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網路上紅最快的方式就是創造「爭議」。 每當爭議發生,這個明星、產品、或新聞事件人物,就會在大聲的批判聲(以及一些小聲的支持)之中,炒(吵)了幾天之後,愈來愈紅!
上個月《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刊出一篇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和華頓商學院共同發表的有趣研究,他們主要是想證實一般人的想法,是不是在網路上一定要「有爭議」的話題,才會「有人看」、「有人討論」。
他們鎖定了某一個可以留言的新聞網站的200篇文章,將它們分為「沒有爭議」、「小爭議」、「大爭議」三種文,觀察它們各別的「留言」與「流量」狀況。
結果有了驚人的發現──
學者發現,那些「大爭議」的文章,尤其是政治、軍事、種族、或貧富差距這種的沒什麼人留言、討論。
然後,反而是那些「小爭議」的文章,最多人留言,獲得最多討論、討論串最長。
「沒爭議」的文章又變成白開水,又沒人留言了。
也就是說,網友的確喜歡討論一些「有爭議」的話題,但,僅限於「小爭議」的話題。每當這種話題一上網路論壇,很容易就吸引一大堆人提供自己意見,大多都沒好聲好氣。但,如果這個話題「太過爭議」?網友竟然又開始噤聲、不發言、不討論了。
重點是,為何會這樣?
學者發現,網友在討論「大爭議」的時候,會開始「顧慮」自己是否有可能得罪到其他人。
比方說,你不敢討論下一屆總統或市長候選人,因為怕得罪到身邊的朋友或同事。
你也不敢討論某某抗爭事件,因為怕得罪到身邊的朋友或同事。
不過,你敢討論很多很多相對來講「芝麻蒜皮」的「小爭議」的小新聞,譬如誰誰誰離婚在爭家產、誰誰誰有小三。
或是哪兩個明星鬧不愉快、哪樁事件到底兇手是誰。
這些「小爭議」,討論起來很有勁,每人都可以「放心發表」自己的高見,不會影響到朋友關係。
我看了這篇研究,很有感想。
十年前,或許二十年前,台灣的媒體也是鬧哄哄的,但吵的都是「大爭議」,譬如說政治上的藍綠對決、大型的抗議、一些意識型態之爭。
雖然很亂,但代表的是某種程度的「自由」的表現。
但到了今天,媒體又變了。
媒體變得更密切觀察每一件新聞的「收視率」以及每次新聞跑出來下面Facebook即時跑馬燈上面網友的反應,於是,他們很快的就發現了這個「小爭議比較讓網友討論」的秘密了,寧可去挖一些小小的爭議,讓觀眾一邊看一邊和身邊們討論、罵、罵、罵。
甚至於「名嘴」們也都知道,討論「小爭議」不會被網友罵、只會讓網友更喜歡他/她,所以名嘴也都拚命的講「小爭議」,正的看它,反的看它,多角度看它,嘩眾取寵,先得到掌聲再說。
而這個2千多萬人,雖然可以挖出來「大新聞」本來就不多,但「小爭議」已經足夠了一大堆擺在那邊,每天都會「爆」出某事件,於是,媒體也樂於每天推出一個新的「小爭議」,隨便一件「小事」,就可以登上今日新聞頭條的大雅之堂,從早上,延燒到晚上,到晚間新聞、晚間的談話節目。
每天都創造大量的討論。
大量的聊天題材。
甚至有人天天問:「今天談什麼話題?」天天都會有一個話題可以談。
於是,我們都不知道,我們的視野、我們的耳朵、我們的嘴,都被這些「小爭議」給塞得滿滿的了。
我們被媒體弄得「太忙」,每天被這一些小爭議塞滿,沒有閒暇餘力再去看看還有哪些「大爭議」還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發生。
還要深陷其中多久?
從這篇研究來看,只能說,我們似乎還會繼續「忙」下去。
世界正在改變中,世界正在對國際雙手開放中,但,只有台灣往反方向走!
好課城將開設一場非常特別的「搶救國際觀」演講。這場演講由Arthur Hsieh主講,Arthur曾在英國唸國際關係,第一次辦國際圓桌論壇,有幸接待前美國國務助卿 Kurt Campbell,曾帶領台灣的公部門人員參訪團去美西、東京和福岡等世界多處進行參訪,在世界各地留下深刻足跡,包括在外蒙烏蘭巴托帶著一群蒙古村民組裝台灣援贈的飼料機器,並請台灣專家教村民養雞。還曾經帶著台灣的專家,前進動亂剛結束時的東帝汶,看看有什麼事情我們可以做的。在海嘯過後的班達亞齊,被台灣的志工深深地感動,也因為對國際的熱情,為自己及合作的企業養成宏觀且全面的「國際觀」。
這場演講適合「看衰」目前台灣的國際觀的趨勢,不知道怎麼將國際觀帶給身邊的人,一起來這邊,聽聽Arthur怎麼說,也一起聚集力量,來呼籲社會,搶救台灣人的國際觀。
如果你認同「搶救國際觀」,請買一張票。
如果你非常認同「搶救國際觀」,請買五張票,除了自己過來,也帶其他你希望影響的人或同好一起過來。
如果你非常非常認同「搶救國際觀」,且希望立刻就有改變,請買10張票,除了你和4位朋友還請他們都帶自己的朋友過來。
入場費$600元,因場地因素名額有限,歡迎儘快點擊這裡報名,讓大家一起支持「搶救國際觀」,讓我們真正看到,我們並不孤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