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揭開臺北機廠神祕面紗


成功不是偶然,能力才是關鍵!【能力雜誌電子報】是專業經理人暨上班族提升競爭力最佳管道! 英語購物、旅遊、辦公室對話...【空中英語教室電子報】收錄新知、時尚、全方位生活資訊,讓你說一口漂亮英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3/22 第24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臺北好好玩 妳家!我家!回誰家 過年習俗與性別
•臺北照過來 揭開臺北機廠神祕面紗 看見珍貴鐵道文化
妳家!我家!回誰家 過年習俗與性別
文/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莊淑
▲什麼時候要回誰家?

雖然已經三月,對於剛剛過完農曆年的一般大眾來說,一年才開始。九天的連續假期,大家如何安排?農曆年是結合了文化、習俗、宗教氣氛的重要節日,受傳統習俗的影響也最深,無形中似有一套運作模式牽動著民眾對過年這幾天的時間安排。而對已婚的女性來說,「回娘家」這個習俗,常常是過年期間必須遵循也最感困擾的日子。

傳統過年習俗有違性別平等

根據臺灣大百科全書指出:「新年回娘家,本來沒有特定日期,自初二起都可以,也有十二日才回的;後來漸漸才固定為『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但除夕、初一則忌諱女兒回娘家,以免導致娘家赤貧。」這個據說從清朝開始流傳的習俗,讓已婚的女性在農曆年節感受特別強烈,尤其是甫結婚的女性,從除夕就待在夫家,與一群還不熟識的親戚吃團圓飯,初一又因為所謂的「傳統禁忌」,害怕讓娘家「賺無呷」(臺語:賺不到錢),不敢/不能踏進自己家門。也因為這樣的習俗,讓女性從結婚開始,就深刻感受到自己在婚姻關係中,與原生家庭切割的分離感。

隨著社會多元發展,以及性別平等意識的轉變,人們逐漸意識到「除夕、初一不能回娘家」這個習俗不甚合理,而法令、制度的施行,也使得習俗的轉變水到渠成。臺灣從2012年1月開始施行《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簡稱CEDAW),這個公約是聯合國於1979年通過,目的是為了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的歧視,保障性別人權及促進性別平等。

CEDAW第五條提到:「締約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改變男女的社會和文化行為模式,以消除基於性別而分尊卑觀念或基於男女任務定型所產生的偏見、習俗和一切其他做法。」而已婚女性過年期間除夕、初一不能回娘家的禁忌,就屬於這樣的社會文化行為模式。

付諸行動扭轉習俗

如何採取適當措施,讓已婚婦女不再被視為是原生家庭的「外人」,擁有隨時可以回家的權利/力,而不被傳統禁忌給排拒在回家的門外,是CEDAW公約施行後,臺灣亟待努力的方向之一。雖然臺灣已經通過了CEDAW施行法,可是在文化習俗上的轉變,往往不是法令可以輕易撼動,例如,臺灣雖然已經在2007年修改民法,孩子的姓氏可由父母協商,但是受到傳統父權社會的影響,孩子出生大多從父姓,由此可見受文化、習俗影響深遠,要想改變習俗中的性別不平等積習,不單只有國家、法律、制度需要調整修改,更有賴個人與家庭改變觀念且付諸行動。

有些夫妻因為住在北部,各自的家庭都在中南部,如果每年過年只回某人的家,或是為著「除夕、初二」這幾天的傳統而奔波,都很累人,索性一年在男方家過年,一年在女方家過年。也有人因為長年都與公婆住在一起,過年難得有完整的時間與父母相聚,在丈夫、公婆的支持下,年假期間回家與自己的父母、家人團聚,從除夕前就待在娘家,不用等到初二。這些做法都能讓已婚婦女覺得結了婚是多了一個家,而不是少了一個家,這樣的過年,一定更為圓滿!

