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幽微情動的臉與淚—凝視瑪莉娜


想提昇英語競爭力?想自修英語?快來訂閱【學生郵報電子報】,讓你增強英語溝通能力,並迅速掌握世界脈動! 藝術不該硬學,藝術是用來玩的!!【小典藏】獻上最無壓的美學饗宴,隨時歡迎您與孩子一起用藝術玩生活!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典藏藝術網_首頁 典藏藝術網_今藝術
2013/02/07 565  訂閱/退訂  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本期索引
□ 幽微情動的臉與淚—凝視瑪莉娜
問題還是在「這是藝術嗎?」或者「什麼是藝術?」阿布拉莫維奇在事後的訪談中說:「《藝術家在現場》這件作品,是關於在當下時間中的存在。我們總是投身於未來,或者在過去中的反思,但卻很少活在當下。

□ 怪醫豪斯瑪莉娜
每個人都想要看到自己。而藝術家則忍著三個月每天七個半小時不動不吃的身體極限。觀者在這不動的身體上找到自己,在藝術家的眼睛發現自己的慾望,身體是容器,藝術是容器,也是全部的意義。

□ 幻城
在這些談話之中,反映了未來生活在太空中的人類,其實要處理或追求的不是科技的進步與外星生物的接觸過程,相反的,是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之中,人類如何面對自己,如何找尋存在的意義?
《給情人們.Love小影展》
《羅馬浴場》

給單身情人們:阿部寬爆笑造型出演!

日  期/2013.2.27(三)
時  間/晚上7:00放映
地 點/典藏創意空間
給情人們~

 

 
本期精選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

幽微情動的臉與淚—凝視瑪莉娜 top
文/龔卓軍

為何淚流滿面?

《藝術家在現場》(The Artist is Present),是行為表演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2010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同名回顧展的核心作品,也是當代藝術中,少數打破藝術世界與流行文化高牆的罕有事件。從3月9日至5月31日,扣除每周一天的休息日,持續75天,每天七小時以上的不動、靜默,並且與坐上對面椅子空位上的觀眾,進行安靜的眼神接觸。這些觀眾想坐多久就可以坐多久,能坐多久隨他們坐多久。最長的記錄,是一位女士一次坐了391分鐘,幾乎將當天的七小時用盡。最頻繁的記錄,則是有一位Paco先生,前後坐了21次,而且經常淚流滿面。當然,這兩位在75萬觀賞人次與75天行為表演登記上場對坐不下1,500人的觀眾群中,引起罵聲連連是必然的。但阿布拉莫維奇對此表示,她之所以不對入坐時間加以限制,因為這也是一種行為選擇,可以表現行為的社會向度,而行為者自須面對其選擇的後果。

有人說,這件作品達到了幾個難能可貴的目標:(1)她將群眾的注意力,帶回到行為表演藝術家的歷史,也重演了她自己過去的行為表演與展覽。(2)她提出了一個令人側目的新作品,這件作品在未來是否算是成功,依據當時冷淡而警醒的評論來看,仍有待檢視。(3)她帶出了創造行為表演藝術的行為遺產的可能,雖然行為表演藝術家會死去,但他們的行為表演藝術觀念可以透過重演而持續存活下去。(4)這似乎是個非宗教、非精神修養的公眾事件,一次衝擊到那麼多的參與者,但這個事件與對其參與者而言有什麼意涵,這是個開放的問題。以下的討論即將環繞著這四個問題來開展。

問題還是在「這是藝術嗎?」或者「什麼是藝術?」阿布拉莫維奇在事後的訪談中說:「《藝術家在現場》這件作品,是關於在當下時間中的存在。我們總是投身於未來,或者在過去中的反思,但卻很少活在當下。真正存活在當下時刻的時空中,領悟生命本身。那麼就請坐在椅子上,注視我的雙眼。你所注視的並不是我。我只是一個道具,一個觸媒。我就像一面鏡子。你開始反映你自己,然後出現了各種情緒。」情緒,眼淚,泛紅的眼眶,激動的身體姿態,臉部抽動的神經,某種新型態的情動影像,讓我想起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的《聖女貞德的激情》(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中的臉部特寫。

紀錄片導演艾克斯(Matthew Akers)在此片中,安插了不少鏡頭,顯示觀眾見了阿布拉莫維奇的當下,淚流滿面,而她本人也經常眼眶泛紅。同時,本片有許多的訪談與檔案影片,呈現了阿布拉莫維奇的行為表演藝術生涯。基本上,這不是一部分析性的藝術家紀錄片,而較為接近慶典、華麗、甚至推廣式的藝術家紀錄片。相對於行為表演形式與內容如此挑釁、如此具有奇里斯瑪(charisma)特質,本片只有在新聞報導MoMA出現裸體行為表演,亦即年輕行為表演藝術家重演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以及由中庭上方撒下具有嘲諷內容的宣傳單時,表現了一些暗示鼓噪的態度,但是,導演明顯不願意挖深某些批判的聲音,或進一步深究她作品中的性、暴力與認同問題。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二月號•245期。

