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本質是空間,而非強調在秩序、規則、條件、理論種種框架下,極度聒噪的喧囂或過度沉默的獨白,更不是一昧自我炫耀的力求表現,而是從感官出發,體驗所有想像重組後,原始且真實的對話與互動。 這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邀請來自六個國家四大洲七個國際級建築大師作品,將伯靈頓大廳視為一個建築工地所展出的「Sensing Spaces: Architecture Reimagined」,顛覆傳統建築展覽原始制式的刻板印象,重新塑造圖紙、模型之外依據比例、材料、光感知、視覺、觸覺、聽覺的全新建築意義。 此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Arts)首次實體建築展覽,參觀者可自由走動並感受建物的紋理以及氣息。策展人凱特•古德溫(Kate Goodwin)表示,在不同的結構、紋理、燈光、氣味和色彩中,人們會有不同的反應。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關於建築本質的問題,什麼樣的空間讓我們更有感覺(how do spaces make us feel)?是什麼架構了我們的生活?(What does architecture do for our lives)。 現場由愛爾蘭的Grafton Architects、西非布吉納法索的Diebedo Francis Kere、日本的隈研吾、中國的李曉東、智利的Pezo von Ellrichshausen、葡萄牙的Alvaro Siza 以及Eduardo Souto de Moura,透過不同文化背景與思考邏輯詮釋出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 甫進入展場時由Pezo von Ellrichshausen所搭建的巨大木造結構,以4個以智利松樹做成的圓柱頗具古羅馬建築風格,背後暗藏四座迴旋梯,參觀者可以沿梯而上,望見平時難以觸及的天花牆面,感受古典藝術的迷人韻味。 如果想感受一下建築的詩意,就別錯過以弱建築理論聞名的隈研吾一手打造,曲折向上延伸的大量交織竹條,不僅由點狀光源創作出浪漫氛圍,作品底部亦以帶有香味的圓球容器散發出榻榻米般的優雅氣息。而Grafton Architects 則強調光影表現對建築的影響力,透過重置後的天花結構,他重現了陽光及月光的兩種經驗,並形構建築與光線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學。 另一方面,李曉東由木材所打造的室內迷宮,則藉由狹窄的通路與地板照明讓觀者可從中來回穿梭,營造出彷彿雪地森林般的意象,讓人理解動線通道的建構美學。展覽中最受歡迎的還包括Diebedo Francis Kere以蜂窩狀塑膠版架所建構的白色互動隧道建物,不僅安排座椅讓參觀者沉思,亦透過色彩繽紛的吸管,讓人能隨心所欲為此建築妝點;而Eduardo Souto de Moura 則對照館內原有門廊以混凝土複製一道相同門廊,體現不同材質下的迥異質地。另外,Alvaro Siza的裝置藝術有別其他建築師,座落於皇家藝術學院入口庭院的畫廊外,以黃色列柱詮釋門面,表現出建築跨越展館內外,充滿五感且多元樣貌的大膽作風。 VENUE: Burlington House, Piccadilly, London W1J OBD (Main Galleries) DATE: 25 January – 6 April 2014 http://www.royalacademy.org.uk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