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馬唯中夫家大揭密/總統是我家親戚!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英語購物、旅遊、辦公室對話...【空中英語教室電子報】收錄新知、時尚、全方位生活資訊,讓你說一口漂亮英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3/22 第88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聞焦點     教育部、國科會「綁架」大學 高教評鑑讓教授疲於生產論文
馬唯中夫家大揭密/總統是我家親戚!
編輯小語
教育部、國科會「綁架」大學 高教評鑑讓教授疲於生產論文
文╱蘇鵬元
(圖片提供╱新新聞)

一月中,彰化師範大學教授郭麗安投書報紙,提到她在參加一位英年早逝的教授的告別式時,看到家屬拿著申請到國科會計畫的數量當作重要生平事蹟,讓她淚崩不止。

教育部政策 造就「國科會大學」

郭麗安寫道:「國科會對大學而言,不只是教授申請研究計畫經費之處,她影響了大學教授之聘用、升遷,甚至發展方向;簡言之,各大學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成了國科會大學。」

「國科會大學」這個名詞,聽得教授們心有戚戚焉,教授想要升等,得看主持過多少國科會計畫;系所評鑑時,訪評委員也不忘統計系所接過多少國科會計畫;校長的績效也看學校申請的國科會計畫數量有沒有成長,國科會似乎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操控著大學,讓教授們疲於奔命。

國科會為什麼可以有這麼大的魔力,讓大學教授從上到下都繞著國科會團團轉?這當然跟教育部的政策有密切關係。

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二○○三年十月二十日,教育部首次公布「二○○二年大學、技職校院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與EI(工程索引)論文總篇數發表統計」,等於正式宣告重研究輕教學的高教政策。

國科會績效 就是論文發表量

SCI、SSCI與EI其實都是期刊文獻資料庫,分別收錄科學、社會科學和工程學相關的上千種重要期刊。教育部統計各校教授們發表在這些資料庫的論文數量,不言而喻的,就是比高低、打分數,要大家拚研究。在大學經費多仰賴政府補助的情況下,各校自然啟動了拚論文數的戰爭。而國科會每年固定撥出的兩百多億元科學研究計畫經費,就成為各校教授們製造論文的好幫手。

國科會的使命也正是如此,攤開國科會績效報告,第一項關鍵策略目標就寫著:「推動學術研究,提升科技研發品質」,而衡量標準就是SCI和SSCI論文篇數的國際排名。像是《一○○年度施政績效報告》提到:「二○一○年我國的SCI/SSCI論文發表篇數為二三七一五篇,全球排名第十六名,達成原預定目標。」

全球化壓力 高教陷入排名迷思

從統計數字來看,國科會在一○一年度收到將近三萬件專案研究計畫申請,其中一萬四千多件通過核定,核定總金額一百五十五億元,這還不包括其他專案計畫的經費。這些經費,成為一篇篇論文的生產基礎,也間接造就「國科會大學」的現象。

其實,台灣的大學不只是「國科會大學」,更是「教育部大學」,偏偏教育部也非常在乎大學的研究成果和教授的論文產出,而使高教評鑑制度成為顯學。高教評鑑中心基金會董事、中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戴曉霞認為,歸根究柢與「全球化」有關。

戴曉霞分析,一九八○年代開始,網路日漸成熟,國家面臨的競爭已經不是傳統的模式,而是來自各地的全球性競爭。再加上從一九七九年開始,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每年公布《全球競爭力報告》、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也在一九九○年開始公布《世界競爭力年報》,讓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國家競爭力的排名,「在這樣的脈絡之下,怎樣才能強化國家競爭力?(自然是)高等教育跟國家的R&D(研發)和高階人才的培育。」

學校都怕了 約制大學自主發展

這種全球化競爭的壓力,各大學也感受得到。從二○○三年開始,上海交通大學每年公布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也從二○○四年開始公布世界大學排行榜。兩個排行榜每年都搶盡國內媒體目光,焦點都擺在有多少國內大學可以擠進前一百名。高等教育做為維繫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使「前進百大」成為國內名校的口號與辦學方針,更陷入全球排名的迷思之中。

之後,教育部為提升國內高等教育,並「與世界接軌」,而從美國引進評鑑制度。但「橘逾淮為枳」,制度被橫向移植到台灣後,卻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讓高教發展更為畸型。

問題就出在教育部的政策還是「重研究,輕教學」,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看的是研究成果,也就是教授升等論文。高教評鑑訪評委員雖經訓練,但潛意識裡還是拿研究表現當作系所評鑑的標準,戴曉霞就說:「SCI、SSCI哪有這麼容易忘掉?叫我評審怎麼忘?」

