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立法院最近上演的景象並不新鮮:在野黨發動杯葛、議事癱瘓、行政官員鎮日枯坐;因此延宕的進度,俟會期尾聲再來挑燈夜戰、加開臨時會,領加班費,讓人民埋單。不同的是,這回的演出,完全為配合涉及關說案的朝野龍頭王金平和柯建銘而發,政黨政治的「三角關係」,在此顯得格外錯亂。之所以錯亂,原因是:其一,一個形式上被執政黨撤銷黨籍的立法院長,如今卻被反對黨全力簇擁著,既像「合謀」又有點「人質」的味道,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否中立或恰如其分地扮演國會議長角色?
其二,民進黨認為閣揆江宜樺稍早提到準備好面對「沒有王院長的立法院」,違反憲法五權分立原則,因此杯葛其施政報告;江揆則稱其語意遭斷章取義,拒絕道歉。事實上,「行政院長有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方針及施政報告之責」,是憲法第三條的規定;二○○五年前閣揆謝長廷遭藍軍杯葛時,柯建銘即曾引憲法來反駁國民黨,要求不能對施政報告設置前提條件,最後是藍軍退讓取消杯葛。前後對照,又是誰在玩雙重標準?
對於反對黨大動作杯葛江揆,王金平恐怕自知難以私心竊喜;因為一旦杯葛過度,便可能坐實朝野協商制度是立法院亂源的指摘,也暴露議長主持立院大政確有偏袒。也因此,上周朝野協商是否讓江宜樺報告時,還上演「王金平拜託柯建銘」的戲碼,請民進黨手下留情,卻遭悍然拒絕;結果,江宜樺至今無法上台報告。王金平的拜託,為立院的墮落寫下了什麼註腳?
儘管在野黨言之鑿鑿,聲稱杯葛的只是「行政院長施政報告」,立法院並沒有「空轉」,甚至未「佔據主席台」,該排、該審的法案還是照排,各委員會也是照常運作。然而,這些說法都無法掩蓋一個事實:無限期延宕施政報告,所有的討論事項都將無法排入院會議程;立院會期恐怕無法三讀通過任何一個議案,包括總預算案在內。
依照《預算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及相關行政命令的規定,當總預算案無法在法定期限內如期通過時,政府的運作雖不致停擺,但新增的資本支出和新增計畫,都將無法進行。更嚴重的是,有「救命錢」性質的第一、第二預備金和災害預備金,也都無法動支。事實上,施政報告、總質詢或總預算審議原都是立委監督施政的重要武器,但立委一旦祭出杯葛施政報告的撒手鐧,便形同放棄了自己更實質、有效的監督利器,也棄守了代人民發聲的職責。
以「六年六百億治水預算」為例,前些時日南部縣市豪雨成災,綠營縣市長紛紛要求中央新增特別預算處理水患;如果立院僵局持續,特別預算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再如近日市售小包裝劣質混充米充斥,而現行法令罰則太低根本不足嚇阻廠商,農委會欲修法提高「糧食管理法」的罰則;但以這樣只關心鬥爭、不在意民生的立法院,不合時宜的法令要何年何月才能修正?
此外,將遭延宕的,還有朝野口中的「重大法案」。執政黨想推的核四、服貿協議、年金改革以及各部會組織法則毋須多言,在野黨念茲在茲的「反媒體壟斷法」,也等於一併在封殺之列。包括大埔農地事件引發關注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是許多人認為必須實現的「社會正義」要件;但在政治鬥爭為先考量面前,所有的正義、所有的民生議題都得低頭退位,難道這就是立法院的盤算?
照眼前的情勢拖下去,立法院這會期可能以「一事無成」收盤。但從政黨的盤算看,朝野似乎都想利用立法院的「一事無成」居間得利。民進黨欲藉此讓馬政府的政績更往下沉,一無作為;國民黨則可以深化民進黨只會鬧事、不會建設的形象,同時凸顯朝野協商只是一團爛泥的印象。
無論如何,立法院的憲政設計,就在透過立法、質詢、預算審查等職權來監督及制衡行政部門,以打造民主社會的法治基礎。一旦把質詢、立法權拋棄,卻把議事杯葛當成監督施政的唯一手段,就是自我閹割;捨透明公開的議事程序而不就,卻把密室協商當成政策產出的唯一門路,就是自甘墮落。只會杯葛的立法院,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