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國大陸作家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華文寫作的人都受到很大的鼓舞,等同於華文作品得到世界認證,頗有遲來的正義之感。當然,2000年高行健已因華文作品獲此獎項,因他之前已入籍法國,莫言乃成為諾貝爾獎創立122年來的首位中國籍作家,絕對是遲來的正義。華人足跡遍布全球,華文寫作群亦然。論人多勢眾,寫作重鎮自然落在中國大陸。個別台灣作家有邊緣化之嘆,筆者卻以為,僅一水之隔又同文同種的台灣,對華文創作已貢獻良多,今後更大有作為呢!
怎麼說?拜漢語之賜也!
儘管華人分布全球各地,省籍、原籍口音不一,但是拜「書同文」之賜,文字從來暢通無阻。中國為掃除文盲和現代化,1956年開始推行普通話、中文拼音和簡化字。七千個通用漢字中,有2235字被簡化;這些簡化字雖多古已有之,但在海外引發了簡繁爭論。簡體字獲得聯合國承認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已於1974改用簡化字,廿年後美國也跟進,繁體字顯已失去優勢。如今全球使用繁體字的,只剩台灣、香港、澳門和海外華僑,約共四千萬人口;其中台灣才兩千三百萬,較之大陸的十三億,誠「小巫見大巫」。
然而台灣人堅持純正漢語,不忘中文特有的音形義辨認優點及獨特的書法藝術,以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為職責。2004年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秉承「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之古訓,率先改繁體字名稱為「正體字」,並親自找微軟公司校正其視窗文字,還計畫向聯合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稱號。
所幸,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越來越多大陸人發現簡化字的缺失,如「愛無心」、「廠無門」等等,更不提難以閱讀和消化眾多的中華古籍。
除了字體簡化,中國對漢語也破壞多於建設,文字書寫趨於革命化、口號化、公文化和口語化,欠缺美感。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幾乎把文化連根拔掉。其時主張再度簡化漢字,如公車的駕「駛」成駕「史」,通稱「二(度)簡(化)」。
反觀台灣,自國民政府來台,超過一甲子都堅持漢語和傳統文化,文字之優美,從英譯名稱便可見一斑。「電腦」比「計算機」富有想像;「資訊、軟體」也比「信息、軟件」來得典雅。最近,江西作家阿乙在接受聯合報副刊訪問時,特別主張兩岸多交流,蓋驚覺一海之隔,文字已有各自發展之勢。(按,3月1日《聯副》阿乙、龔萬輝對談〈文學有一個共同的太陽〉)
他回憶首次讀到某位台灣作家的作品,一時驚為天人。「用詞、行文都和大陸這邊不同,更顯雅致。似乎更得漢語真傳。」
他說:「漢語在大陸可能已是一種奇怪的物種。無論港、澳、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存在漢語的地方都應該推進了白話文,但是沒有一種白話文像大陸這樣,是以對古漢文的斬斷為代價的。」
台灣作家受到肯定值得欣慰,今後繼續努力,對華文文學當有更大貢獻。要十三億人改回正體字,勢必造成大批文盲,也給其他國家帶來困擾,但更正簡化過頭的文字就很可行。上世紀末中國推動改革開放,先就放棄「二簡」,接著廢掉六個簡化字及四十個異體字,學校裡也開了正體字課,文科研究所甚至名列必修。勇於糾偏是好事,漢語前景樂觀矣。呼籲台灣作家繼續書寫優美的漢語作品,全球華人多多交流,則再造中華文化盛世捨我其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