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給社會新鮮人的挺身而進/寫給新鮮人的新章節-如何找第一份工作、為自己爭取加薪


【旗標電腦知識報】提供最完整電腦知識,數位影像、網路技術、OFFICE系列等,不論入門或進階,都找得到!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4/16 第88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給社會新鮮人的挺身而進/寫給新鮮人的新章節-如何找第一份工作、為自己爭取加薪
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生活處處皆是藝文美學
看新聞學思考/增進孩子對世界 的理解力與知識力
心教/點燃孩子的學習渴望
99個幸福時刻/幸福的氛圍,靠近瞬間就能輕易感受
閱讀筆記 茱莉雅的好時光/挑戰陳規的廚娘革命

新書鮮讀
給社會新鮮人的挺身而進/寫給新鮮人的新章節-如何找第一份工作、為自己爭取加薪
文、圖節錄自天下雜誌
圖/天下雜誌提供
你,就是改變的起點!不要怕,做自己!

內容簡介:

桑德伯格是Facebook營運長,名列《時代》雜誌全球百大影響人物之一,也是《財星》商業界50大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她在書中詳述個人的選擇與錯誤,大方分享她為自己、事業及家人做抉擇時所面臨的交戰、掙扎。此外,她也針對談判技巧、尋找人生導師,以及如何打造令人滿意的職業生涯提出實用的建議。桑德伯格鼓勵女性設下界線,別再相信「兼顧一切」的迷思。同時,她也旁徵博引札實的研究資料,探索性別文化迷思,教導女性如何結合事業成就與自我實現,並證明男性在支持女性同事和伴侶時,也能跟著受惠。

作者介紹:

雪柔•桑德伯格

臉書營運長,在加入臉書之前,曾任谷歌全球線上銷售和營運部門副總裁,以及美國財政部幕僚長。桑德伯格畢業於哈佛大學經濟系,哈佛商學院企管碩士。現與先生大維•高伯格(Dave Goldberg)和一對兒女住在北加州。

搶先試閱:

給社會新鮮人的一封信

親愛的畢業生:

恭喜你!畢業了!

此刻的歡樂,想必是你付出了很多心血所換來的,現在,是該好好慶祝的時候。這段路程,有如攀爬陡峭山峰,既艱辛又漫長,不妨花點時間站在山頂上,為你今日的成就感到自豪吧。無論你是否清楚知道自己接下來你要往哪裡前進,抑或對前途有點迷惘,未來,都有一個超大的驚喜正在等著你。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萬萬沒想到自己會踏入科技業。記得九年級時,我被派去參加數學比賽,是所有選手中唯一的女孩,這讓我因此而認定「數學是男孩的學科」,從此,便放棄數學了(沒錯,這完全和「挺身而進」背道而馳)。此外,我是1991年6月畢業的,比網際網路的出現還早兩個月,大學生涯完全沒接觸網路,當時也沒有拍照手機——這對那時打扮俗氣的我來說,倒算是件好事。

如今的世界無疑瞬息萬變,「把握機會」比以前更加重要。我也不必提醒你,現在的景氣有多麼不好,因此儘管畢業是件令人興奮的事,多數的畢業生都感到有些惶恐不安。

畢業,是人生中比較棘手的轉捩點。學校生活的架構分明,預期明確;現實世界則比較難優游其中。你朋友即將各奔東西,所你學的技能也不見得都能應用在職場上。你踏入社會之後,不禁你納悶自己是否做對了選擇,你希望能有更多的機會。

事實上,大學剛畢業的我比較在意的是私人生活,而非職業生涯。我的父母比較早婚,他們一再提醒我,「好男人」在大學時就名草有主了。我聽進了他們的話,還在宿舍牆上貼了一張海報,上頭是一隻青蛙坐在鑲著荷葉邊的四柱床中央,下面有句話說:「你必須吻過很多青蛙才找得到王子。」

我吻過幾隻青蛙,感覺還不錯,但如今回想起來,我很訝異竟然有人願意在那張可笑的海報下吻我。畢業時,我既沒找到王子,身邊也缺乏青蛙,對未來深感焦慮。

跟你們一樣,我也是在不景氣的年代踏入職場,當時,就連已經找到工作的朋友也惶惶不安,我更是緊張。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進入喜愛的產業;花了更長的時間,才找到另一半;又花了更久的時間,才敢發表見解。

剛畢業時我認為,女權主義的先鋒已經為我們披荊斬棘,爭取到男女平權,我可以坐享其成了。剛踏進職場時,同事中的男女比例相當,年復一年,同仁中的女性愈來愈少,後來,我經常是辦公室裡唯一的女性。慢慢地我才發現,男女平權的承諾很遺憾地並未完全實現。

跟母親、祖母那幾輩的人相比,我們這代擁有更多的機會,但職場上仍存有很多對女性不利的偏見。待遇和性別始終無法完全脫鉤。我們渴望以實力取勝,單憑能力與他人較量,然而這個世界老是在我們的成就上特別標註性別,例如「女醫生」、「女導演」、「馬拉松女跑者」、「女議員」。

無論男女,鮮少人能在職涯中平步青雲。女性面臨的挑戰更多,包括公然與隱約的歧視、性騷擾,以及缺乏合理的公共與勞力政策。少數族裔女性所面臨的障礙尤其大。這麼說的目的,並非為了潑你冷水,而是希望你先有心理準備。在所有人都知道這些偏見以前,我們無法改變偏見。對此,本書雖然沒有提出全方位解答,但的確探討了許多議題,我真希望當年自己畢業時就已經了了解。

在你即將展開職涯之際,你需要知道,男人通常是憑潛力獲得升遷,女人則是憑過去的績效。此外你,男人事業有成時,會受到更多男性與女性的愛戴,但事業有成的女人,反而比較不受大家喜愛。我到世界各地演講時,都會詢問聽眾:「曾被說過工作上太強勢的人,請舉手。」每次,都只有一小部分的男性舉手,但多數的女性都舉手了……甚至舉了雙手。

