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高第的夢幻建築「聖家堂」──感受未完成的美學,又體驗現代廢墟感


【明周娛樂•時尚報】包含藝人動態、名人時尚等精彩內容,一次滿足你的「娛樂、時尚、人文、生活」品味! 【文學點心屋】歡迎父母、老師鼓勵小朋友投稿,不管作文練習或心情日記都歡迎,讓小朋友有創作的成就感!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5/01/27 第 1224

本期主題:高第的夢幻建築「聖家堂」──感受未完成的美學,又體驗現代廢墟感

 
   
•【林文義「逆風之島」,台灣4百年浮世繪】新書「逆風之島」封面,波濤......
 
   

•2/04(三) 青春華年,人生大事,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 ......

 
   

【新書揭密:蔣介石組白團 想超越日本】在中日台三角關係敏感互動之際,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在「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中,揭開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的神秘面紗,呈現白團在「報恩」和「反共」的形象之下,更具真實的人性一面;他亦指出蔣介石「學習日本、利用日本」的歷史意志 ...(more)

《彩排》的篇幅雖不及《發光體》一半,但它也不是一本簡單的書。在這部作為創研所畢業論文的長篇小說中,卡頓以過人的機智、冷靜和膽識,把劇場的概念導入一場師生戀醜聞所引發的蕩漾餘波中,早早顯露了她喜歡把文學與其他領域結合的傾向 ...(more)

《找回光的男孩》的發想跟了我好幾年,逐漸成為一本我認為是自己寫作生涯裡最重要的作品。我視這本書為「跨界」小說,它有許多層次,適合大人與小孩閱讀。這是一個家庭歷經艱辛,最後找到彼此的故事;是關於價值觀和寬恕的重要性的故事;是一趟屬靈生命之人間旅程的故事;也是關於更大實相的故事...(more)

 
   

•高第的接力棒──《建築武者修行》/光嶋裕介

     
  【林文義「逆風之島」,台灣4百年浮世繪】新書「逆風之島」封面,波濤洶湧的海面上浮著一艘小船,東搖西擺;翻到封底,海面恢復平靜,美麗的龜山島旁鳥飛魚躍。作者林文義表示,這本書是畫給自己、給讀者,亦是給台灣   …>> more
  【紙的歷史,就是人的歷史】不瞞您說,我是用平板電腦讀完這本書的。近年過著假性空中飛人的生活,因應工作的大量閱讀(天知道這是工作中最美好的部分),準備一台方便攜帶的數位裝置便成了必然。乍看書名的「輓歌」二字,心頭一沉,以為又是一個唱衰紙本書的議題討論,翻開書頁後才知道,只是作者的另一個小小幽默   …>> more
  【郝柏村曾受訓 新書揭白團神秘面紗】日本《朝日新聞》前駐台記者野島剛花了七年多時間撰寫、新近發表的《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一書,完整還原蔣介石透過日本戰後軍人組成白團,為從中國大陸潰敗到台灣的國民黨軍官重建先進軍事教育制度的心路歷程;在白團成立的20年期間,連曾經批評柯文哲是台灣皇民後裔的郝柏村都曾受過白團的訓練。野島剛說,受訪的白團成員說,他們當時對於在金門備戰的郝柏村其實留下相當不錯的印象   …>> more
 
   

2/04(三)晚上7:30-9:00 座談會 【彭明輝講座:人生如果是一個( ),你想填入什麼?】 金石堂城中店(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19號),活動免費,自由入場,歡迎參加!  …>> more

 
   
  


建築武者修行/
光嶋裕介

【誠品中文選書】
【誠品香港銅鑼灣店中文選書】


柯比意、密斯、高第、楚姆特……
我的原點,無疑就是那時親身走訪的歐洲建築。
藉由讓想像力自由馳騁,我深刻體會到建築的魅力。
在某種程度上,或許能說我曾經與柯比意、高第等建築大師對談過。

日本青年建築師光嶋裕介十年之間,遍遊歐洲各大城市,
完成經典建築的巡禮,同時成就了建築武者的修行

內文選摘(節錄)

12 高第的接力棒

不少建築家都死得離奇。如果說人在臨終之際更能表現出個人生活方式的精髓及他想述說的訊息,確實存在許多耐人尋味的事例。

譬如巨匠柯比意在南法侯克布韻馬丁角(Roquebrune-Cap-Martin)海邊游泳時溺死,雖然能帶點浪漫的幻想成他已經幸福的投入大海懷抱了,但實質上卻是現代建築之死;或是如#9介紹的建築再生專家卡洛.史卡巴則是在日本旅遊時,於仙台跌落階梯身亡。兩位大師的死法皆出乎意料的單純,要說是自殺也不奇怪了。

