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到餐廳吃飯,我們鄰桌坐了一位媽媽帶著外傭和她大約二歲的兒子。外傭和小男孩坐在一起,忙著以小剪刀剪碎食物、餵孩子吃,小男孩吃一口,坐在他們對面的媽媽便要外傭幫小孩擦一次嘴巴,小孩不依,抗拒著哇哇叫,媽媽也不准孩子自己動手去拿餐具,孩子生氣的摔湯匙,媽媽氣急敗壞,外傭手忙腳亂,孩子最後大哭一場。
真是一場災難哪!
荳芽、蝴蝶四個月開始吃副食品,吃的是我自己熬的打碎的大骨粥、水果泥和果汁之類的,一歲以後,她們和大人吃差不多的食物,並且是自己拿著湯匙吃。當然,那時也時常搞得餐桌髒兮兮的。但,一歲的孩子吃東西不就是這樣嗎?這不過是他們學習的一個過程而已。
開學了,學校需要許多學用品,蝴蝶自己把她需要的東西列了一張清單,我陪她到學校附近的小書店,我看我的書,蝴蝶自己一樣樣的去找,找不到的,去問老板娘阿姨,我不插手。結帳時,阿姨跟我說:「妳的小孩真能幹,可以自己來。很多孩子是媽媽張羅著買東西的,小孩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該買什麼。」
我笑笑。「那是她學校要用的東西,我也不知道她要用什麼,她應該比我清楚才對。」
我聽說現在大學裡有志工媽媽,大學生不就是個大人了嗎?為什麼學校還要有志工媽媽?是要陪著大學生找教室?還是餵他們吃飯?或者牽著他們的手過馬路嗎?
從二歲到小四到大學,每一個階段,孩子都有他們應該學習的事,從自己吃飯到自己處理學校的用品,再到決定自己的學習科目和態度,自主獨立的能力需要一點一滴的慢慢堆疊起來。一兩歲時,媽媽不讓孩子學著自己動手學做他該做的事,上了小學,他也就習慣事事找媽媽,到了大學,他已是個不以為自己怪的「媽寶怪獸」了。
養孩子,爸爸媽媽都要親自動手,不能只發號施令外傭做;教孩子,也得讓孩子親自動手做,聽了八百次總不及自己做一次來得踏實有用。
幾年前,我曾經出版過一本可愛的荷蘭繪本,原書名是《驢媽媽的愛》(Een grote ezel),講的就是一隻自以為長大的小驢子凡事都要自己做,還要求媽媽讓他自己出遠門一趟的有趣經歷。因為我們希望呈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急於自我探索的心情,所以中文版的書名換成了以孩子的角度出發的──《我自己會啦!》
這本書因為貼切的傳達了孩子的心意,很受孩子喜愛,成了我們的長銷書。
書裡的驢媽媽跟我們所有媽媽一樣,她擔心小驢子的安全,卻還是願意放手讓他自己去走一遭,驢媽媽自己就一路躲躲藏藏的暗中跟著小驢子走。在每一頁圖畫裡,明著我們是看到小驢子的歷險過程,暗地裡,我們卻可以找到驢媽媽百般隱藏的蹤跡。為了孩子的成長,媽媽需要既細心的保護又得放心的讓孩子出走,這微妙的兩難心情,我們透過驢媽媽,都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如果孩子說:「我自己會啦!」別怕他搞砸了,放手讓他去做吧!媽媽放手,孩子才有機會做自己。這也是我們作為父母的可以送給孩子最好的人生禮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