另外你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常不經意地在內心築起高牆,阻礙了自己。很多女性明明應該往桌前坐,卻退縮到房間的一隅;明明應該大聲說出想法,卻刻意壓低聲調。

這不是我們的錯。因為大家都說「直言不諱」、「咄咄逼人」、「跟男人一樣強勢」或「比男人還要強勢」是錯的,我們乖乖地接受這種說法,改變行為以符合外界的期待。兩位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請大學生比賽一種電玩遊戲:讓玩家對敵手投擲炸彈。當受試者知道有人監視他們玩遊戲時,男性投擲的炸彈比女性多;當受試者認為沒人監視他們玩遊戲時,女性投擲的炸彈遠比男性多。

我們因為擔心別人認定我們太強勢而壓抑自己,也因此低估了自己的能力。當你女性被問到她的成功之道是什麼,她會歸功於運氣、努力和貴人相助。若你問男性同樣的問題,他可能會回答或至少這麼想:「當然是因為我很優秀啊!」

我知道,要展現那樣的自信並不容易,直到今天,我還是很難做到。《挺身而進》出版幾個月後(整本書都在鼓勵女性大方地展現成就),我和臉書的資深團隊一起參加一場專案啟動會議。我和同事帕里克(Jay Parikh)鼓吹那項專案好幾年了,以前都沒有人認同我們,後來這案子突然間通過了,我很興奮,所以那次開會時,我一開始就感謝大家的支持,說我這幾年來一直很擔心我是不是誤判了那項專案的必要性。帕里克一聽,抬起頭來,頓了一下,接著說:「我知道我和雪柔想的沒錯,我知道你們終究會支持我們的。」真的嗎?這麼多年來大家的疑慮都完全沒撼動他的信念嗎?

當晚,我透過臉書和帕里克交談。我問他,我能不能在簽書會上講這個故事,他說可以。我又問,我講這個故事時能不能提到他的名字,他說當然可以。他人真的很好,所以我告訴他,我講故事時,不會讓聽眾覺得他好像很自大,他回應:「我一點都不擔心。」我又不禁納悶,真的嗎?

能夠展現那樣的自信,感覺肯定很棒。雖然自吹自擂不是好事,但是你必須先相信自我價值,才能充分發揮潛力。在你展開職業生涯之初,你可能會發現周遭的男同事跟帕里克一樣深具自信;當你挑選會議室角落的椅子時,他會往桌前坐,因為他知道自己很優秀。所以切記,你也有資格坐在桌邊……因為你也很優秀。

所謂相信自己,有部分是指別太擔心失敗。你職業生涯和人生免不了起起落落,走走停停,曲曲折折,甚至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轉,尤其,目前的大環境可能讓你不得不接受手邊能找到的,而非夢寐以求的工作。因此,你應該專注把握任何機會,以培養技巧,尤其剛踏入職場的那幾年,正是加強個人弱項的大好時機。有太多人因為迴避自己不擅長的事,而一再錯過了改善自我的機會。如果你害怕領導專案,不妨自告奮勇去做,以訓練膽量;如果你怕在公開場合演講,可以試著先從面對小團體開始。想辦法挑戰自我,勇敢面對各種新嘗試。

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華盛頓特區的世界銀行。當時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桑默斯(Larry Summers)剛接任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他雇用我當研究助理。有時,我需要幫他撰寫報告、草擬演講稿,上班很忙,;每當教授出差演講,我又閒得發慌。這時,我會怯聲怯氣地去問其他經濟學家,有沒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他們的回答通常是「沒有」,我以為這代表自己在他們眼中一無是處。剛開始,我會待在座位上裝忙,有時則偷溜出去,一段時間之後,我不再到處問是否有人需要幫忙了,而是直接做我覺得可能有幫助的事。漸漸地大家開始覺得我的能力不錯,之後便再也沒閒過。

在這點上,我算是做對了,但是在很多方面我做錯的還真不少。例如,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爭取加薪。為了貼補收入,我有一陣子還利用週末兼差當有氧舞蹈老師——沒錯,我靠抬腿和緊身衣來賺外快。第一個月正式上班的某天,我和一群西裝筆挺的中年男士一起搭電梯,其中一人在走出電梯前突然驚呼:「雪柔,你穿上衣服,我都不認得你了。」其他的男士都驚訝地低頭看我,我輕聲解釋:「我在教有氧舞蹈課。」但是那理由聽起來又更尷尬了。所以,當電梯的門一開時,我馬上衝了出去,儘管那不是我要去的樓層。

每個人的職業發展各不相同,你不見得喜歡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但一定你會從每份工作中學到東西。有時會有貴人相助你,有時你需要同事、朋友、師長、家人的建議。或者,你可以考慮加入「挺身而進互助圈」(Lean In Circle,leanin.org/circles),這是提供指導和鼓勵的同儕互助團體。當你需要幫助時(每個人都需要),歡迎加入,沒有人應該在這個世界裡獨自衝撞。

萬一有人堅稱(包括你內心的聲音),你一定得在工作和家庭之間二選一,切記,男人通常認為自己可以兩者兼顧,你也應該那麼想,尤其現在的美國家庭,很多母親就是家中主要收入來源或共同的經濟支柱。

對你,我滿懷希望。希望你能睜大眼睛邁向人生的下個階段,並且你找到感興趣的工作,全力以赴。如果你嚮往當個領導者,那麼別讓任何東西框住了你的雄心壯志,你要對自己更有信心。

你人生方向不該是由安全簡單的任務決定,而是一連串的艱難挑戰。例如,原本看起來過不了的課程,你拚命修過了;原本看起來不太能勝任的工作,你卯起來完成所託了;原本你感到孤立無援,最終你鼓起勇氣尋求協助……這是屬於你的時刻,你大可以幫忙創造更平等的世界,讓每個人都往桌前坐,暢所欲言。世世代代的女性都將為你加油,我也會為你鼓掌。

所以,就從設立遠大的目標開始吧。胸懷大志,把握契機,創造機會,積極領導,挺身而進!

