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些數據來看,中國銀行業發展著實令人稱羡。英國「銀行家」雜誌統計,工商、建設、中國及農業等四大國有銀行躋身全球前十大,工行更躍居第一;今年上半年,四大行獲利穩居A股上市公司之首,全體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僅0.96%。
但在光鮮亮麗的外衣之下,中國銀行業其實面臨諸多隱憂。首先是過去幾年政府主導的信貸擴張,造成不良貸款激增;英國金融時報直指,中國銀行業的壞帳問題日漸迫近,其規模將使2008年的美國銀行業危機相形見絀。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指出,沒有人相信中國官方公布的不良貸款數據。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估計,中國銀行整體壞帳率高達10%;在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一旦經濟走弱,銀行放貸製造業的資金將有17%會成為呆帳。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徐然稱,中國金融系統內的高風險信貸規模達人民幣10兆元,約占GDP的20%。
貸款品質之外,行政管制更扭曲了銀行體系的正常運作。里昂證券分析師Andrew Rothman曾說,中國的銀行並不是真正的銀行;幾家最大的銀行都由政府主導,實際上是財政部的下屬單位。
經濟學人點出,中國政府採行「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政策,刻意壓低存款利率,再將這些低成本的資金貸給國有企業,形同變相向普通百姓課稅。
中國銀行業擁有驚人的資產規模,但這正顯示其經濟發展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四大行將大量資金借貸給國有企業及其他政府部門,導致極具活力、積極擴張的民間企業家難以取得所需的資金。
中國領導階層意識到金融改革的重要性,也提到引入民間資本;不過,對金融體系長遠健全發展而言,這還不夠。
經濟學人提出四點具體建議。首先,中國應結束「金融抑制」,逐步完成利率自由化。目前偏低的存款利率促使追求較高收益的民眾,將資金投入房地產及其他風險較高的投資標的;利率自由化後,銀行間將爭取存款戶,也能吸引流向影子銀行的客戶回籠,並有助抑制房市炒作。
其次,中國應促進銀行之外的融資。在許多已開發經濟體,非銀行機構及金融市場都與銀行競爭,但在中國,銀行仍是融資的主要來源;近年來,中國企業從銀行融資的金額,是從股市募資金額的九倍。
再者,中國必須讓銀行脫離裙帶國家資本主義(crony state capitalism),達成這個目標的最佳作法是民營化。民資占相當比例的招商銀行及民生銀行等,都積極貸款給中小企業及家戶,讓四大行民營化將有助改善目前放貸獨厚國企的現象。
第四,中國銀行業應該歡迎來自國內外機構的競爭。網路企業巨頭阿里巴巴及騰訊都開始提供財富管理、基金投資及其他金融服務,銀行業正設法阻止它們侵入其經營領域,監管部門也擔憂這些新商業模式可能造成市場動盪。
經濟學人強調,前述改革都無法在一夜之間達成,但可以逐步推動;一些創新措施雖難免對市場造成影響,但絕對有利於中國銀行業及人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