再者,也有橫死路邊的建築家——夢想完成一座宏大壯觀建築的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i,一八五二-一九二六)最終散盡家產,衣衫襤褸的被路面電車輾過身亡。

高第是舉世聞名的建築大師,在日本也深具人氣,他在世時以飄散著微微海洋氣息的巴賽隆納(Barcelona)為據點活躍於世。

巴賽隆納活力四射,居住此地的每個人都開朗無比、聲音宏亮,連建築物也朝氣蓬勃,壁面自由自在的彎曲,貼滿繽紛的瓷磚。這個面向地中海、位於西班牙東北部的二級城市是處特別的場域,深植著獨特的加泰隆尼亞風土人情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式(Modernismo)建築。巴賽隆納與首都馬德里不僅居住的民族、甚至連語言都不盡相同,就連由公認世界第一的現役選手梅西率領的在地足球隊「巴賽隆納足球俱樂部」,和以首都為主場的「皇家馬德里足球俱樂部」,兩者也是互為勁敵。

只要到巴賽隆納,就能一睹夢想中的高第建築風采。

一位建築師像高第般僅專注於單一地域設計建物,是極為罕見的。巴賽隆納幾乎網羅高第所有建築作品,從早期到晚期,乃至逝世後仍持續建築的聖家堂(Sagrada Familia)。他的建築作品具備多重魅力,在此我想先就他的設計手法以及建構他超凡設計的原點講起。

高第慣於透過模型製作來摸索建築的樣貌。相較於多數的建築師以圖面為基礎,透過「手繪」來設計建築,高第儘管受過正規建築教育,仍習慣以製作模型來凝思空間結構。模型是實際建築的縮小造景,高第運用立體(模型)而非平面(圖面)思考,也可能源自他有著類似於雕刻家的思考邏輯。他憑藉雕刻家般的感性,設計出表面具有生命力且彎曲綿延的美麗壁面造型,樹立西班牙現代主義的典範之一。

雕刻與建築的差異之處,在於建築具備機能性,能夠容納人類是它最重要的功能。進入高第的建築,就彷彿走進生態系一般,或像是身體完全被吸入洞窟似的,獨特的秩序感與空氣的波動起伏刺激全身,甚至產生空間正在膨脹、收縮的錯覺。

我猜想高第必定從童年開始就親身感觸大自然散放的偉大能量,並以此為參考範本建造儼如山崗、猶如森林的建築。總之,他應該是想創造出近似大自然的建築吧。

因為對啟發少年高第的地方產生興趣,我租車朝庇里牛斯山脈(Pyrenees)方向前進。從巴賽隆納出發向北行駛約莫一小時,未曾見過的明媚風光在眼前展開。由岩塊構成的蒙塞拉特山(Montserrat)滿溢蠢蠢欲動的生命力,其形象契合往昔文豪歌德口中的「魔山」,確實存有強烈的靈性,也讓人理解以黑色聖母像聞名的蒙塞拉特修道院(Santa Maria de Montserrat)為何建造於此。

我眺望著眼前卓犖之景,腦中產生一種想法—高第的夢想,或許是設計出如自然界般無直線的建築吧,渴望創造像蒙塞拉特的岩山,或如一棵樹依附、根著大地般的柔美建築。我甚至認為那可能就是無法正確量測、一如神話般的空間吧。我在蒙塞拉特的大自然裡深呼吸,集中精神努力想在這片可能是促成高第建築動機的岩山前,擷取更深層的感動;闔上雙眼,專注聆聽耳邊傳來的聲音。

少年高第是否也是從仔細觀察眼前的壯麗自然風景,開啟一切的想像呢?想必他全心全意畫下了許多素描吧。我不禁想像高第的原點,應該正是他在樹下閱讀、玩耍的豐富體驗。

高第藉由在自然中發現的法則創造建築,例如「倒吊懸垂實驗模型」。他想連接數個連續曲形,架構出無柱的寬廣空間。因此他利用線段垂吊模型進行實驗,試圖在不違反重力法則下,尋求最合理且能實行的拱狀曲形。他將鏡面置於模型下方,檢視鏡面中懸垂形成的顛倒形狀,最終完成真實尺寸的大聖堂。其中不容忘記的一點,是高第的想法得以落實全倚仗工匠們成熟的建設技術。