 
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生活處處皆是藝文美學
文、圖節錄自天下文化
圖/天下文化提供
專業可以選擇,心靈卻不必局限,品味人文和藝術,所見世界將為之不同。

內容簡介:

文學與藝術源於生活,也反饋涵養了生活,透過六位大師的帶路解讀,堂奧之學也有雅俗共賞的一面,懂得細微與精妙之處,生活處處皆是藝文美學。

作者介紹:

白先勇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同時也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台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文學創作碩士。1965年白先勇赴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1997年該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近年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與歐洲,獲得廣大迴響。

搶先試閱:

師諸於心,融合科學與人文

師於人者,師於物者,到最後師諸於心。

植物繪圖擺盪於寫實跟藝術中間。

詩人?或是學者?許多人這樣問我。我想,詩是我一生的志業;學問對我來說,是一個研究專業。

生命裡當然有它本分的東西,可是也有很多跨行越界的地方。我認為,當你不斷尋求以後,生命會多出很多不同的涵義,而我在學問裡是屬於不太安本行、本分的那種人;我不喜歡局限在英美文學,同樣也不喜禁錮在中國文學。

當文學的研究時有不足,我就會試圖用不同的區域意義去演繹文本,從單元到多元文化,並嘗試中、外各種不同的方法與理論。於是,我從寫作的文本跨越到藝術的視覺文本,亦即跨越到物質文本,並透過詮釋文本裡的物質,顯露更大的涵義。而藉由分享我個人由文入藝的歷程,也讓大家知道,人文藝術也可以牽涉及醫學的植物繪圖研究。

西方與東方,從誤解到了解

二○一四年六月,藝術家出版社為我出版的第四本書,叫做《中國風:貿易風動・千帆東來Chinoiserie》。「Chinoiserie」是法文,意思是中國風,是十七世紀法國皇帝路易十四時代模仿中國文物時使用的詞彙。

路易十四對東方非常有興趣,尤其是中國。然而,那時的西方,對東方其實一無所知,或只是極為表層,但也因此反倒對中國產生興趣。這個現象,正代表西方中心(Euro-centric)的意涵,他們所認為的東方,都是從西方本位延伸,充滿誤解,與真實的東方風馬牛不相及;他們試圖從各種不同來源去拼湊自己的東方想像,也就是二十世紀時,薩依德(Edward Said)所謂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

但,我好奇的是,當時西方如何接觸東方,並從誤解東方到了解東方。這牽涉到十九世紀的海上霸權,當時的清朝,因鴉片戰爭而不得不面對強大的中西貿易關係;當初中國輸往海外的貨物,第一是瓷器,第二是茶葉,第三是香料──香料的來源,不只是中國,還包括印度跟東南亞;第四種,則是繪畫,當中還包含繪畫用品,就是米紙跟蓪草兩種。

尤其,當時竟然發現,蓪草畫的某種特殊質地與功能,使用在西方自然科學的植物繪圖上。

到今天為止,沒有人做過研究蓪草紙跟生物科學繪圖的關係;或者說,植物科學與中國繪畫、植物與繪圖的相互關係。這引起了我的某種興趣與關注,於是,我開始蒐集相關資料,來看蓪草紙畫及其他的油畫,並進一步探看包括西方畫家來到中國以後,所受到中國的影響。

這些畫作,做為西方看待與認識中國風俗的描繪,本身的意義就等於觀察他們從發現東方,到誤解東方,進而了解東方,最後接受東方的過程。

風光一時的外銷名品

我想,可能很多人沒聽過什麼是蓪草紙,其實,在我們臺灣的新竹、苗栗就種植有可以做出蓪草紙的蓪草樹;假如你回去問你的阿公、阿媽或是爸爸、媽媽,可能會聽到他們回憶,當年便是拿這種紙來製作勞作用的紙花。

蓪草看起來好像很大,但其實並不大。樵夫會把蓪草樹砍成幾段,取出中間的樹心;當一個一個切斷時,若長度過長,要切成一張紙不太容易,因此需要一段段放在桌上,用一把利刀很快把它們分別撩削成一張張紙,就是所謂的蓪草紙。

有時,工匠會把紙染成不同顏色,做成蓪草紙花那也是早年臺灣手工藝銷往美國的重要貿易項目;在臺灣,這項文化從清朝時期就開始發展,曾經締造一日外銷數十萬朵的紀錄,更曾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現風姿,質感幾可亂真。

現在,我們在英國人收藏的中國繪畫裡,可以看到上頭畫著當初如何把蓪草樹砍下及製紙的過程。畫面中樹的尺寸雖然有點誇張,竟然比人還大,然而它詳錄由樹到紙,一張一張疊合的經過,仍極為珍貴。

蓪草紙畫作,可以說是一種西洋跟東方的融合描繪,有張蓪草畫畫滿了各種花卉,很像古人一幅「玉堂富貴圖」,花滿全頁,所謂「百花不露白」,是宋朝時候徐熙 所畫。

不過,雖然徐熙是很有名的畫家,其他如黃筌 、黃居寀,也都是描繪花卉的名匠。但畫蓪草畫的,大都是無名的畫家,像有幾個叫做「廷官」(Ting Qua)或「林官」(Lam Qua),Qua就是福建話「官」字的發音。除少數這幾個畫家我們仍保有他們的名字,大多數的畫家都不知其名。

