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形上學有未來嗎?

聯副電子報

公正客觀的精神、以歐洲米其林為目標,【英卓美食報】網羅最有趣、實用、專業、新鮮的第一手美食資訊。 【讀小說•愛閱報】提供最新女性網路文學,內容涵蓋愛情、穿越……熱門排行不錯過,一同情話綿綿來說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03/18 第458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形上學有未來嗎?
那條通體瑩碧、清涼柔軟的緬甸翠玉
人文薈萃 繆思的星期五/從你的眼睛看世界

  今日文選

形上學有未來嗎?
李明輝(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聯合報

在台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科技部經典譯注講座

形上學有未來嗎?--康德的《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

想要了解康德哲學的讀者若是從此書入手,或許就不會像王國維初讀《批判》時那樣,感到茫然不可解。相信形上學在未來仍有可能重建的讀者更不可錯過此書……

在西方,形上學是哲學家的夢:既是夢想,也是夢魘。20世紀以來西方哲學的基調是反形上學的。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於1724年,逝世於1804年,基本上屬於18世紀。在他的時代,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形上學系統,但形上學家之間眾說紛紜,並無共識。他於1783年出版的《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以下簡稱《序論》)一書便是對這種情勢的檢討與回應。但是要了解康德撰寫此書的動機,就得先談到他在兩年前出版的《純粹理性批判》(以下簡稱《批判》)。

《批判》一書已成為近代西方哲學的經典,其影響力之大實難以估計。康德於1770年升任教授之後,就開始構思並準備撰寫此書。但直到十年之後,他才在年歲日增的壓力下,於短短四、五個月的時間內倉卒完稿。在這十年之間,他僅發表了兩篇小論文。如果他在目前台灣的大學任教,恐怕通不過教師評鑑。這部著作的篇幅有八百多頁,它所探討的問題極其複雜,而且康德在書中還使用了不少新的名詞與表述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根據康德自己在《序論》中的說法,《批判》是「一部離開了所有常走的道路、而走上一條我們無法立刻熟悉的新道路之著作」。

康德在《批判》第一版〈前言〉中悲嘆:形上學曾是「一切學問的女王」,如今卻成了棄婦。他將形上學的發展史比擬為專制帝國與遊牧民族的鬥爭史,亦即獨斷論與懷疑論的鬥爭史。在《批判》第二版〈前言〉中,康德回溯在人類理性的發展中有哪些學科步上了「學問之途」。首先步上學問之途的是邏輯,其次是數學。到了近代,自然科學也步上了學問之途。但直到康德的時代,形上學家依然爭論不休,始終無法取得共識,形上學無異於一個「戰場」。康德在《序論》中如此形容過去的形上學家之思考活動:「形上學就這樣漂浮在表面,像泡沫一樣,而一旦人們所掬取的泡沫破滅了,立刻便有另一個泡沫出現在表層。有些人始終熱切地採集泡沫,而另一些人則不去深入探究這種現象之原因,卻嘲笑前一種人白費力氣,而自以為聰明。」這種現象正顯示形上學尚未步上學問之途。

儘管「作為學問的形上學」尚未成立,但是康德提出了另一種意義的形上學:「作為自然稟賦的形上學」。因為形上學涉及人類理性最關切的問題,如意志自由、靈魂不朽、上帝存在,故人類理性絕不會放棄形上學的探求。因此,康德說:「我們不可期望人類的精神終將完全放棄形上學的探討,正如我們不可期望我們為了不要老是吸入不純淨的空氣,而寧願終將完全停止呼吸。」《批判》一書便是要通過對人類理性的「批判」,將「作為自然稟賦的形上學」提升為「作為學問的形上學」。康德所謂的「批判」,並非意指一般意義的「批評」,而是特指對人類理性的原則、界限與可能性之考察。

《批判》一書出版之初,德國哲學界的反應極為冷淡。1782年1月19日在《哥廷根學報》刊出了一篇對於《批判》的匿名書評。這篇書評的原作者是加爾維(Christian Garve),後經該學報編輯費德爾(J.G.H. Feder)的大幅刪節與小幅修改。加爾維曾擔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是18世紀德國「通俗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評論完全誤解了《批判》的要旨,並且將其系統與英國經驗論哲學家柏克萊(George Berkeley)的「獨斷觀念論」混為一談。

在《批判》出版之後,康德原本就計畫為艱澀的此書撰寫一個通俗版,即《序論》一書。加爾維的書評使康德改變了原先的計畫,而在這部計畫撰寫的新書中針對加爾維的書評加入一些釐清與辯解的文字。在《序論》的〈附篇〉中有一節題為〈在探討《批判》之前就對它作評斷的樣例〉,即是針對加爾維的書評。

康德並無意以《序論》來取代《批判》一書。對他而言,《序論》具有《批判》所欠缺的通俗性,是幫助讀者理解《批判》的入門之階。他希望讀者因閱讀《序論》而進一步研究《批判》一書。他還將《序論》與《批判》的關係比擬為建築藍圖與建築物的關係,只不過這個建築藍圖是在建築物完成後才擬訂的。《序論》以較為通俗的方式重述《批判》的主題:形上學要如何才能步上學問之途?