換言之,高第建築得以實現,有賴兩項條件的齊備,一為追求合理構造下的造型,一為技術高超的工匠,而非具備藝術家性格的天才高第恣意畫下的俗媚造型。

聖家堂自一八八二年開始建築,直至今日仍未完成。不僅如此,現在同時在進行修復工程,整修最初建造的部分,因此造就聖家堂成為一座夢幻建築,既能感受未完成的美學,又可體驗現代的廢墟感。聖家堂強烈存在某種自高第構思以來即脈脈相承的東西。造成聖家堂曠日費時仍未完工的因素繁多,如預算調度不易、技術面的問題等,但主要肇因,應該是高第不是以圖面,而是藉模型為主設計,且這些模型曾因西班牙內戰遭受毀壞,即便經過鉅細靡遺的考據,終於完成規模龐大的作業,將所有碎片保存下來,但仍是斷瓦殘片,無法改變缺乏明確完成圖的事實。

即使如此,倒也不盡然沒有好的一面。正因為沒有明確的完成圖,遂存留了藝術創造力發揮的餘地。危機即是轉機,後世的人們透過不斷的討論、對話,解讀高第遺留的訊息,想像高第的作法,抱持崇高的敬意及想像力,挑戰創新作業。

今日仍持續施工中的聖家堂,其工程的首席雕刻家其實是日本人外尾悅郎(一九五三-)。外尾以高第逝世一百週年的二○二六年完成聖家堂為目標,在工地指揮全場。如此壯大的工程能夠持續至今,唯一的理由終究源自巴賽隆納—即加泰隆尼亞的人們衷心熱愛高第,加上每年前往參觀的數百萬名觀光客所致。同樣出自高第之手的奎爾公園(Park Guell)等作品,也熱鬧得簡直有如主題樂園。建築物能受到如此推崇,全賴大眾對高第建築的熱情吧。

對建築抱持的過分熱情是會傳染的,美國加州洛杉磯一處名為華茲(Watts)的貧民區,一位名為西蒙.羅迪阿(Simon Rodia,一八七九-一九六五)的義大利裔移民工地工人,某天突然開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徒手搭建高塔,這些被稱為「華茲塔」的系列塔群,整體風貌竟極度酷似聖家堂。縱然無法得知羅迪阿是否曾到過巴賽隆納,但或許他曾看過風景明信片之類的東西。羅迪阿沉浸於孤獨中,彷彿被附身似的,僅憑一己之力完成高達三十公尺的高塔。他日復一日獨自攪和著水泥砂漿,將拌好的混凝土裹覆鋼筋,貼上色彩繽紛的玻璃瓶及瓷磚碎片。羅迪阿完全不倚仗外力,獨自一點一滴塗抹、牢固廢棄物,築成一座手作之城。

一旦在意就非得親眼目睹否則不肯罷休的我,終於展開前往拜訪華茲塔的旅程。這座因一介人類渴望創造而耗盡三十三年歲月的結晶,讓我興奮到顫抖。懸掛在入口處的看板上印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一個滿臉皺紋、揚著天真笑容的老人,正是西蒙.羅迪阿本人。說來有些諷刺,或許唯有純粹而漫無目的,崇高的靈魂才得以附著。

我仔細實地觀察華茲塔,思考它與聖家堂的相似之處。若說逶迤細長的十四座尖塔串聯而成的天際線在造型上與聖家堂相似,不如說兩者共通的,是他們皆為創造某些事物挹注了驚人的能量。羅迪阿創造的華茲塔,代表的正是企盼構築些什麼的純粹欲望所支撐的生命本身吧。

世界上還存在其他類似的例子,例如法國南部的一名郵差夏瓦勒堆疊石塊建造出「理想宮」;位於日本長野縣、屬仿洋式建築的舊開智學校,也是明治初期的日本木工們參考西洋建築形式仿效建造的成果。這些建築皆非毫無二致的複製品,而是延續先例的「似是而非者」,因而成就創新的突破點。

西蒙.羅迪阿以及以毀壞的模型想像完成樣貌、持續建造聖家堂的外尾先生,兩者間的共通之處,是否是他們都理解高第那曖昧的想像呢?模糊不清的完成圖及源源不絕灌注建築根本的熱情,一旦將兩者重疊、通盤理解,「創造的接力棒」也將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傳承下去。其中偶有再次詮釋範本後變形為奇特建築的案例,正如高第的接力棒確實交接至羅迪阿手中,使在遙遠他方的美國萌生由聖家堂變形的珍稀傑作華茲塔。


^TOP
    
   
    成為專欄作家的最快捷徑
你的創作,需要被看見!【e世代文學報】徵求專欄作家,歡迎網路上的秀異寫作者來投稿報名,不拘形式,小說、散文、新詩都大歡迎!

網路力量大!英網站助蓋「夢想屋」
你曾想過自己動手蓋想要的房子嗎?可能不用這麼大費周章。英國有一個蓋房子的網站平台,參考維基百科的網路協做精神,讓線上設計師和網友都能幫助你設計藍圖。
 
  
聯經出版公司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
關於內容請洽
聯經出版公司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