用繪畫記錄科學

蓪草所以用來做為植物描繪的材料,顯然因為蓪草紙的質料會使顏色顯得特別鮮豔,並產生立體的視覺效果。不只在描繪花卉,其他包括服裝、人物等,都有如此效果。

在沒有攝影機的年代,當時西方植物科學,為了記錄的需要,繪圖是科學紀錄時不可或缺的印證。因為植物的研究,包括環境生態、土壤氣候和繁殖,這些研究都需要用非常準確的紀錄去顯示出來,所以發展出藉由繪畫來記錄的情況。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是專家,你可以用文字來描述這個植物,但文字紀錄對普羅大眾來說,還是抽象了些。所以,假若植物學研究者可以找到繪圖家來描繪植物,透過視覺畫面,便會是非常理想的狀態。

許許多多的資料,都是我四處尋索出來的。如:迪奧科里斯(Pedanius Dioscorides)在希臘羅馬時期的《藥物論》,書中圖像比文字還要精彩。當時,這本書已經注意到草藥外貌本身,書裡所繪的植物果實、葉子,尤其是的根部,都相當精細;差不多同期,就有一本《Codes Vindobonensis》的藥典,也是描述植物;後來到了第四世紀,又有另外一本講草本治療的草藥誌,也將他們所需要的植物,用繪畫的方式描繪出來。

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植物描述都帶有很多神話的意義在裡面,並非十分寫實;十二世紀後的拜占庭文化,非常喜愛華麗的描述,甚至有點華而不實的程度;直到十四、十五世紀,德國才出現寫實主義的植物描繪,其中一位非常有名的德國植物學家,叫做布朗菲斯(Otto Blunfels),他雇用了名為魏迪兹(Hans Weiditz)的木刻版畫家──魏迪兹一生繪製三大本書,風格非常寫實,從圖中可以看出,他描繪的紫蘭,連樹葉的精緻細節都不放過。

經過十個世紀,植物的描繪才能從非寫實走到非常寫實,這其實跟印刷技術很有關係。當初從木刻板畫發展出銅版畫、蝕刻版畫、銅版的蝕刻畫,到了最後的石版畫,經過這些過程,才產生出這麼清晰的描繪。有點像建築的素描,無論如何都要用非常寫實的手法描述出結構,甚至攝影都沒有辦法代替。

 
看新聞學思考/增進孩子對世界 的理解力與知識力
文、圖節錄自遠流出版
圖/遠流出版提供
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時代,親子之間最需要的就是開放討論。

內容簡介:

新聞是一時的,但每一則對話背後傳達的一種普世價值,一種思辨學習,或是一種因應之道,才是給孩子恆久的禮物。這是因應時代變遷的新教養難題──不是害怕孩子訊息不足,而是如何在紛亂的資料當中,培養不被媒體左右的心智能力!這是知性的親子對話與感性的循循善誘──爸爸與女兒互相提問,呈現兩代間的不同觀察;書中對話平易近人,任何家長都能引用並與孩子輕鬆交流。這是一本大大突破教養書範疇的指南──不僅強化父母與孩子的知識視野,也可從中汲取面對世界的正確態度。

作者介紹: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

著作豐富,所主張的「浪漫教養」影響了無數人,在遠流出版的作品有:《傾聽自己的鼓聲》、《讓陽光灑在心上》、《教養,無所不在》。

搶先試閱:

機器人會取代我們的工作嗎?

在未來,我們的工作內容

如果是一成不變,

可以用SOP標準操作流程控管的,

很可能會被機器人取代。

我們要做電腦不會做的工作,

也就是具有不斷創新能力的工作,

必須跟人互動的工作,

能夠獨立思考,並有能力做資源整合。

人工智慧大軍來襲

利用假期難得的好天氣,媽媽領軍,帶著AB寶進行春節前一年一度的全家大掃除。A寶站在椅子上,擦著陽台的落地窗,一邊唸著:「假如有機器人幫忙打掃,該多好啊!」

B寶提醒A寶:「羅叔叔家不是有一台像飛盤的掃地機器人嗎?我相信科技這麼進步,不久以後很多工作都會由機器人代勞。」

A寶想起來:「最近這一年機器人的話題很夯,媒體有不少相關報導,有些報導還預測不久之後,每五人就能擁有一台機器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還說,家家戶戶都會有機器人呢!」

這時B寶反而不確定了:「數十年來,每一段時間就有人預言機器人的時代來臨了,還不都是太樂觀的預測。」

我在客廳整理堆在牆邊的資料,也加入AB寶的討論:「我們要看趨勢的轉變,不只是看有多少人在談,而是有多少人在做,已經採取實際行動。國內生產工業機器人的企業就說,二○一四年是轉折點,因為以前客戶只是問、只是談,但現在已開始下訂單,開始買了。鴻海集團的郭董事長曾經說,他的工廠在二○一四年要有百萬機器人大軍。你們想想看,為什麼眾多趨勢都指出,機器人會是未來最重要的產業?」

A寶先回答:「是不是鴻海之前出了一些工安意外,覺得機器人比工人好用?」

我點點頭說:「的確,工廠裡許多危險、辛苦又無聊的工作,若是能交給耐高溫、耐汙染、精確不會出錯、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不用退休金、又不要各種福利、更不會鬧脾氣的機器人來做,企業主也不用再擔心員工罷工、跳樓等風險,何樂不為?其他還有什麼原因?」

B寶接著回答:「因為人工智慧的進步,機器人愈來愈聰明,可以做的事愈來愈多,好像google公司正在全力發展無人車,也常聽到美國軍方用無人飛機進行偵查或轟炸任務?」

A寶挑B寶的毛病:「無人車算是機器人嗎?」

我同意B寶的觀察:「機器人加上人工智慧,未來世界當真令人有無限的想像啊!機器人不一定必須是人的形狀,凡是能夠模擬人類的行為或思想,具有自動控制功能的機器,就可以稱為機器人。所以B寶說的,能夠自動駕駛的汽車的確也算是機器人,可以當作人坐在機器人的懷抱中嘛!如果以較廣義的機器人來講,這些年工業機器人已大量進駐工廠,甚至服務性機器人也悄悄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現在剛開始萌芽的穿戴裝置,讓人類與機器的連結變得更為自然,屆時或許人人都是部分的機器人呢?」