真要落實評鑑提升品質,戴曉霞表示,首先不能把評鑑當作獎勵補助或進退場的policy tool(政策工具),因為這樣學校就怕了,不敢去做,就失去不斷自我改善的基本功能。

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國家大業,一個失誤,就可能犧牲好幾世代的權益。但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實施七年,至今問題百出,而且就像個「緊箍咒」,狠狠綁架校方對教授的要求標準、影響教授的教學品質與研究取向,更約制了大學的自主發展。教育部和國科會,到底知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有沒有對策?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59期;訂閱新新聞電子版

馬唯中夫家大揭密/總統是我家親戚!
文╱石中玉
(圖片提供╱新新聞)

「第一親家」成員橫跨政治、科技、金融、藝術界

常言道,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人的事。但奇妙的是,馬英九總統嫁女兒,到底嫁給誰?卻成了全國人民的大事。

馬唯中低調、祕密與蔡沛然結婚,全民無緣分享喜訊、給予祝福,只能事後協助國安單位,把「第一親家」的家族歷史和成員背景交代清楚,讓蔡沛然這位第一駙馬爺在人民心中更「立體」一點。

祖父蔡謙吉 來台擔任接收大員

要說蔡氏家族的故事,得先從蔡沛然的祖父蔡謙吉講起。

蔡家祖籍福建漳州,祖厝就在廈門「蔡坂」這個地方,祖上四兄弟四間房並排一起,三房的蔡謙吉排行家中老六,也是唯一來台灣發展。蔡家大房、二房目前還有人住在祖厝,四房早年出過一位漳州縣長,光耀門楣,下班騎著馬回家,還有保鑣護送,很是威風。

蔡謙吉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很喜歡畫畫,曾在地方上當過鎮長,在永安受訓時,因為表現良好,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還贈予他一把指揮刀做紀念,成為傳家寶。後來蔡謙吉因緣際會舉家遷台後,傳家寶被紅衛兵搜出,早不知去向。

民國三十四年對日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派員前來接收台灣,當時基於溝通便利和語言相通考量,從福建徵召很多會講閩南語的人,到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現今總統府)擔任接收大員,蔡謙吉就是其一。

蔡謙吉來台後負責清點、接收國家文物資產,後來在省立博物館(現今位於二二八公園內)擔任美術室主任。但他喜歡當畫家,不喜歡當公務員,時以創作自娛,畫作落款「謙吉」二字。

畫蔣介石肖像 賺外快養一家子

蔡謙吉奉命調派台灣,但他那出身書香世家、祖上當過清朝官員的太太林巧雲女士,則留在家鄉養育子女,後來跟隨娘家兄弟前來台灣探視丈夫,也趁機參觀在行政長官公署舉辦的「台灣博覽會」。沒想到,這一來竟然就「回不去了」。民國三十六年國共內戰前線吃緊,上海、廈門岌岌可危,國民政府開始撤退轉進台灣,情勢不妙,蔡謙吉只好想辦法把子女接送來台,一家人才在台灣落地生根。

蔡謙吉育有五男四女,依序是長男蔡超、長女蔡賢、次男蔡俊傑(已歿)、三男蔡俊華、次女蔡俊慧、三女林麗莉(過繼給舅舅扶養)、四女蔡英、四男蔡天貴和五男蔡龍。蔡沛然的父親蔡龍排行老么,在男生裡排第五,又叫「蔡老五」。

蔡謙吉家中食指浩繁,靠著他在博物館擔任美術室主任的微薄公務員薪資,很難養活一家人。他想多賺點錢,於是辭掉公務員工作,到《大公報》擔任總代理洪姓老闆的助理,並在大華印務局兼差,私底下還畫蔣介石肖像去賣,多少賺些外快。

當時政府各級機關學校都要懸掛國家元首的肖像,不少蔣介石畫像就出自蔡謙吉手筆。其中他最滿意的一幅,是蔣介石身穿長袍馬褂,披戴青天白日勳章綵帶,英姿煥發,神采飛揚,但存放家中卻在一場颱風中打溼弄壞,他非常不捨。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59期;訂閱新新聞電子版

吃什麼食物,才會有好心情?
你是壓力太大,就會找食物慰藉的人嗎?事實上,選擇某些食物,的確能適時地舒緩壓力,到底哪些食物有抗壓魔力,讓人充滿活力?

在秋紅谷遇見藝術天堂
近年來,原本為一片荒蕪的七期處女地,隨著公部門的開發與私人建商在公共藝術上的投入,不但改變了七期的天際線,民眾穿梭在秋紅谷的公共藝術間,更找到了幸福的居所。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