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傑佛瑞.喬瑞斯初次加入萬寶華(ManpowerGroup),當時的勞動市場相對穩定,公司依然把大部分的重心,擺在傳統的辦公室、文書與工業人力。但自那時候起,就業市場的樣貌,就因全球化與日新月異的科技而持續大幅改變。喬瑞斯擔任萬寶華執行長15年,直到2015年卸下職務。他採用同樣的方法,應付前述的變化,包括:擴大公司的國際業務,進軍競爭日益激烈的資訊科技、金融、工程專業人才市場。56歲的喬瑞斯,現在住在密爾瓦基(Milwaukee),擔任私募投資人,他接受《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總編輯艾美.伯恩斯坦(Amy Bernstein)專訪,談論工作的轉型,以及如何管理這樣的轉型。 《哈佛商業評論》問(以下簡稱問):你看見哪些趨勢在形塑勞動力? 傑佛瑞.喬瑞斯答(以下簡稱答):其中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全球化,這股趨勢對市場的影響最大。1990年代,你如果沒有中國策略,就等於錯失商機,並讓自家企業處於競爭劣勢。目前,企業需要擁有全球策略,去尋找擁有嫻熟技能、具成本效益的勞動力。 最近,我們目睹「微市場分析」的興起,顯示了依地理位置定位(geolocated)的技能庫。所以,企業會到特定區域去尋求特定技能。它們可能把客服中心設在馬尼拉,而交易處理中心設在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但在初期利用可取得的技能與勞動套利之後,這些地點迅速發展成熟,而原有的益處也隨之消失。 例如,你在布拉提斯拉瓦,發現先前未曾找到的多語言資訊科技專業人才,於是在當地設立處理中心。很快地,你的競爭對手也隨你之後去到那裡,耗盡當地的技能庫,並推升薪資。換句話說,你原本獨享的處女地,已成為戰場。現在你面臨的,不光是持續縮減的勞動套利價值,還有欠缺最具競爭力的技能。你再度開始搶奪人才,投資更多在教育訓練上,再度開始挖掘這些勞動技能的微市場。 問:微市場探勘與傳統的取得技能做法有何不同? 答:企業留下更多「微足印」(micro footprinting),而這需要抱持一種游牧心態:準備好可在必要時隨時動身前往他處。另一方面,「大足印」表示你致力投入某個社區,無論好壞都不離不棄。企業愈來愈需要採取雙重做法,一方面建立龐大的據點,同時也設立更臨時、規模較小的營運據點。 人才庫的位置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我們看見,有需求的各種技術,逐漸出現在某個國家裡或全世界的不同地區。有幾年的時間,尋找資訊科技開發人員的最佳地點是克拉科夫(Krakow),之後因為克拉科夫市場飽和,而移轉到基輔。這有點像打地鼠遊戲:你面對永無止盡、快速移動的技術「閃躲」,而這種情況只會愈來愈糟。 目前,大多數處女地都已開發完成,未開發的很少。顯然中部非洲是下一個技術處女地,但你必須非常有勇氣,才會現在動身前往。一旦該區的勞動法發展得夠成熟,行賄與黑市的問題獲得解決,那個市場也會飽和。我們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能夠找到自己專屬的人才金礦。...【閱讀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