做電腦不會做的工作

停了一會,我繼續問AB寶:「你們揣測一下,假如便宜又好用的機器人開始出現在每一個領域,一定會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那麼世界會有什麼變化?」

A寶想了一下才回答:「假如鴻海這兩年就用了一百萬台機器人,那麼會有多少人失業啊?」

我點點頭:「沒錯,英國牛津大學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隨著機器人的普及,二十年內,有高達百分之四十七的工作將因為自動化而不見。」

A寶驚呼:「有將近一半的人會失業!」

我嘆口氣:「就像電腦的發明在過去¬二、三十年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型態,未來的機器人也會改變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一切。在未來,我們的工作內容若是一成不變,可以用SOP標準操作流程控管的,就有點危險了。尤其對最基層的製造業來說,大量引入人工智慧的自動化,也就是廣義的機器人,低階勞工的工作機會就不見了。當然,不至於如牛津的研究報告說一半的人會失業,未來的確會少掉許多工作,但隨著社會發展,也會增加許多新的工作,只是這些工作必須具備更高素質的能力。不管對個人或企業或工廠來說,機器人是威脅,也是機會。」

B寶問:「機器人可以省下企業成本,怎麼會是威脅?」

我讚美B寶:「不錯,B寶有注意聽我說的話,問出了好問題。你們先想想看,機器人的出現,對哪些企業會有威脅?」

B寶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那些規模太小的企業,沒辦法擴大投資的工廠,就被淘汰了!」

我附議B寶說的:「沒錯,這會加速大者恆大,小的就被淘汰的全球化趨勢,而且在機器人產業較先進、擁有大量資金的國家會得利。因此有人推測,過沒多久,從美國、歐洲外移到中國大陸的製造業,會回流美國。」

A寶有點擔心:「台灣多半是小工廠小企業,該怎麼辦?」

我安慰A寶:「過去做標準型、以價格取勝的小工廠應該會關門,只有轉型成靠手藝、個人化、特色化及小量生產的小企業才能存活。不過,也不必太為台灣的企業悲觀,其實我們也累積了數十年在電子、機械的高超技術能力,也有完整的產業鏈,甚至這些年來,台灣的大學生在機器人設計的各種世界競賽中也表現傑出,我們也有機會在這個未來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倒是我們個人若想在未來能找到工作,須具備哪些能力?」

A寶說:「剛剛爸爸提到,只要是標準操作流程的,就很危險。」

B寶也補充:「擁有的技術是明確不變的,也會被自動科技給取代。」

我點點頭:「沒錯,我們要做電腦不會做的工作,也就是具有不斷創新能力的工作,必須跟人互動的工作。要能夠獨立思考,有觀點,善用科技並有能力做資源整合。當然,也要具備學習能力,才能在舊的工作不見之後,自己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

對話之後:

站在AB寶擦亮的落地窗前眺望台北盆地,想起紛紛擾擾的十二年國教,當大家都在為入學方案爭吵時,可曾想想未來世界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人類比機器人及日新月異的人工智慧發展的唯一優勢,或許就在於我們能夠跳出框架的思考。但是,台灣的教育體系會不會把這個優勢不斷地挫傷呢?

 
心教/點燃孩子的學習渴望
文、圖節錄自寶瓶文化
圖/寶瓶文化提供
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有一份渴望,想成為更好的存在。大人要做的,就是點亮它。

內容簡介:

「教養」不僅是方法,更是價值觀的展現。在這本書裡,阿建老師讓我們看到教養最美好的價值所在。結合了「諮商」與「教養」,以清楚的步驟,深入淺出地說明專業諮商模式如何運用在孩子身上,包括喚起孩子的正向好奇、自我覺察、轉化情緒,並進而達到欣賞自己、喜愛學習的效果。同時,大人也藉此察覺並調整自我的情感慣性。在阿健老師深沉而充滿張力的筆下,一則則真實的教學例子,都充滿最令人震懾而欣喜的改變。

活動》》青春風暴來襲,老為孩子煩不停怎麼辦……快速獲得李崇建《心教》

作者介紹:

李崇建

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30歲以前曾任泥水匠、工廠作業員、酒店服務生。30歲之後,任教台灣第一所體制外中學7年。40歲之後,結合親職教育、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與甘耀明、許榮哲及張瑤華等人,共同創立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班,致力於推廣閱讀、寫作、文學與教育工作。目前擔任台中市曉明女中特約作家,台北貞誠文教機構、佳音英語溪湖分校、佳音英語南投分校教育顧問,新加坡耕讀園顧問,以及中、港、臺多個教育機構與公益團體顧問及長期講座。

搶先試閱:

一、躁動的青春也有寧靜

2014年明槿的媽媽來電,告知我明槿上大學的消息,我為明槿感到高興,那是她喜歡的大學及科系。

明槿今年18歲了,即將邁入新的求學階段,回首陪伴明槿成長的歲月,諸多畫面深刻地烙印在腦海,那是她認真走過青春期的印記。

我是值得被愛的嗎?

