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推動服務創新,匡列100億元預算規劃了「加強投資策略性服務業實施方案」,共投資九大服務業,包括資訊服務業、華文電子商務、數位內容、雲端運算、會展產業、美食國際化、國際物流、養生照護、設計服務業等,依照業者在增加就業、國際化及科技化等三大面向的潛力進行篩選,已經遴選出20家服務業者,首年投資23億元,預期未來三年可新增就業750人、增加海外輸出21億元、創造服務業產值20億元。提供北市自行車YouBike射頻識別(RFID)程式資訊管理運作系統的企業都在投資名單之列。經濟部公布這些資訊的原意,在於向外界展示其推動服務業發展的決心,以及推動效率的「卓越」。然而,這個方案的特色及成果所顯現出來的,正是思慮不夠周延,輔導面向不夠廣泛,以致效益無法最大化,值得深入檢討,做為往後擬定產業發展方案的惕勵。
100億元看起來不少,但以全台一年總投資約3兆元新台幣的規模而言,只有0.3%;就算不是杯水車薪,至少也是相當有限。因此,除非相當確定個別企業未來能夠為台灣創造更大的利益,否則使用這些資源的方法就應以建立一種誘因機制來鼓勵,才能創造較大的效果;不宜以投資個別企業為之,否則效果自然有限。
試想,一年投資23億元,那麼100億元頂多五年就用完了。當然,創投性的投資可能會在日後獲利,但短中期的可用資金在五年內即告用罄。以目前估計實施一年的預期效益,將五年預算放大五倍效益來估算,將只會創造3,750個就業機會、創造產值100億元、海外輸出105億元。以這個成果來和服務業的總量比較,效果實在並不顯著。這就是目前經濟部大部分方案的施政問題-似乎甚麼都在做,但整體卻看不到顯著的效果。
如果將100億元拿來擴大「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規模,但將其保證的對象限於上述的服務企業,則受惠的服務企業將會大量增加。以信保基金目前約1,150億元的規模來看,100億元的挹注可以擴張其規模9%,擴大其保證件數3.5萬件,保證金額950億元新台幣,這對目標中的服務業多少能產生較為顯著的效果。
再換個方式,若拿同樣資源來局部補貼受惠者的利息,一樣可以大量增加受惠企業,其成效卻可能顯著提升。但如果只拿來協助區區20家企業,就會成為「滄海中的一粟」,政府卻還洋洋自得於這樣的成果,真是令人費解。
就算要這麼做,不同的篩選方法也可以創造更高的效果。目前看來篩選的原則是三個面向要同時考慮,所以被篩選出來的企業可能在就業、科技化和國際化三方面都有某種程度的水平,但是總效益卻可能只是一般。如果改以三個面向獨立、分別找出在該面向能產生最佳效果的企業,其篩選出來的結果就會非常不同,而各個面向的總效果也會更大。舉例而言,一家純粹以美味著稱的餐飲業者或以技巧取勝的按摩業者,由於沒有相當科技化及國際化的能量,可能無法在這項方案中出線;但若受此方案支持而能有效擴張,則因其勞力密集而會產生極佳的就業效果,而且其客源因目前入境旅客暴增而無虞匱乏。若以就業效果的單一指標評比,餐飲或按摩業者就能脫穎而出;但在目前經濟部凡事要求「科技化」、「國際化」之下,就會被犧牲。
在凡事強調科技化、國際化之下,經濟部大部分方案都只有少數發展有成的高科技產業受惠。另外,如上所述,不把握一般性誘因而去協助少數個案,導致總效果有限,是當前資源有限的經濟部的兩大問題。問題不解,製造業「望西」興嘆,服務業也欲振乏力,台灣經濟就只能繼續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