 
今專欄

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破週報總編輯 黃孫權

怪醫豪斯瑪莉娜 top
文/破週報總編輯 黃孫權

在影集《怪醫豪斯》(Dr. House)第七季的最後一集,一個按照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打造的角色出現在醫院中。她在表演時暈倒,進醫院後不肯透漏自己的病情,隨時紀錄自己的被醫療過程,企圖將療程變成一場行為藝術,對理性醫療物化過程的反抗。豪斯躺在另外一張病床上,透過電腦看著這位藝術家之前作品的紀錄,感嘆的說:「她不是瘋子。她的行為被一群白癡捧成天才藝術,因此她賺了大錢,那些花兩萬美元買她作品的人才應該被送去檢查」。後來,幾番衝突轉折之後,藝術家妥協了,由於愛情,答應了堅持不肯作的化療。藝術家的理由是化療會傷害腦子。而腦子就是她的一切,她的創作根源,不能繼續藝術活下來也沒有意義了,然而藝術家被愛情打動,人生除了創作還有其他的幸福。這回換豪斯生氣了,猶如被擊中死穴,豪斯對人生的依據剛好就是藝術家之前將腦袋視為高於一切凡俗生活的之上的那種價值。被藝術家打了這麼一巴掌,他生氣的責怪藝術家偽君子,這表示在愛情出現之前,藝術家所有的創作、生活都是沒有意義的。他當然是責怪自己,是他與美女院長千絲難斷的愛情折磨,他罵的是自己而非藝術家。

真實的瑪莉娜可比劇中的角色更具衝突性。影集中出現的模擬表演片段,是1974年作品《Rhythm 0》。藝術家在房間內放上告示,准許觀者使用桌上的72樣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式接觸。物件包括:筆、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腸器與一把有一顆子彈的手槍。藝術家完全被動地靜坐六小時。觀者的緊張與適度逐漸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崩解,觀者剪碎藝術家衣物並作勢開槍—這是藝術家最接近死亡的表演作品。這個系列還有眾所周知的1974年《Rhythm 5》,這也成了她當時在藝術圈鮮明的標記,其在地上以石油浸溼大型木造共產黨五星標誌,她點燃火燄,身躺五星旗中央,以作個人政治歷史背景與超凡式身體淨身,在火燄中心即刻因濃煙導致缺乏氧氣而失去意識,大火炙熱開始貼身,觀者與現場醫師搶入大火將藝術家救出。在1973年的《Rhythm 10》,她擺放20式短刀,任取一把飛快在五指指縫尖狠剁,在刺傷之時立換下一把短刀,重覆,並錄影。在重覆第20次之時,藝術家播放錄影,並記住短刀在桌面敲打的輕快旋律,重覆實驗。

1977年《巴爾幹巴洛克》(Balkan Baroque)在「威尼斯雙年展」所作現場表演為她贏得了金獅獎。連續四天每天六小時,她哼唱悼念歌曲,蹲坐如山的淌血火紅牛骨之間,從牛骨上刷洗下微存的血末,作為藝術家對世界戰爭與殘忍暴行的低喃抗議。

在台灣上映的《凝視瑪莉娜》(The Artist is present)記錄了她2010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作品。我們看到藝術家從年輕嬉皮的生活走向「時尚行為藝術家」的過程,12年的小巴生活,與藝術家男友烏雷(Uwe Laysiepen,簡稱Ulay)交織愛情與創作的生活,最終在長城下畫下句點。在這個有著85萬人參觀的展覽中,瑪莉娜將自己的眼睛變成眾人的「自畫像」,每一個人都可從專心無礙的相互凝視中得到歇息、停止、專注。有人落淚,有人藉著道具表達心聲,有人排了16小時後到了藝術家面前脫掉洋裝想向藝術家致敬而被保全請出場,有人重複排隊共與藝術家對看了21次;而她與前男友在對看後,兩人緊握雙手盡棄前嫌。每個人都想要看到自己。而藝術家則忍著三個月每天七個半小時不動不吃的身體極限。觀者在這不動的身體上找到自己,在藝術家的眼睛發現自己的慾望,身體是容器,藝術是容器,也是全部的意義。貝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作為此展的策展人,同時也是瑪莉娜的前夫則言:「演戲,刀子是假的,血是番茄醬,行為藝術則相反,刀子是真的,血也是。」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二月號•245期。

 
優惠推薦
 
幻城 top

作者:王大閎
譯者:王秋華

這不是一本你所認為的「科幻小說」,卻是把你從想像的世界帶回人間,思索與體會人生所有美好感受的寓言。

在這些談話之中,反映了未來生活在太空中的人類,其實要處理或追求的不是科技的進步與外星生物的接觸過程,相反的,是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之中,人類如何面對自己,如何找尋存在的意義?

read more

     
訊息公告
過年掃除救星 小蘇打粉
家裡面油污最多的應該是廚房,像爐台、抽油煙機濾網都很油,用小蘇打真的很神奇,油都會去到乾乾淨淨,而且摸起來是澀澀的感覺,洗完很有成就感!

2013葵巳蛇年
今年2013年在農曆的天干地支上,是屬於葵巳年,生肖屬蛇。日本人其實也會用生肖來計算年歲,但一般不會提自己的生肖。不過蛇對日本人而言是什麼看法呢?
 

其他相關新聞請見典藏藝術網  聯絡e-mail:service@artouch.com 廣告刊登:02-2560-2220 ext.310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