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婚禮的背後


英語購物、旅遊、辦公室對話...【空中英語教室電子報】收錄新知、時尚、全方位生活資訊,讓你說一口漂亮英語! 【美麗佳人時尚電子報】不僅告訴你最新流行服飾與美容訊息,更要讓女人看見自己,發現世界!!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4/08 第4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人籟官方網站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婚禮的背後
本月專輯 儀式與個人成長
專輯選文 居住人權,不該白審
 
 
婚禮的背後
傳統華人的結婚儀式,最早可溯及《儀禮•士昏禮》記載的六禮,但經過時光的淘洗後,有些得以保留傳承,有些則有所汰替。這次,《人籟》從婚儀流程的變與不變之間,追尋其背後的意義。當求婚從兩人之間的私密承諾,搖身變為公開高調的求愛告白,究竟是什麼構築起這種「浪漫愛」的基礎?而台灣的婚紗攝影產業獨步全球,拍婚紗照早已是婚禮的基本配備,但現行的西式婚紗禮服及攝影模式,其實歷經了百年的演變。當我們回溯這一段發展,也等於翻閱了一頁台灣史。

有新興的儀式,當然也有歷久不衰的習俗:在21 世紀的今日,婚禮中的女性仍然有諸多規矩要遵循,例如丟扇、潑水,以示與原生家庭完全脫離;若說儀式是在反覆操作的行為中,來強化社會的集體價值,那麼,這樣的傳統是否還值得流傳下去?不過,慶幸的是,除了亦步亦趨跟隨舊有禮俗外,也有人嘗試在婚禮中注入自己的主張,為舊禮俗寫下新義。畢竟,儀式的內涵來自人的定義,每個人都能參與儀式的改造與創新。

婚禮,絕不只是王子和公主的快樂結局而已,婚禮的背後,還有說不完的故事⋯⋯

親愛的讀者:

因為連假關係,本期《e人籟》電子報延遲發報,造成讀者不便請見諒。

e人籟網站編輯 郭冠均 敬上

TOP

 
 
儀式與個人成長
魏明德
在我們人生的歷程當中,往往受到引領而參與各式各樣的「儀式」。宗教提供我們集體活動的機會,目的在於讓我們的心轉向神聖的存在。學校、國家層級,有時甚至是企業裡面的典禮,都會強化我們的認同感,讓我們覺得自己屬於某個社群。出生、結婚或葬禮這類的重要場合,都能協助家庭去歡慶愛(那愛是家庭的根基)、哀悼、克服失敗、滋養喜樂之情與世代延續。耶誕節或農曆新年這樣的年度活動,給我們審慎表達「過去已經過去、從現在開始我們將會攜手展望未來」的機會,協助我們體驗凝聚力、嬉戲,甚至是寬恕。連三餐與其他日常場合都可能因為充滿了小儀式而漸漸累積起品味與意義。

儀式創造或強化了階層組織、團結與目的感,因此能夠滋養社群、鞏固成員之間的關係。儀式也像遊戲:含有某種無來由的特質,給人逃離日常慣例的感受,從歌唱、舞蹈與看秀當中得到深植於人性裡的樂趣。可是,儀式還不只如此──儀式也能促進個人的成長。

事實上,這正是儒家的直覺:儀式對人人心中的仁可以發揮教育作用。如果以尊重、虔敬跟專注的態度好好進行儀式,參與其中的人就能夠逐漸受到禮儀的潛移默化。「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孔子主張,以專注與尊敬的態度參與儀式,能夠漸漸改造人的思想與行為舉止,讓人能夠與歡慶的事物合而為一。當然,這種態度很容易助長墨守成規的心態,以及其所伴隨而來的危險。不過:在外在活動所展現的專注,以及個人性靈的成長,兩者是互有關連的過程──這個想法依然是個非常強大的直覺。在基督宗教,尤其是天主教,禮儀生活(尤其是參與感恩祭,亦即彌撒)可以表達與體驗這兩種聯合的性靈面向:沉浸在教會的共融團體當中,個人的性靈存在得以臻至完滿,並且能將個人與所有其他人──不論逝者或生者,就是曾經嘗試在這個共融團體中踏上性靈道途的人們──連結起來。

為了維持教育與改造價值,儀式執行時必須能反映當下時空的文化與敏感度。儀式從持續的創造過程中得到滋養。我們當今社群的重大任務──不管是世俗社群或宗教社群──就是要找到表達儀式的新方式,藉此能夠在性靈上有所成長與茁壯,而能持續與我們所屬社群的成員們一起哀悼與歡慶。

TOP

 
 
居住人權,不該白審
人權審查團,前腳剛離開;大有為政府,後腳就踹上來? 政府接受了指教,卻仍堅持「沒有產權,就沒有居住權」, 當國際共識遇上在地脈絡,這筆帳究竟怎麼算? 專家意見,船過水無痕? 今年3月14日,行政院長江宜樺聽取了「國家人權報告推動辦理情形」報告後,主動表示國際人權公約所指的「居住權」並不包括違法占用戶對土地所有權的伸張。此言一出,形 ...詳全文

TOP

 
 
升學、公職、進修 訂學習類電子報送好書
家長學子必讀的升學資訊、考公職的最新情報、個人進修的最佳捷徑,你想要的學習資訊應有盡有!4/30 前訂閱學習類電子報,有機會抽中好書福袋一份。

怎麼吃麵包,就怎麼過生活
過去一年,標榜「天然酵母、手感烘焙」的歐式麵包風起雲湧,隱隱透露台灣麵包文化發展至今,終於放緩步調,不急於吞飽,以及對於「慢食」的實踐與想望:與其瘋迷好麵包,不如好好吃麵包。
 
e人籟Twitter e人籟噗浪 e人籟臉書 e人籟youtube
2011 中華利氏學社 版權所有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人籟論辨月刊》及相關作者,未經授權禁止轉讓或節錄。如欲轉載請【連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