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人間最美風景


【跟我學日語—高級報】每週文章介紹日本相關資訊,讓你不僅可認識日本,更可藉由閱讀文章來加深日文程度。 什麼是《DFUN》?!是Digital Fun,也是Design Fun。【DFUN設計風尚誌】,一同駕馭這股科技愛美風潮!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5/07 第23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慈濟月刊電子雜誌
直接訂閱
編輯小語 心田如春
證嚴上人專區 人間最美風景
慈濟脈動 孤獨年代中的暖流
焦點專欄 沈森平 校正心中的秤
心田如春
從父親手中接下家族事業,為了拓展業務版圖,

沈森平用心投入工作,力圖傳統磅秤產業轉型,

身,加倍認真打拚而縱橫商場;心,卻在聲色習氣中失去平衡。

他校正己心,回歸正軌,也以身作則,影響他人。

人間最美風景
證嚴上人主講 編輯部整理 
畫作/林淑女
文字創辦慈濟,源自一念心——

不忍他人受苦難。

四十九年來每一項志業,都是出於單純「不忍」心,克服萬難建立;

只希望帶動人人最真誠、

最純淨的愛,

有力者去扶助無力者,

平安的人去幫忙受災的人。

付出者歡喜、接受者感恩,

是人間最美風景。

四月初,索馬利亞青年黨為了報復肯亞軍隊參與索馬利亞內戰,潛入肯亞一所大學射殺師生,造成一百多人喪生。之後肯亞一所大學變壓器爆炸,學生誤以為又是極端分子攻擊,倉皇奔逃,推擠中有一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

人間因仇恨造成的災禍,令人悲痛;再加上氣候不調、天災頻繁,增添更多苦難人。

莫以為只是一點點的惡,就隨心所欲、隨口而出;長久累積,可能演變成不可收拾的禍端。仇恨一旦被挑起,要平息就困難了。不以惡小而為之,更不以善小而不為。只要心存善念,時時是吉時、日日是好日;善行長久累積,能造就祥和世界。

方向正確,毫釐不偏,
心平氣和,腳踏實地,
路再坎坷也能平安走過。

臺灣西部正面臨嚴重乾旱,部分地區進入第三階段限水。美國加州乾旱也邁入第四年,以往冬季積雪融化是重要水源,但去年降雪有限,今年必須強制限水。

大地乾旱,萬物失去生機,即使種子落地也無法發芽。人的心地如果乾燥,煩惱如塵沙,就容易引燃心火,一發不可收拾;要常常接受法水滋潤,才能得到清涼,讓慧命增長。

經典中記載一段故事——

佛陀來到摩竭陀國說法,僧團中有位優樓頻螺迦葉,是拜火的宗師。摩竭陀國人民猶疑:應該拜佛陀為師?還是拜優樓頻螺迦葉為師呢?

佛陀看出大家的疑問,於是請優樓頻螺迦葉對眾說法。

優樓頻螺迦葉說起過去修苦行的經過——炙熱太陽下,靠近火邊忍受火烤,身體受燠熱煎熬,內心欲念卻未去除,滿心煩惱,不得自在,身心皆苦。聽聞佛法,宛如得到法雨清涼,讓身心脫離炎熱之地;從此捨棄拜火法門,投入佛陀僧團,回歸修行正途,身心得輕安。

眾人聞之,破除疑問,和優樓頻螺迦葉一樣,以佛陀為師。

烈日下站在沙地上,讓人身心煎熬,不得自在;如果有雲層庇蔭、微風徐來,就會清涼許多。《法華經•藥草喻品》:「譬如大雲,起於世間,遍覆一切,慧雲含潤,電光晃曜,雷聲遠震,令眾悅豫。」雨水落下,遍及一切,不分大樹、小草都蒙受滋潤,紓解熱迫。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遇到不如意事,莫起無明煩惱,否則心火延燒,可能造成家庭、社會、人類的災殃。要時時以法水滋潤心地,將熱惱化為清涼。