那是一個冬夜,我在寫作班和家長晤談,11點結束之後,才發現手機顯示數通未接來電,來自明槿的媽媽。

明槿和妹妹吵架了,媽媽束手無策。姊妹吵架是尋常小事,但這一次姊妹為了電腦,竟然大打出手,媽媽當時仍在加班。妹妹偷襲得手之後,逃回房間反鎖不出來,憤怒的明槿橫了心腸,鎖住家中大門,不讓媽媽下班後攔阻她。她拿著菜刀長刀剪刀,打算破門而入,想教訓令她難堪的妹妹。

我趨車到明槿家,只見明槿媽媽被反鎖大門外,既無奈又感到無助。她剛下班回家,卻不得其門而入,只能以電話和妹妹通話,隔著窗戶呼喚明槿,她只是冷冷的回應,卻不願意打開家門,專心一致地只想打開妹妹的房門。妹妹噤聲躲在房間裡面,已經僵持兩個小時了。

我拉開窗簾往內看,看見被憤怒吞噬的明槿,表情狼狽地對房門發火,拿著數把刀砍著、鋸著、鑿著、捅著,用各種手段對付房門,喇叭鎖旁已經破了一個小洞,明槿透過小洞窺探妹妹房間的狀況。

「明槿。」我拉開窗簾,隔窗呼喚她的名字。

明槿絲毫沒有改變行動,既沒有答應我,也沒有轉過頭來,更沒有停止動作。

「明槿。我是阿建。」我很緩慢地呼喚她。

明槿停止了窺探房內的動作,對著房門一陣猛鑿,表情專注地,彷彿一個精良的工匠。

「明槿。我是阿建。把刀子放下來。我不要妳這樣,這樣會傷害自己。」我說話仍然緩慢。

「我不要!」明槿維持原來的姿勢咆哮,頭並未轉過來。在憤怒的咆哮中,帶著悲傷的眼淚:「反正也沒人愛我,媽媽只愛妹妹。」

「妳們兩個都是媽媽的寶貝,媽媽怎麼會不愛妳?……」明槿媽在窗邊插話,試圖讓明槿了解實情。

我示意媽媽別說了。

因為媽媽內心一定很委屈吧!委屈的人此時解釋,只會讓另一個委屈的人衍生更多情緒。

「明槿。把刀子放下來。我不要妳傷害自己。」

我一句一句地說,但是明槿沒有再回應了,專注地搗著妹妹的房門。

時間不斷地流逝,夜漸漸地深了,明槿依舊緊鎖大門,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這一段期間,她時而在客廳裡踱步,時而對著妹妹的房門猛砍。

我和明槿媽坐在門外,感受到媽媽的無助,她不斷向我道謝,因為單親媽媽面對此種處境,真不知如何是好?

我只能安靜等待,並且斷續對明槿表達關心,要她將房門開啟。我思索的並不是讓明槿開門?這道門遲早會打開,但是明槿心靈的門該如何開啟?

一個半小時之後,明槿踱步到廚房,將後窗開啟了,似乎要讓窗戶通風。

我解讀明槿的行為,應該是想要結束此局面,又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下台?才不會覺得自己認輸了,因此不經意地將後窗開啟,透露了她想要和解的訊息。

明槿媽媽好不容易從後窗進入,一旦危機解除了,所有的複雜情緒如排山倒海而來。媽媽對著明槿吼著:「妳殺我好了!反正我也不想活了。妳殺呀!我們一起死吧!」

這不是事實,這只是明槿媽媽委屈、難過與憤怒之後的發洩。

小孩與大人都是人,都同樣需要給予愛,需要時間沈澱與轉化一切。

明槿手上的刀子仍然緊握,也奮力的吼回來:「反正妳也不愛我!反正也沒有人愛我。」

媽媽開啟了大門,讓我進入家裡。我站在明槿面前,這個女孩委屈的流著淚,倔強地杵在當下,滿臉的憤怒、傷心與無助糾結在一起。

「好了,沒事了。」我立在明槿面前,輕輕地安慰她。

「妳這樣不好,會傷害自己,我不要妳傷害自己。」我重述了一次剛剛的說話。

「反正也沒人愛我。」明槿帶著憤怒,帶著呼救的渴求,聲嘶力竭的吐出這幾個字。

「我知道妳很生氣,也知道妳的委屈。」我專注地望著明槿,緩緩地告訴她:「我知道妳有時感受不到媽媽的愛。」

明槿僵硬地站立著,嚴肅的表情瞬間鬆了下來,眼淚與鼻水如氾濫的河流,密佈在無助的臉龐上。

「妳記得嗎?上一次妳向媽媽要3千元,我曾經告訴妳,『愛』與『期待』不同,妳的期待失落了,並不代表妳不被愛。如果妳感受不到媽媽的愛,妳可以感受我給妳的愛嗎?」我很穩定,很緩慢的說著這些話。

明槿這時放下手中的刀子了,新的眼淚大量湧現,彷彿訴說著一個委屈已久的故事。

「我很愛妳呀!這是我曾經告訴過妳的,我今天只是再提醒妳而已。如果妳可以感受我的愛,起碼妳知道,這世界上還有人愛妳呀!」

明槿突然抱著我,放聲大哭起來。

我知道明槿用了很大的力氣,想去證明、尋找一份愛,我抱著她的身軀,感覺到她身體的顫抖,衣服在寒冷的冬夜為汗水濕透了……。

我知道渴求愛的心靈,經常透過外在的事件,去證明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我看見的目標,不是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如何從心靈給予力量。

即使頭腦知道自己被愛著,心靈時時湧出的各種情緒,也會不斷於內在騷擾著,不斷以各種圖像與事件衝擊、質疑著愛的本質。我常告訴自己,我不需要多做些什麼,不需要為孩子的外顯行為起舞,我們只是穩定的在這裡,讓孩子感受到一份安定的力量,我認為這樣就夠了。

「去睡吧!已經1點半了,明天還要上課呢!」

我沒有再跟明槿多談事件,只是要她答應我,不能傷害自己與他人,並且送上深深的關心,才離開明槿的家。

雖然已經深夜了,但是我很欣慰事件和平的解決了。我知道做為一個陪伴的大人,只是讓孩子相信自己不會被放棄,讓孩子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其他就交給天意與時間吧!

