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兩岸企業家峰會在赴浙江展開首次文創產業小組會議之前,我方先行於台北舉辦了一場會前會,到場除了文創人,還喜見來自房仲、科技、傳產、金融、法務等台灣各路領袖菁英們的身影。待到了對岸,高規格的政府要員列席之外,他們更動員了囊括央視、故宮、清華、騰訊、阿里巴巴、華誼等重量級的產官學研界代表一道共襄盛舉。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好現象,畢竟網羅跨岸、跨行、跨界的參與,一直是文創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汲汲追求的海納百川。
一場冠蓋雲集的會議當然只是一個形式上的起步,我們真正去路艱辛的使命,在乎如何能於一切為時未晚前,架構出一座讓兩岸文創相關產業得以充分發揮又彰顯效益,既互補短長又能相輔相成的對接平台,並積極保障文創產業目前最薄弱的智慧產權環節,從產業文創化、品牌國際化等兩方面著手,以達成全面提昇文創在國際社會上的旗艦影響力。
然而,在文創世界裡,一座對接平台是屬於形而下的努力,尚有許多關鍵元素需要從形而上的方面下功夫。君不見,對接平台的願景一旦實現,台灣文創是否能夠藉此找到一個大顯身手的立足點,除了在政治與經濟上的謹慎操作,其實更大層面地仰賴一國之文化發展的基礎建設,也就是常常被關注,卻從未獲得實際支持的「全民美學」與「全民創作」,因為唯有深入尋常百姓家的美學教育與創作精神,才能真正容許一個國家的文創產業磅礡行舟萬里長。
在兩岸文創會議前後,我們不難發現不少有識之士針對台灣全民美學的落後而憂心忡忡,一部分原因必須歸咎於自廿年前教改以來,台灣體制教育被改得荒腔走板之餘,美術、工藝、音樂、家政等美育課程的生存空間,比起教改前更形壓縮逼仄,試問,學子們在少年啟蒙的階段沒有學會對「美」的尊重,成年任事之後,又何來掌握對「美」的運用?
此外,我還覺得台灣社會近來頗有一種將個人生活中的「小確幸」,錯認為可以感動世界的「大文創」的趨勢,這句語出村上春樹描寫日常點滴中微小而確實的幸福概念,隱約席捲了整個台灣流行文化,從飲食、旅遊、商場,乃至於影視與音樂,無處不見對它的稱頌。
我其實也認同村上,沒有小確幸的生活,就像沙漠一樣貧乏,說到底,誰不喜歡坐在一隅明媚角落,擎一盞晶潤瓷盅,掬一捧澄澈茶湯的片刻時光?但是真正能夠使得台灣文創發光發熱的推手,不是享受著小確幸的你我,而是那些作品背後的創作付出,一個個在泥水熱火間反覆試煉胚土,或是在彎身埋首裡堅持手感浪菁的工匠藝師們。
台灣文創距離一個歌舞昇平的時代還很遙遠,我們需要更多願意「大創作」的歸人,而不只是在「小確幸」裡流連的過客。何妨停步想一想,舉凡李國修的戲劇、林懷民的舞蹈、李安的電影,甚至是法藍瓷的杯盤,那些帶給我們無數小確幸的大師經典裡,哪一件不是孜矻不休的藝術堅持、創作精神與自我修練,這些才是台灣文創所渴慕的天工鬼斧。所以,我們期待更多天工鬼斧的覺醒投入,在嘗試與對岸平等對接,並同時探索國際市場契機的荊棘長路上,一起攜手為台灣文創劈山開錦繡、引水奔前程。
(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