只要方向正確、腳步不偏,即使路途坎坷,也能心平氣和通過。

一燈能照亮千年暗室,
有法能轉惑闇為光明,
點燃心光,讓愛不息。

二○一三年十一月海燕強颱在菲律賓造成大災難,住在獨魯萬的傑瑞和珍夫婦,災後失去家園,只剩下菲幣五千元,一家五口生活難以為繼。他們認真參加慈濟「以工代賑」清理災區,每天可領五百元代賑金,加上慈濟致贈的祝福金一萬五千菲幣,以此作為創業基金,經營木材生意。

在不埋怨、不怕苦,幾乎不眠不休的努力下,一家人生活終於穩定;傑瑞生意愈做愈好,仍不忘當初慈濟那一萬五千元的幫助,深感要回饋社會;因此不僅壓低利潤來幫助重建中的人們,還效法慈濟「竹筒歲月」,日存零錢助人。

驚世災難,讓人心覺醒。慈濟援助海燕災區,許多受災民眾不僅重新站起來,還有數千人報名當志工,力行「小錢行大善」、「環保救地球」。正因為這分善念,讓破碎大地復原成一片祥和。

在奧莫克,慈濟援建簡易屋,已有一百多戶入住。一戶搬入新家第一晚,女主人躺在慈濟致贈的福慧床上,看著屋頂和四面牆,想到總算重新擁有一個家,一家人再也不必擔心下雨時無處躲藏,她帶著淚水入眠。

颱風摧毀家園,慈濟安穩了他們的生活。這溫馨的力量,來自於一念心——不忍他人受苦難。

將近五十年來,慈濟從無到有、從臺灣走到國際,都是源自「不忍」之心。這分溫柔愛的光芒,可以跨越距離普及天下,可以超越宗教與種族。付出的人歡喜,接受的人感恩,是人間最美的風景。

一盞燈,能照亮千年暗室;法入心,無明惑闇也能轉為光明。人人的心光點燃,可以照亮周遭,也能破除濁氣。但願人間愛的能量不息、心光不滅,引導人生光明方向,讓人人感受幸福。

立「四弘誓願」,
發「四無量心」,

願一切眾生身心安穩。

一九九三年十月,慈濟接受衛生署與醫界委託建立臺灣骨髓資料庫,推動非親屬間骨髓捐贈。

當時,愛護我的醫界人士勸說:「師父千萬不要做,壓力承擔不起。」

因為骨髓庫至少要建檔上萬筆資料才能配對得到,當時臺灣還沒有免疫基因實驗室,每筆血樣都必須送往美國檢驗,費用龐大;況且,去哪�找志願捐髓者?即使有,配對上了是否願意捐贈?困難重重。

我心中承擔不起的壓力,不是必須耗資數億元才能建立資料庫,也不是打開國人捐髓風氣有多困難,而是「愛」——骨髓移植是血液疾病患者最後一線生機,以臺灣的醫療技術,做骨髓移植沒有問題,只是缺乏願意捐贈的人;我不忍心眼睜睜看著病患的生命消失。

生命無價,不能用金錢衡量,該做的事就要盡力做。因此,當確定骨髓捐贈「救人一命,無損己身」,我希望能促成。但,愛惜生命是人之常情,有人願意捐骨髓嗎?

那年十月中旬,我開始行腳。到臺東時,和志工談起想要建立一個骨髓資料庫,鼓勵人們來捐骨髓。臺東鄉下民風保守,慈濟人的年紀也比較大,但他們毫不考慮就說,雖然不懂什麼是骨髓捐贈,但相信師父不會為了救一個病人,去損害一個健康的人。「師父要做的事,我們一定支持!」

我在這群純樸慈濟人身上,看到愛與勇氣。到屏東、高雄、臺中,慈濟人的答案都一樣:「對的事,做就對了!」這給我很大的信心。

在臺中分會,我剛結束一場開示走出來時,遇到一位年輕的志工,慈誠隊員們對他說:「師父要建立骨髓捐贈資料庫,像你這樣身體健壯、年輕的最好。」他馬上說:「我如果可以捐,我願意。」