孩子的回饋

2012年春天,家父發生嚴重的車禍,肋骨斷了三根,身體嚴重虛弱。我在除夕夜清晨,將父親送進台中榮總,經檢查才知道父親脾臟破裂了,需要立即動手術。

冬季的北風在醫院外呼呼地吼著,父親躺在急診室外的臨時病床,嘴角不時滲出血來,身體斷斷續續發燒,葡萄糖與血液同時輸入父親體內。我守候在父親身旁,等待醫院通知病床,也等待醫生決定開刀的時間,那真是個特別的除夕。

明槿知道我在醫院,趁著除夕北上祖父母家,全家人順道來榮總探望我。

我遠遠便看見明槿的身影,一別以往青澀的模樣,顯得淡定且大方。她的微笑始終掛在臉上,眼神透露出溫暖的關心,離開前她伸開雙臂,給我一個關懷的擁抱。明槿在我的耳邊,輕輕對我說:「要加油喔!」

望著明槿離去的身影,我的心中充滿複雜的感受……

時間匆匆過去了,明槿上了高中之後,我和她見面的機會,逐漸變少了,如今聽到媽媽來電,告知我她進入大學,那些陪伴明槿成長的記憶,我們曾經歷的成長畫面,仍舊如一幕幕電影在我腦海播放著……

 
99個幸福時刻/幸福的氛圍,靠近瞬間就能輕易感受
文、圖節錄自聯經文化
圖/聯經文化提供
現實壓力讓你無法喘息嗎?11個幸福主題,古今中外99位名人的美好時光邀請每段文字、每個不同的故事,都閃爍著各自的光與影,藉由他們的引領,我們得以發現生活的智慧與歡愉自然而然了解幸福,重拾被淡忘的喜悅

內容簡介:

本書所描述的99個幸福時刻,或許是人生中的幾分鐘,或許是一小時,或者特定的某一天,時間由四千年前,跨越到不遠的過去;這些享受幸福時刻的人物,包括形形色色不同背景的男女老少,他們在全世界各地生活(或者遠赴天涯海角),包括北美和不列顛;歐陸和中國;北非、印度,和日本,包括膾炙人口,大家所熟悉的徐霞客、鴨長明、舒曼、陶淵明、紫式部、蒙田、杜甫、歐陽修、松尾芭蕉、喬治•艾略特、威廉•布萊克、托勒密、富蘭克林、費滋傑羅、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安徒生……

作者介紹:

喬治•麥爾森

著作甚豐,內容包括古代和當代文化、現代思想,以及日常生活的哲學。他是劍橋大學英文博士,多年來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及副教授。

搶先試閱:

【早晨】雨後新霽

徐霞客,明朝文人旅行家

下文出自他的遊記,天台山,一六一三年五月十三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里,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歷忘苦。

明朝文人徐霞客出身富裕,三十一歲時,他頭一次來到如此人煙稀少的偏遠山區,這裡是佛國淨土,禪院聖地。有些建於隋唐時代的古剎就在附近。

徐霞客帶著幾個僕人,還有一位和尚朋友,在早上冒雨出發。這是他們遊歷的第一天,一個濕漉漉的春日早晨。他的周遭奇峰高聳。他所推崇的道教祖師就是在此發現了天、地、水三官。

昨天還是個晴朗無雲的日子,但今天卻陰沉沉的,還傳說此地有老虎出沒。想到這些大蟲就在附近,實在教人心驚膽跳,據說上個月牠們就曾傷人。整體來說這該是個教人心焦而不安的早晨,但這群遊客還是毅然決然出發了。

他們在雨中攀爬山坡,起先還騎在馬上,但不久就得下馬步行。逐漸的,天氣變了。上山的路蜿蜒迂迴,最後坡度終於不再那麼陡斜,他們來到了山脊,無巧不巧,太陽就在此時露了臉。

突如其來的,山坡因為這些雨水而閃閃發光,原先雨中旅行的不適,如今化為徐霞客新生命第一天的神奇景觀。平凡的俗世轉變成了崇高的景象,旅途的困難化為了福祉。他繞過山路的彎處,一腳踏入了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這雨後初晴的日子,剛由青年步入壯年的男子見到萬物清澄明淨的輪廓。他正往第一個

高峰出發,在第一線陽光露臉之後,展開了美麗的一天,「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

在這之前,徐霞客的人生並沒有清晰的目標或明確的雄心。然而在這次的旅程之後,他展開了其他的旅程,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旅行者和旅遊作家。在他轉過濕滑山路最後一個彎後,所感受到最初的快樂,足以讓他踏上他自己的人生旅程。

【友誼】自由自在的鋼琴音樂會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學生、後來成為作曲家

下文出自他寫給朋友的信。德國茨維考(Zwickau),一八二七年十二月一日

上週六我和華特與雷舍到施內貝格(Schneeberg,薩克森邦的一個山城)。週日大約四點時,我們動身回來,結果碰到最糟糕的天氣。雪積到一碼深(約九十公分),又沒有人踩出來的路跡可循;我們一個個都掉進路邊的水溝,因為它和路根本無法分辨。等到凍得發抖的我們抵達哈斯洛(Haslau,在茨維考城外),當然全都先吃了烤豬肉和醃黃瓜。我們還剩一點錢,所以各自點了一大杯摻水的烈酒;接著大家興奮起來,三人把酒言歡,還唱學生唱的歌。滿室都是農民……最後華特告訴他們我很會彈鋼琴等等──簡而言之,我們度過了音樂戲劇的夜晚。我用「佛瑞多林」(Fridolin)的調子即興演奏,那些鄉下人看著我的手瘋狂在琴鍵上舞動,不由得目瞪口呆。演奏完之後,大家跳了一小曲歡樂的舞步,我們用不尋常的方式讓農村少女旋轉……一行人在十二點之後才回到茨維考,還頭昏腦脹東倒西歪。這的確是最歡樂的夜晚,值得一繪!