以本文的有限篇幅,筆者自然不可能概述《序論》的內容,不過可以舉出此書中的若干名言。例如,康德在書中表白英國懷疑論哲學家休謨(David Hume)對他的深刻影響:「我坦白承認:正是大衛•休謨之提醒在多年前首度打斷了我獨斷的瞌睡,並且為我在思辨哲學底領域中的探討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又如他以一句話說明了其「先驗觀念論」的獨特立場:「知性並非從自然取得其(先天的)法則,而是為自然制定法則,這乍聽之下固然奇怪,但仍然是確實的。」這些都是在西方哲學史中常被引述的名句。想要了解康德哲學的讀者若是從此書入手,或許就不會像王國維初讀《批判》時那樣,感到茫然不可解。相信形上學在未來仍有可能重建的讀者更不可錯過此書。


那條通體瑩碧、清涼柔軟的緬甸翠玉
張曉風/聯合報

牠們是和我們作伙的/那條通體瑩碧、清涼柔軟的緬甸翠玉

設若你是保母,或為人父母,或做人長輩,設若你的左右有幾個兩、三歲的小孩,你會帶他們去散步嗎?如果你去,路上看到狗,你會說:

「看,狗狗。」

小孩天生愛模仿,於是跟著說:

「狗狗。」

如果你看到鳥,你會說:

「看,小鳥在飛。」

小孩跟著說:

「鳥。飛。」

活潑的孩子甚至會模仿飛翔的動作。

如果你形容了蝸牛,小孩可能只說出牛,你說了野鴨,小孩只說出鴨……

可是,如果你「很幸運」地碰上了蛇──咦?這是什麼話?──什麼叫「很幸運」,碰上蛇叫「很幸運」嗎?

想想看,你有多久沒見過蛇了──動物園不算──在都市裡,乃至在市郊,在鄉村,人類都想辦法讓生活裡看不見蛇。所以,假如偶然見到蛇,真是有點「好運氣」。

可是,這種「好運氣」不是人人都歡迎的。所以,回到現實,你手牽小孩,蛇卻橫路前行,那時節也許是初夏,傍晚時分,氣候涼爽了一些,牠正欣然要去赴約會,可是你卻失態大叫:

「哇!蛇呀!」

你的肌肉繃緊,你拉小孩的手微微沁汗,你口齒也不清了,你的腳步踉蹌而顛躓。這是那個小明(姑且給他個名字)第一次「很幸運地」看到蛇的情節,小明從此怕蛇,甚至怕得要死。

其實,如果換個方式,我們拉住小明,站定,看蛇在蛇行。等牠走遠了,我們才開講:

「小明,剛才那個動物叫作蛇。」

「蛇。」

「牠很奇怪,牠沒有腳,卻也會走路,走得還挺快呢!你知道牠要去哪裡嗎?」

「走路。」

「牠去找朋友,如果碰到好吃的青蛙或老鼠,牠就會停下來吃一吃!」

「吃。」

「牠漂亮嗎?」

「漂亮。」

「你喜歡蛇嗎?」

「喜歡。」

「等下我們回家,在地板上,小明也學蛇走路好嗎?」

(有什麼不可以,既然他剛才已經學了鳥飛。)

「蛇,走路!哈哈,蛇,走路!」

人類未必天生怕蛇,我們是被教怕的,大人一代代告訴我們,蛇極為可怕。可能因為蛇殺人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用毒牙咬,一種是用全身來纏勒,聽來都十分驚悚。但毒蛇本不多,而有毒的蛇也很少亂咬人,牠的毒液其實極為珍貴,所以輕易是不肯拿來浪費的。在任何國家,人民死於情殺的都遠比死於蛇毒的為多,人類才是更該提防的危險動物。

據說北美的印地安人如果走在山徑上碰見蛇,他會閃避一旁,很友善地說:

「蛇兄弟啊,我跟你借個路哦──」

蛇很大方,隨他行走。

台灣原住民也不怕蛇,排灣族尤其喜歡蛇的圖案,可惜古代顏料不夠多,所以排灣族只能用雕刻來凸顯蛇的形體,卻不能用色彩來凸顯蛇的絢麗。例如青竹絲通體瑩碧,簡直是清涼柔軟的緬甸翠玉。而環紋赤蛇作橘紅色,豔豔烈烈如暗夜燄火。雨傘節則黑白歷歷,像神祕圍棋的棋局中纏鬥個不完的黑棋子和白棋子。這樣奇特的生物,多麼值得喝采呀!台灣的蛇,平均來說,色彩華麗的很不少,相較之下,美國砂磧地帶的蛇常是一些不起眼的砂土色。

