闖橋墩下泥樁間,浮起時頭部撞到泥樁上方水泥平台,慌到不知所措,脫困隔天即調離救生分隊,「這不是他的錯,沒有訓練做不好是應該的,問題在制度!」
即便是「休閒潛水」,各縣市消防局也欠缺訓練。一名基層消防員說,早期只要有證照就好,很多人整年沒下過水,近年才開始辦理複訓,但複訓「搞錯方向」,教官常著重操體能,而非精進裝備及救援實務。
他說,潛水救難專業訓練不足,貿然投入救難反而危險,不少消防員學過潛水卻不敢上報消防局,也有人不願去潛水班受訓,擔心增加出勤量,「想到就怕!」他建議應提升潛水員福利,如調高危險加給、救災獎金,提升潛水意願。
台北市消防局一名教官說,消防單位沒有「墜機」訓練,只能憑過去處理車禍及溺水經驗臨場應變,但飛機外殼堅硬,跟消防員常接觸的汽車板金不同,難以破壞進入機艙。
據指出,消防署訓練中心提供實體機身模擬飛機引擎或駕駛艙起火,學員以滅火演練為主,缺少機身結構介紹課程,「只是換個東西打火,意義不大!」且受限容訓量,不是所有消防員都去受訓。一名消防員說,分隊有廿餘名隊員,僅兩人被派去練習怎麼處理飛機火警。
消防署高層認為,救災突發狀況太多,飛機可能掉在湖泊、海洋、高山、市區,甚至「飛彈炸一○一」,難道都要開訓練班?他認為,消防員須仰賴基本技能臨場應變,只不過現場狀況不斷變化,頂多做好下水前的身體、裝備檢查,但這只是表面的SOP,因為「救災是實務作戰,不是紙上談兵!」不可能凡事都要SO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