浪漫樂派大師舒曼於一八一○年出生在薩克森邦的茨維考。一八二七年,他還在茨維考高中讀書。他父親發現他有音樂方面的才華,也鼓勵他,但次年他離開學校之後,卻赴萊比錫去學習法律。不過他在學校的朋友對他在演奏鋼琴上的造詣十分得意,而光是他們對他才華的欣賞,就已經對他日後成為音樂家有所影響。

他和兩位這樣的朋友華特與雷舍趁著週末一起步行到茨維考南方的施內貝格,但在週日晚上他們回家的路上,天氣變壞了,他們陷身雪中。他們掙扎向前,走到茨維考城外哈斯洛地方的一間酒館時,全身又濕又冷。他們先吃了美味的一餐,恢復精神之後,發現還有餘錢可以喝杯摻水的烈酒飲料。要不了多久,他們就歡天喜地、興致勃勃唱起學生的歌曲。在他們對音樂的共同喜好中,自然而然流露了彼此的友誼。

酒館裡「都是農民」,顯然這是當地人喜歡來的地方。舒曼的朋友華特忍不住要告訴大家他的友人「很會彈鋼琴」。這個年輕人將來會以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身分,穿梭在歐洲各個宏偉的音樂廳。華特為他的朋友驕傲,而這種情感也是他們對人生和音樂自然的共同喜好。

舒曼在酒館的鋼琴前坐下,他想到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子,「用『佛瑞多林』的調子即興演奏」。他的手指頭改變了旋律。顯然是倒著彈,或快、或慢,變換著各種花樣。其他的客人「不由得目瞪口呆」,而他必然也了解到,在學校和家這兩個嚴格的世界之外,他找到了真正的聽眾。他花了一個週末和朋友出遊,才登上這無拘無束和自我表現之島。

在令人驚異的表演結束之後,他又恢復學生身分,三個好同學在寒冬晚上,一起在溫暖的酒館裡享受。他也和女孩跳舞,應該是隨著當地人所奏的音樂。友誼給了他信心,讓他探索自己的天才,並且也歡迎他再度回到單純而共有的青春世界。他們來時又冷又累,卻很晚才動身回茨維考,因為他們一起度過了「最歡樂的夜晚」。

 
閱讀筆記
茱莉雅的好時光/挑戰陳規的廚娘革命
聯合報/李欣倫
《茱莉雅的好時光》書影。 圖/網路與書提供
推薦書:包伯.史比茲《茱莉雅的好時光:烹飪巨人茱莉雅.柴爾德傳記》(網路與書出版)

這本書讀來令人胃口大開,酣暢過癮,不是因為茱莉雅所烹飪的經典法式美食,而是她鮮明的形象:熱情、幽默且創意十足。茱莉雅,改寫美國料理界(甚至是女性史)的大廚,不按牌理出牌,烹飪是她充分表達自我的媒介,藉此跳脫常規,更具代表性意義的是,她擺脫了20世紀中葉大眾對家庭主婦的普遍期待。

即使具有多重迷人的特質,顛覆陳規絕對是形容茱莉雅的首要關鍵詞,從她跨入一向是女性禁地的法國專業廚房便是一例,她在巴黎藍帶學校的第一堂課便是和十一名粗壯的美國大兵一同上課;不按食譜逐步操作,而是透徹了解每道菜背後的物理組成,像具實驗精神的瘋狂科學家投入廚房煉金,以精確的公制度量衡取代「一匙」、「一杯」這類籠統的經驗法則。面對美國超市和市售食譜所提供的方便又速成的烹食捷徑,她的食譜歷經大量刪改以符應市場需求,在艱困的情況下,最終茱莉雅以專業的烹煮技術、獨特的敘事魅力殺出重圍,對編輯茱蒂絲來說,《精通法式料理藝術》和《安妮的日記》同等重要,其跨時代意義在於:在對女性存有普遍而制式的社會期待裡,茱莉雅重塑一個活力飽滿、創意豐沛的女性形象,作者甚至將此革命比諸美蘇太空競賽中;美國人所締造的輝煌成就。

茱莉雅一貫的自由派作風也反映在她拒絕替任何廠商代言,甚至當贊助商在現場觀看烹飪秀時,毫不留情地調侃調理機刀片太鈍,甚連她愛用的奶油廠商也被消遣一番,讓他們坐立難安。她和法國男廚貝潘的交手更充滿機鋒爆點,即興脫稿演出讓人驚喜(或驚嚇),觀眾熱愛的便是這般自然不做作的廚娘本色。活力百倍的茱莉雅直到89歲都還全力投入新的電視節目和寫書計畫,她對美食的熱愛與堅持甚至表現在她92歲身體狀況不佳、被醫生限制嚴格飲食的情況下,為自己煮了濃郁的奶油洋蔥濃湯,她就是如此率性。她的丈夫保羅如是形容:「她的指尖散發出各種喜悅,就像旋轉煙火發散出火花那樣。」

藉由大歷史與個人史的交錯,讀者可一窺茱莉雅烹飪背後所蘊含的價值,雖然她看來像個和藹可親的姑媽,但她正是引領女性顛覆陳規的革命者之一,由是,茱莉雅的好「食」光不僅是烹飪,更是女性身心解放的大好時光。

 
限水我不怕!5個隨手省水妙招
台灣面臨百年大旱,新北、桃園地區即將進入第3階段,限水區域預計每周供5停2,對一般家庭用水影響大。今晚就跟著網友這樣做,看看能省下多少水量吧!

遠離腸瘜肉 跟著營養師健康吃!
營養師表示天天高油脂、高熱量、少吃蔬菜水果、喜歡吃速食、肉食主義、不喝水、愛吃精緻食品都容易造成大腸瘜肉,建議掌握這5大原則著手改變飲食習慣。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