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經常被困在會議裡大半天,搞得疲憊不堪,卻沒有任何結論嗎?英特爾創辦人Andy Grove曾說,「你無法避免開會,但你可以讓會議更有效率。」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叫秘書處把所有要開的會整理出來,大刀闊斧刪掉一半,「為了開會而開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這種象徵性的會議,對所有人而言都是白費力氣。」
一天上班能有多少時間?李鴻源強調,時間就是成本,把所有人都綁在會議室裡,無法執行手上工作,既浪費又沒有效率。
不累工作術 1-確認有必要開這個會嗎?
提升開會效率,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反身自問「有必要開這個會嗎?」包括:這個會議能解決什麼事情?與會者的意見對於決策重要嗎?是否有其它更直接簡單的方式,可以達到相同目的?
會議不是傳遞訊息的唯一管道,如果只是單向地由上而下佈達,或是由上而下報告事項,其實透過電子郵件、或訊息發布平台就可以輕易解決,不需要為了提供資料而勞師動眾,召集所有人來開會。
開會要有明確的目標、清楚界定的議題,確認想要在會中做成什麼決定,並且討論出可執行的方案,而非只是聽取各方意見,流於空泛表述。一場原地踏步的會議,是絕對沒有必要存在的。
不累工作術 2-與會者人數「少就是美」
與會人數愈多,效果就愈差。「大拜拜」形式的會議,並不會激發出精采火花,只會使大多數人在會議中保持沉默。
亞馬遜執行長Jeff Bezos認為,工作團隊人數控制在「2個披薩夠吃」的範圍內,是最有效率的,開會同樣也是如此。
因此,要慎選合適的與會者,別把可有可無的人,也拖進會議裡。會場不需要有「列席旁聽」的角色,假使旁聽者不需要發表意見,那就沒必要參加;如果旁聽者的意見可納入討論,那就直接當會議參與者。
不累工作術 3-會前一定要做足功課
會議中缺乏交集、流於各說各話,多半是會前準備不足所致。
開會應該事先製作備忘錄給所有與會者,要求大家閱讀資料、針對議題提出方案、並且做好初步溝通討論,等到走入會議室時,不是腦袋空空,而是已經瞭解彼此想法。有共識的部分,就不用在會議裡浪費時間了,直接鎖定有衝突或需要協調的部分討論就行了。
不累工作術 4-準時開始,準時結束
許多人只在乎開會不要遲到,卻忽略了會議不但要準時開始,也要在預定時程內準時結束。有效率的會議應該節奏明快,避免歹戲拖棚。Google每場會議的時間單位是30分鐘,即使不得已延長,也以50分鐘為上限。
會議訂下時間限制,才能確保與會者專注,全心在有限時間內達成結論,不會因為時間充裕而漫不經心。
在時間掌控上,會議主持人角色吃重。主席不是司儀,不應只是指派大家輪流發言,而是要明確知道這場會議的議題、議程、目標,強勢主導會議節奏,以保持會議順暢,並扮演守門人的角色,確保每個人的發言聚焦在議題上,避免有人離題,或借題發揮抒發個人情緒。
不累工作術 5-別找不相干的人來開會
會議應該是因應需求而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李鴻源用他主導過的一個專案,教導大家如何透過開會來解決問題。
當年在新北市任職時,李鴻源計畫整治臭氣沖天的新莊中港大排,「目標是要把臭水溝變成乾淨的運河。但不能只有這樣籠統的想法就找大家來,然後問有什麼想法?這樣開3年的會也不可能有結論。」
李鴻源認為,召開會議前一定要思考清楚,每個階段要找哪些人參與會議?會中要討論哪些議題?早在第一次開會前,他就已經具體設想到,過程中有橋梁要拆掉重建、都市樣貌會改變、周邊商業行為也會跟著調整…,根據牽涉到的這些層面,找相關首長來開會,而非不分對象隨意發開會通知。
除了讓臭水溝變乾淨,李鴻源還希望藉由這個專案,喚醒新莊居民的環境意識。「我計畫透過校長影響老師、老師影響家長、家長影響社區,逐步喚醒居民的環境意識,所以看似不相干的教育局,也必須參與會議。」
不累工作術 6-每次開會,要有每次的進展
為了確保效率,李鴻源開會堅持幾個原則:
1.不准講廢話,大家都已經知道的就不必重述;
2.各單位帶著問題來,在會議中協調解決;
3.這次講過的內容,下次不准再提,每次會議都要有具體進度;
4.每次會議不超過2小時,一旦超過這個時限,所有人都已經很疲乏,無法集中精神。更何況,如果2小時還無法達成決議,再開下去也不會有結論。
不累工作術 7-不必所有事情拖到開會才討論
李鴻源認為,會議的價值在於「對話」,讓大家可以當面協調溝通,「但不能所有問題都等到我有空主持會議時才搬出來討論,所以我要求架設一個專屬網站,做為溝通平台。」網站內容對所有人公開,各單位可以掌握彼此的進度,避免等到開會時才知道最新狀況。會議中不必再報告現在做到哪個階段,而專案執行過程中如果出現問題,也可以立刻協調解決,不必拖到開會再討論。有了這個網站平台做為輔助,就能省去許多繁雜的會議。
不累工作術 8-透過會外會 整合喧囂雜音
除了閉門會議外,公開說明會或聽證會更是一大挑戰。
中港大排整治專案,安排100小時和居民辦100場說明會。然而,第一場說明會就踢到鐵板,因為施工需要打掉400個停車位,引起居民強烈反彈。
由於居民背景迥異,每個人有不同意見,如果把所有意見丟到說明會中討論,鐵定沒完沒了。所以,李鴻源先派出社區規劃師,做為政府、社區居民、建築師的溝通橋梁,負責整合各種聲音,100種變50種、50種變25種,逐步聚焦,引導居民進行討論,終於使居民從抗爭轉變為夥伴關係。
李鴻源指出,如果已經造成對立,再開說明會往往於事無補。所以,一開始就要對話,大到策略方向、小到施工時要不要移樹,依照不同的議題層次,規劃合適的會議和參與者。李鴻源身為計畫主持者,則是負責銜接每一層對話,就像是拍戲,有攝影、演員、編劇等各種角色,大家一致地朝目標前進,將宏遠的願景,逐步聚焦到提出可操作的方案。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二月號(458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