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多、事少、離家近」是上班族的夢想,其中「離家近」說明了一件事:辦公商圈密度越高,房價也會越高。此外,今明年即將通車的信義線、松山捷運線,對中永和、汐止的房價推升力道將會最大! 張金鶚教授出版《房地產是一輩子的事:張金鶚的自住投資65問》新書後,其中一句「沒有叫民眾一直不要買房,我並非永遠空頭」在網路上立刻引發震撼,我想會引發這麼多人好奇,應該跟他這時出版教人「買房」的書,大家不免認為:張教授暗示「現在可以買」?不過,張教授這句「我並非永遠空頭」有道理,投資房地產,本來就沒有「絕對」這檔事。
這幾年我都看多,其實只看多台北市,而非全面看多(請參考《Money錢》2011年10月號「靠交通建設淡水難興旺」),更不是永遠的多頭。
買房子先考慮
流動性與風險性
正因為不是死多頭,在考量投資上,我通常先考慮「流動性」與「風險性」,然後再考慮「增值性」。意思是:先求穩、再求利。偏偏流動性高、風險性低的房地產,幾乎大多集中在台北市。意思是,直到今天,只有在台北市,你才有較大的機會買到這類房子。
幾年前,顏炳立兄提出「框框理論」,認為整個台北地區房價是以台北第1框(北至民權東路、南至和平東路、東至基隆路、西至羅斯福路)向外遞減。他的台北市第1框,頗符合我期望的流動性高、風險性低的特性,我中意的投資標的也大多集中在此區域。不過,在台北第1框裡,可以再進一步區分。
優質辦公商圈
周邊住宅最抗跌
以購屋者需求與能力考量,只要做了功課,你不難發現:辦公室租金水準與周邊住宅房價水準息息相關。
台北地區地狹人稠,縱使捷運四通八達,上下班尖峰時段還是免不了塞車,使得多數人都希望能住在離公司近的地方(最好能走路上班,完全排除塞車或捷運塞人的可能性)。換言之,辦公商圈密度越高,住宅需求越大。
只是住宅需求大的區域,房價高低、上漲力道仍有強弱之分。辦公室租金貴的區域,通常是高利潤行業(例如金融業、法律業)進駐地,使得該區域中高收入者的密度也較高。基於這些中高收入者期望上班地點離家近的需求下,辦公室租金越高的區域,該區域中住宅房價通常也較高。
不過, 離公司近, 還是有遠居住,使得離公司越近的住宅,房價通常越高。既然是高收入者的購屋需求與能力,支撐了相對高的住宅房價,若要選擇流動性高、風險性低的住宅,離台北市主要辦公商圈越近的住宅,自然越具抗跌性,尤其是租金較高的信義世貿、敦北民生、敦南商圈。
空置率下降速度也是考量之一
考慮過「流動性」與「風險性」後,再考慮「增值性」時,我認為,辦公商圈空置率的下降速度,也是值得參考的指標之一。
從台北市主要辦公商圈空置率趨勢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原本空置率就相對低的敦南、復興南京以外,空置率下降幅度依序為松江南京、信義世貿、站前西門、敦北民生、南京東四五段。
換句話說,這幾年空置率下降,肯定是來自台北市主要辦公商圈新設、或擴充的公司行號數量較多,這些新設或擴充的公司,同時為台北市創造了更多的工作機會,而這些工作機會,立刻就推高了台北市住宅的實質需求!
偏偏台北市住宅的新增供給,卻跟不上這股需求!許多人說台北市房價漲得誇張,從實質需求面來看,其實並不誇張。
要注意的是,最近幾年,陸續通車的捷運在新莊與蘆洲,但台北市房價卻持續上漲,這代表台北市房價上漲的力道並非來自於公共建設,而是我上述新增工作機會所帶動的住宅需求。隨著政府近期積極在台北市中心推動的大大小小BOT 案或地上權案,幾年後將陸續完工並開始營運,台北市會有更多新增的工作機會,持續推升住宅需求。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66 2013年3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