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的大臣智伯想滅掉衛國,但強攻硬打,會給自己帶來傷亡,於是他決定偷襲。
為了鬆懈衛國心防,智伯叫人給衛國的國君送去四百匹野馬和一塊玉璧,並讓派去的使者表達要和衛國建立友誼的意願。
大國向小國示好,衛國的君臣受寵若驚,高興得不得了,但南文子卻皺緊眉頭,像在思索什麼。
衛君問他:「大國和我們建立友誼,你有什麼不高興的?」
南文子說:「無功受到獎賞,不出力得到禮物,這不合常理,不可不察。四百匹野馬和一塊玉璧,是小國獻的禮物,而晉是大國,又何必如此?現在智伯這樣做,大王更要多加防備。」
衛君想了想,說:「有道理。現在該怎麼辦?」
南文子說:「大王可以叫邊境的軍隊加強戒備,以防晉國突然襲擊。這樣才可以萬無一失。」
衛君深以為然,就下令邊境的部隊保持戰備狀態。
沒過幾天,智伯起兵向衛國發起突然襲擊,到了邊境,看見衛國軍隊戒備森嚴,嚴陣以待,就下令退兵。
智伯對部下說:「衛國肯定有能人,能預先識破我的計謀。」
釋評
孫子兵法上說,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智伯的計謀就是對孫子兵法的具體運用。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是向對方表示友好,使對方放鬆對自己的戒備,然後透過偷襲一舉成功,這也就是《三十六計》中所說的瞞天過海之計。
其實,南文子識破敵人的計謀,也無非是從常理上推斷。但這個普通又普通的常理,卻是你識別對方的最好工具。人們一般是不會違背常情常理的,一旦違背了常情常理,顯然是另有所圖。當你的對手對你怒目而視,也許表示的就是他的憤怒,但如果他對你微笑,或表現得異常殷勤,那時你可要小心了。
這類謀略一直被經常運用。二戰時德國先是和蘇聯簽定了互不侵犯條約,然後在蘇聯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大舉進攻,使蘇聯措手不及,陣腳大亂,佔領了幾乎半個蘇聯。在政治上人們也常用這種方法來擊敗對手。清光緒時期,榮祿和翁同龢相交很深,但一次榮祿得意之下,向翁同龢透露了準備參倒某位大員的祕密,不想翁一方面對榮祿表示支持,一方面向對方告密,對方先發制人,把榮祿貶到了滿天沙塵的大西北,窩在那裡做了二十年的西安將軍。而素有清流之稱的翁大人借他人之手扳倒了擋在前面的榮祿,從此青雲直上。當然,這種出賣朋友的事情絕不可取,但掌握了其中的訣竅,就可以加以防範了。
〉〉〉一本教人如何運用智謀之術、獲得成功的秘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