救人要及時。剛好十月二十四日慈濟和勞委會、新聞局合作,在彰化八卦山舉辦一場健行淨山及義賣園遊會,就臨時增加一個攤位來宣導「骨髓捐贈」;當天就召募到八百多人抽血建檔,加入「志願捐髓者」行列。

慈濟人不只自己願意捐髓,更費盡心思、全力召募志願捐髓者——有人將廣告看板掛在身上,上面寫著「捐贈骨髓,救人一命,無損己身」,四處邀請人來參加驗血活動;還有年紀大的委員到人多的地方大喊:「救人喔!救人喔!」吸引來一群熱心人士,就帶他們到說明站了解什麼是骨髓捐贈。

和當初排除萬難蓋醫院一樣,慈濟承擔建立臺灣骨髓資料庫重責,是出於對血液疾病患者一念「不忍」心。

宗教精神就是愛人如己,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於己沒有私利、對人沒有分別,這就是大愛。我相信自己無私、也相信人人心中有愛,明知事情艱難,但為了及時搶救生命、把人類真誠的愛帶動起來,所以不畏困難去做;也獲得慈濟人率真響應,就這樣一路走過來。

將近二十二年來,慈濟推動骨髓捐贈耗資數億元,志工投入的心力更難以計量;這是「難行能行」的大愛,無絲毫利益可圖。迄今透過慈濟骨髓庫配對成功進行移植的,超過三千八百例,遍及二十九個國家,拯救了無數家庭。

感恩捐髓者付出無所求,以真誠的愛、勇敢的信念去助人——被配對到時不但不逃避,還加強保養身體,希望能提供高品質的骨髓,挽救病患生命;許多人捐完骨髓後告訴我:「救人的感覺真好!」

在人世間,要做對的事,不只是負擔重,路途也很坎坷。慈濟將近半世紀走來,每一項志業,都是出於單純一念「不忍」之心,艱難建立;只要看到有人因此得救,就很歡喜。

行菩薩道要立「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還要契入「四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捨。

感恩全球慈濟人共同一念心,無怨無悔、無憂無求,善用方法解除世間苦難,只願「眾生心各獲安穩」;甘願付出、道心堅固、愛心無缺;我對大家的感恩,生生世世。

印尼棉蘭七十五歲的董先生原本是中文老師,六年前太太突然往生,遺體放在家�七天,傳出臭味。鄰居問他:「歐巴桑呢?」「睡覺了。」他一直認為太太在睡覺。後來親戚幫忙處理完後事,面對這個人生變故,他的心轉不過來,開始了長達六年的自我封閉。

慈濟人接獲通報前去關懷,但他不肯開門。志工不放棄,一有空就去探望,站在門外問候他。三個月後,終於讓他放下戒心,願意打開家門,也漸漸打開心門。

志工一進門,看到滿屋子囤積大量垃圾,幾乎囤到樓上,心疼這樣的環境如何生活?徵得他的同意,一群志工花了三個月時間,才終於把垃圾清完、家具換新,也教會他弱智的養子洗衣服、打掃,自理生活。

最近董先生寫了封信給我,感恩慈濟人付出無所求,讓他很感動;他說因為慈濟的關懷,讓他沒了煩惱,走出黑暗,看到了光明。

這就是愛。沒有愛,如何能鍥而不捨,把人從宛如地獄中救拔出來呢?慈濟人懷抱宗教大愛,甘願付出心力,做苦難人生命中的貴人。

二十九歲成立慈濟,轉眼我已經將近八十歲了;我將全部生命奉獻出來,只為了愛——希望帶動起人類最真誠、最純淨的愛,匯聚愛的能量,讓有力的人去扶助無力的人、讓平安的人去幫忙受災的人。不僅幫助苦難人解脫痛苦,且陪伴、鼓舞他們走出煩惱、提升心靈。

人世間有許多無奈,當身陷苦難時,如果有人相助、真誠相待,就有機會解脫身心之苦。請大家多用心,作他人生命中的貴人!