張愛玲的母親,用現在的話說,是個設計家。有一次,她刻意收買了好些蛇皮,試想年輕的文藝少女張愛玲看到那些繽紛的色彩和質感是何等訝嘆,市場上的蛇皮經過染色往往極為豔麗,後來很多蛇都禁捕了,豔絕的蛇皮產業也凋零多了。我當然反對濫捕蛇(不管為了牠的肉或牠的皮),但蛇是美麗的,蛇皮也是美麗的,這件事卻是真實的。

不過我相信,不管我怎麼形容蛇的美麗靈動,大部分的人如果一旦碰上蛇,在郊外,出於不自覺的害怕,大概仍然不可能去好好欣賞牠。所以,去動物園看看蛇倒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隔著安全的玻璃或網子,不必擔心自己遭攻擊。靜靜站著,像看活電影一般觀看蛇,倒真是人生一種奇特而美妙的經驗。


  人文薈萃

繆思的星期五/從你的眼睛看世界
韋瑋/報導/聯合報

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74現場報導

這一晚,我們坐在文學沙龍裡回顧自身,並環遊台灣。主持人許悔之說:「一個作家最重要的是他/她看世界的方法。」於是,在場讀者放心地把自己交給前來朗誦的散文家王盛弘和賴鈺婷,通過他們的文字、他們的聲音、他們的眼睛,再次檢視熟悉的人事物,重新認識曾經去過的、深刻了解未曾去過的,那些地方。

許悔之提到,王盛弘早期的作品唯美,細緻描繪離鄉長居台北的心路,新作《大風吹:台灣童年》則由外而內「回」到出生地彰化,凝視十八歲出門遠行前的童少時光。他眼中的賴鈺婷,是認真的踏察家,從出生地台中到台北教書,最後發現自己心繫的地方仍是故鄉,從裡朝外探尋各個鄉鎮。這兩位在台灣內部移民的青年作家,將其城鄉經驗與履痕化為文字,從這些篇章中,可以讀出他們雙腳所踏的每吋土地都充滿力量。

王盛弘先帶來選自《大風吹》的短文,〈壞人壞事代表〉、〈存摺〉描述從前耽溺於酒精的父親,他用溫柔的語調詮釋這些從1999年至最近寫就的內容:寫十幾歲的自己時是身在其中,如今邁向中年的自己回頭望,「這些,都是經過了三十年,當我來到父親當年的年紀,才自以為懂得的。」彷彿有一種男人與男人間的義氣流動在心中,他寫父親,也是自我療癒,把彼此看得更透徹,他說:「把生命中的『刺點』寫出來,似乎一切就雲淡風輕……」

〈料理一顆蛋〉是關於母親準備早餐的記憶、〈菜炸〉是希望能再吃上一口的童年時的食物,好吃嗎?王盛弘這麼念道:「記不太真確了。但記住了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油鍋滋滋爆響,有一種聲色俱全的富足感、幸福感。」這些是他為母親所寫,雖然不識字的母親看不懂,但「想藉著這些文字去榮耀她」。

「回想生命裡的點點滴滴,最美好的風景就在人與人互動的小地方……」賴鈺婷在朗誦《遠走的想像》一書裡的〈追日阿里山〉之前,先和讀者分享她以行走台灣鄉鎮風景為書寫題材的緣由,因為父母的病痛,開始於周末兩地往返,而陪伴雙親的過程她思考:沒辦法繼承耕田種地的他們用雙腳踩踏土地的態度,但可以用筆記錄、探索從故鄉出發的小鄉鎮、小風景。

談起大家熟悉的「阿里山」,會以哪個名詞相連、與哪段記憶相接?神木、森林浴、小火車、賞櫻花?這些,從小累積多次經驗的賴鈺婷都已集點了,她決定一個人前行,和「日出」玩連連看,「不為打卡、不為拍下風景告訴別人我去了哪裡,是為了讓生命有更多感動的印記!」

關於人生中的行旅,王盛弘說:「每個現在都是過去的總和,童年就是我生命的底色。」可不是嗎?才短短一句:「有時餓得慌,找不到東西吃,連豬油粕也吞下肚裡去,好滿足。」便勾起在座許多人兒時的記憶。而一樣的阿里山,在曾經造訪過它的人心中,都留下了不同的模樣,在賴鈺婷的文字裡再見到它,則又看到了更多美好。從作家的眼睛看世界,重新檢視自己,記憶的顏色都繽紛了起來。


  訊息公告
全民速Pad大養眼 平板「多元」成家
平板進入戰國時代,各系統、各尺寸、各規格多元陣容齊發!大尬娛樂視聽體驗,大秀獨門實用武藝,大比輕薄多彩美面貌。多說無益,趕緊上「馬」造訪2014年平板趨勢之旅!

都會女性的最愛 夢幻午茶好優雅
建築外觀充滿未來感的西門新地標,藏身裡頭的這間餐廳,挑高明亮的高雅環境,手工原木桌椅,簡單時尚的元素,充滿創意的餐點,台式風格的幸福下午茶,就在這邊等著你喔!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