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一位新手中醫朋友聊天時,聽他談起學習針灸的種種,印象深刻的是強調教科書一點也沒用,因為來看診的病人前一天吃了什麼東西,睡得好不好,有沒有和老公吵架,小孩有沒有惹她生氣……種種情況都會影響穴位的表現,所以必須要詳細問診而後隨機應變,完全無法依據教科書上寫的照表操課。 另一位從事書畫用手工紙研發製作的朋友,也曾抱怨過相關學術論文中各項數據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完全不具參考性一事,因為這些數據皆得自環境因素(如溫濕度)完全在控制之內的實驗室之中;但是實際上在進行手工紙製作時,外在環境不必然都如此穩定,每每會隨當時天氣、抄紙人的精神生理狀態,以及各項工序包括選料、水浸、發酵、蒸煮、天然漂白、石臼打漿、竹簾撈紙、壓榨去水、火焙乾燥等的殊異而充滿變因,進而導致抄造紙張的成果各不相同,所以對於必須符合科學驗證的學術論文要求,甚感無奈。 最近到任職藝術大學、從事香學研究多年的友人充滿文人氣息、古典雅潔的家中,參與由其主持的香席,看著她從木櫃抽屜裡排列得井然有序的瓶瓶罐罐中,精心挑選適合當下心情的香材,還有依自己喜好所調配的香丸子,以或古樸、或創新改良的香具,為我們這幾個來客點燃一爐馨香,筆者笑稱此景仿如巫女正在調配魔藥一般,友人笑答正是。這些香聞起來有時奶香暖心,有時辛辣醒腦,有時像是嬌俏的18歲姑娘,有時則是沉穩內斂的長者;隨後點起篆香,看著變幻莫測、虛無縹緲的白煙,或左或右、或直或曲地裊裊向上騰升,優美脫俗的氛圍令人猶如置身仙境一般。正當我們用心嗅聞各種香氣和觀賞香煙的同時,友人為我們這些門外漢娓娓道來跟香有關的學問和故事,也分享她個人品香的偏好與感想,還翻開線裝成的香簿,讓我們欣賞香客們以書法所寫下的品香心得。古代中國文人文化的融古創新玩法,著實活潑生動、饒富趣味。 我們面對中國古代藝術,由於只有有形的遺物流傳至今,所以經常會將重點放在中國古代書畫、瓷器、工藝品之物的本身,藉由物與物之間的比對、和各種文史資料、甚至藉由西方研究方法的使用,去探索和接近它們,對於與中國古代書畫、瓷器、工藝品之背後相關的人的探究,多半流於資料性剖析,意欲體會箇中隱含的人文精神實屬不易,也容易停留在學識層面的吸收與學習。 全文摘錄自【典藏•古美術】1月號•268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