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多年來,兩岸雙邊經貿交流頻繁。大陸已是台灣第一大外銷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最大的出超來源地。近年來貿易盈餘規模雖不如以往,但在台灣對外貿易出超總額中所占比重仍超過一倍。歷年累計至2014年底止,經濟部核准在大陸投資金額1,439.6億美元,占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的61.5%;陸資企業來台投資,自2009年6月開放迄2014年底累計達12億美元。
兩岸雙邊貿易金額不斷攀高,造成貿易相互依賴程度加深,惟呈現不對稱變化特徵。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從1990年的4.2%逐年增至2010年的23%,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
反觀大陸對台灣的貿易依賴程度,在1990∼2001年大致維持在6.1%∼6.8%之間,2002年曾提高至7.2%,嗣後則呈現逐年遞減趨勢,到2014年已降至4.5%。台商赴大陸投資後,一般會繼續利用既有的產業網絡,自台灣採購所需原材料、資本設備等,投資促進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擴張,逐漸形成兩岸產業垂直分工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大陸產業快速發展,兩岸產業分工與合作形勢已逐漸發生質變。首先,由於大陸企業逐漸壯大,兩岸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漸趨於白熱化,讓互信基礎原本薄弱的兩岸產業關係雪上加霜。
其次、台商在大陸投資逐漸形成的產業聚落,過去與大陸本土企業的聯結不深,未來隨著大陸「十二五規劃」政策支持,大陸本土企業逐漸壯大,產業不斷升級後,台商產業鏈生態有可能出現質變,是否會侵蝕台灣在兩岸經貿關係的相對優勢,值得進一步觀察。
展望未來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在已建立的制度化架構下,預期仍將持續發展,唯在短期內,國際經濟大環境變化的影響是一大變數。國際經濟展望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可能拖累大陸出口,從而不利於台灣對大陸出口。
大陸對台政策動向與其宏觀經濟情勢變化,也是影響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重要因素。習近平領導下的大陸對台政策,預料短期內不會有本質上的改變,在「和平發展」基調下,將持續推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經濟合作,厚植共同利益。
儘管近來大陸經濟成長速度已減緩許多,但國際機構大都預測仍可維持7%左右的成長。加上近年來大陸致力於推動擴大內需政策,發展新型城鎮化,預料將進一步吸引台商投資。
「太陽花學運」後服貿協議在立法院卡關,貨貿後續協商進度受到影響,兩岸制度化協商也陷入尷尬期,這對於兩岸經貿交流持續穩定發展不利。更嚴重的是,各國出於對兩岸關係生變的疑慮,或對台灣自由化的決心與態度不信任,與台灣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勢必受到影響。ECFA後續協議卡關若不能突破,不僅將影響台灣融入東亞經濟整合的進程,大陸對台灣的磁吸作用,將使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加深。
台灣除應儘早完成ECFA後續協商並付諸實施,並應積極推動與主要經貿夥伴國家洽簽FTA,為了發揮兩岸產業優勢互補、共創雙贏利基,兩岸還應加強產業發展政策協調,避免重複投資、產能過剩、導致惡性競爭。
(作者是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本文摘錄自將於5月20日出版的《2015年投資台灣藍皮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