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所處的城市,見到的建築多半是由建設公司所決定的設計型態與空間類型,包括連價格都無法有主導權,在沒有太大選擇的情況下,被迫套入這些大量建造出來的戶型之中。 蕭有志在2007年開始創作了一系列有關微型移動的建築作品,他認為「這些移動的小房子的創作理念,是我想要讓大家回到面對建築比較根本的、比較本質的狀態:建築是人們可用五感感受的東西。」於是他以小型的建築物件做為實驗性空間,使用不同材質且因應各個基地的環境特質,試圖以微型空間對城市進行擾動,進而帶動活力。 特別有感於傳統設計/物件的生命週期是「從搖籃到墳墓」,意即大自然的資源一經開採,加工、製造、使用,而後就進入拋棄甚至於污染的路徑,蕭有志在自己的作品與教學中,則提倡他認為值得關注的當代思潮--—「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無論是產品的材質、設計乃至都市規畫,在設計之初,就先考慮加入可重複再製造、再使用的產品生命循環,不斷循環利用,依然不減其價值。 而以此概念,蕭有志嘗試了無污染設計的自我挑戰,一件名為《搖籃書房》的竹編裝置,半穿透如蠶繭般的空間,是由自然材料如竹材、米糠等,結合低度加工的素材以及綠建材如環保夾板、水性環保透明漆等所打造而成,人們可以脫掉鞋子進入空間,於其中任意的或躺或臥,在由竹篾片交織產生的明滅光影氛圍中 全文未完,摘錄自蕭有志 大洋蔥美術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