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一那年,聯合實驗管弦樂團(現在國家交響樂團的前身)排出「聖賞之夜」,下半場是壯麗非常的《管風琴》交響曲。為了先作預習,我在唱片行買了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的演奏回家欣賞。不過即使那時年幼無知,我還是立即發現這張錄音的詭異之處——明明是在柏林愛樂廳的演奏,為何管風琴標的卻是巴黎聖母院,管風琴家還是聖母院司琴葛修侯(Pierre Cochereau)呢?
當然,我是很多年以後才知道葛修侯在管風琴界的地位,而這份錄音的用意也就在告訴聽眾——是的,這裡有舉世無雙的卡拉揚和柏林愛樂,還有葛修侯與巴黎聖母院的管風琴。我們找來黃金加鑽石,這當然是天下第一的聖賞《管風琴》交響曲!
這張錄音是不是天下第一,我想不同樂友自有不同結論。但不只此版,還有許多《管風琴》交響曲都是樂團與管風琴分開錄製,之後再透過剪接技術組合為一,甚至還擺明以此為號召。因為好的管風琴不見得在音樂廳而在教堂,但教堂偏偏又不見得適合錄製管弦樂。若能結合兩者之長,或許才能造就傑出的《管風琴》交響曲,即使現實世界不可能存在。
然而如此標榜,其實正提醒我們——究竟我們所聽到的錄音,多少是真,多少是假?真假之間,又該有如何分寸?
錄音史上的「假錄音」,從「非錄音」就開始了。昔日紙捲鋼琴一度盛行(這是將鍵盤連上紙捲,彈奏時以打孔機穿洞紀錄。當紙卷連上鋼琴傳送時,鍵盤就會奏出相應的演奏),雖然紙捲鋼琴所能記錄的畢竟失真,但至少提供我們對於鋼琴家演奏的基本樣貌,特別是演奏速度與大致音量起伏。許多作曲家和鋼琴家都曾留下演奏紀錄,拉威爾甚至留有他演奏其《庫普蘭之墓》中的《觸技曲》。此曲技巧甚為艱深,大家都沒想到從未以鋼琴家身分著稱的拉威爾,居然擁有如此傑出演奏技術,這實在讓人太刮目相看!
但沒過多久,這份紙捲錄音就被證實其實並非拉威爾的演奏,而是拉威爾請鋼琴家卡薩都許(Robert Casadesus)代彈之作。簡單說,就是拉威爾用卡薩都許作人頭!至於這是作曲家想欺騙世人自己鋼琴技巧高超,還是純粹懶得練琴,找人冒名頂替,到今天都沒有定論。
總而言之,公開作假,多是以為標榜;瞞天過海,常是自知理虧。但說到底,藝術畢竟不同於體育。無論是自欺欺人或是權宜之計,錄音中的真真假假最後都成了樂迷津津樂道的討論話題。但職棒新球季開打,拜託拜託,可千千萬萬不要打假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