一年初始,正適合好好規劃明年的農曆年「什麼時候,要回誰家?」

【更多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三月號542期】

 
揭開臺北機廠神祕面紗 看見珍貴鐵道文化
文/廖雅琴;攝影/王能佑
▲1889年劉銘傳時代製作的蒸汽錘,相當具有歷史價值
如果你是鐵道迷,那你一定會特別期待一探位於市民大道五段、京華城對面的「臺北機廠」!

占地約16.86公頃的臺北機廠,坐落在信義區近八十年,一直是讓火車改頭換面的維修改裝場所。因為是工作場地,不對外開放,自臺鐵將之遷廠至桃園富岡新廠,鐵路維修作業也同步遷移之後,經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廠區內的組立工場、鍛冶工場、原動室及澡堂等四棟廠房列為市定古蹟,以保存古蹟並活化再利用資產。

創建於日治時期(1933-1935年)的臺北機廠,由當時的臺灣總督府交通局技師日人速水和彥設計監造,為日治時期具代表性的工廠建築。過去一直是臺灣鐵路局最大的車輛維修與改裝工場,占地約16.86公頃,其前身為位於北門附近的清代機器局臺北工場,1935年間因該基地不敷使用,遷移至市民大道現址,部分機具亦從臺北工場搬遷至此。廠內建築樣式多元,屬日治時期鐵道產業代表,就工業遺產及鐵道場域價值而言,相當具保存性。

機廠四大古蹟 鐵道迷最愛

臺北機廠整體建築是以鋼構設計,由數萬顆鉚釘接起的廠房,挑高寬敞的空間,看不到一根樑柱。

五層樓高、全長12米8的組立工場,是待維修列車進廠的第一站,工作人員在此將列車拆卸分解以繼續下階段維修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組立工場的屋頂曾經被炸開一個洞過,經修復後已看不見痕跡,整體建築內部採挑高、大跨距鋼構、預鑄式屋頂、大面積開窗等特色,自然採光、通風良好,可說是當時的綠建築。

鍛冶工場則是負責鍛造設備零件的場所,廠房內有數座蒸汽錘(蒸汽機),其中,有一座為1889年、劉銘傳時代製造的蒸汽錘,相當具有歷史價值和意義,此外,鍛冶工場也展現機具設備與工場合為一體的工業建築特色。鍛冶工場外,更有臺北機廠裡僅存的防空洞,上面巨大的老榕樹,盤根錯節,流露出歷史韻味。

原動室則是臺北機廠的動力供應中心,是全區的心臟地帶,燃料原料原本為煤,後因環保考量,改為燃油,冉冉飄起白煙的工廠煙囪則是臺北市少見的工業地景,更是臺北機廠的地標。

而早在民國89年即被指定為古蹟的澡堂,則是員工福利設施代表,建築形式為薄殼筒形結構屋頂,兩個大澡堂若裝滿水可達50噸,而熱水的熱源,則是來自機廠內鍋爐的蒸氣,充分利用能源。時至今日,澡堂仍是員工下班後洗去一身疲憊的好所在。

從歷史建築 一窺火車發展史

除了四廠區被指定為古蹟之外,廠區內的總辦公室、客車工場及柴電工場,因各具工業建築價值,也是臺灣火車發展史的縮影,則登錄為歷史建築。而其餘重要鐵路元素像是主要鐵軌等,也在整體鐵路地景考量下一併保存。

臺北市市長郝龍斌日前前往此地一窺廠房丰采時表示,臺北機廠是臺灣鐵路發展非常重要的一環,許多民眾非常關心這塊場地的未來運用與發展,臺北市政府將和鐵路局合作,近期內將推出鐵道文化節活動,規劃串連臺北舊鐵路的沿線文化資產,辦理論壇、導覽等系列活動,讓民眾有機會重新認識臺北的鐵道文化資產。不論你是熱愛古蹟、喜歡文化還是忠誠的鐵道迷,屆時可千萬別錯過了。

【更多內容請見《臺北畫刊》三月號542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