孤獨年代中的暖流
第三屆「慈濟人醫論壇」本月在花蓮舉辦,其中探討「偏鄉醫療,全人照護」的重要議題。與會者深深體認,醫療不能只在醫院的圍牆內進行,而需看顧偏遠地區,這是醫者的現代使命。

臺灣從山地原住民部落到離島,共有四十八個偏鄉,土地面積占全臺百分之四十四,居住人口僅約四十五萬。這些區域的醫師人數偏低,根據衛生福利部二○一三年統計,每一萬人僅有八點八名,遠不及全臺平均萬人有十八名醫師。

偏鄉生活物資缺乏,先進醫療設備更新有限,加上缺少醫學中心可供學習,往往使專科醫師卻步。這些地區幅員廣闊,交通不便,根據調查,三十個山地鄉中,緊急就醫所需交通車程時間,平均需花五十七分鐘;加上人口高齡化,孤獨長者的照護問題越加嚴重。

花蓮縣玉里慈濟醫院及臺東縣關山慈濟醫院,設院超過十五年,致力於維護偏鄉民眾的健康,最能理解其中的艱辛。由於人口分散,醫護人員感到力有未逮;然作為方圓數十公里唯一的綜合醫院,這盞希望之燈不能熄滅。

慈院巡迴醫療車不單深入偏遠的角落,也勤於衛教,講解用藥方式及保健常識,幫助居民自我照顧。遍布全臺的慈濟人醫會專業志工,以「病人走不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愛心,定期下鄉義診。

一位北區醫師志工分享指出,經年累月下來,已和偏鄉個案成了忘年之交,「我們待訪視的長者如父母,他們也待我們如子女。」除了提供專業醫療服務,醫護人員也與志工為貧病者修繕、打掃,讓他們感覺不孤單,奇妙的是,他們「心開了,病也好了一大半」。

當醫療不再局限於診間,醫師所看見的不只是「病」,走進病人的家中,才能實際體察病人及家屬的需要。也領悟到所謂醫者,不應只提供優良的醫術,仁心的關懷更為可貴。

參與論壇的一百多位人醫會專業志工,交流義診經驗,流露「捨我其誰」的胸襟。毋需名醫頭銜,付出後的喜悅如和風暖流,不只滋養自身的生命,也撫慰孤獨年代中更多人的身心。

沈森平 校正心中的秤
撰文•鄭雅嬬 攝影•蕭耀華
沈森平力圖傳統磅秤產業轉型,

身,加倍認真打拚而縱橫商場;心,卻在聲色習氣中失去平衡。

他校正己心,回歸正軌,也以身作則,影響他人。

走進沈森平的磅秤公司辦公大樓,可以看見由他一手促成、新加坡唯一的度量衡博物館。館內珍藏展示上百種各款各式的磅秤,其中一件甚至有近一百三十年的歷史。

他熱切地介紹每一個磅秤的來歷和故事。談起專業,他的神情洋溢著自豪,「以前我們到各家商店收集磅秤,幫忙將秤的誤差值修到最低,再送去檢驗取得合格證書,還給商家。過程只賺取一點工錢而已,我們還是堅持斤兩分明,力求精確。」

沈森平現年六十五歲,處事嚴謹精準、待人公平客觀,維持每天清晨「薰法香」、再開車前往辦公的規律作息。他個性沈著,鮮少起波瀾,一如靜置在館內的每一個磅秤吊臂,巧妙地維持著平穩。

「我以前的生活其實很顛倒……」導覽磅秤之餘,沈森平笑著自曝過往。原來,沈森平內在的秤,曾有失誤需要校準的時候。

「我的脾氣很硬、很剛強,想做的事沒人攔得住,讓家人很頭大。」

二○一五年,沈家的磅秤公司屆滿一甲子。沈森平早年接手父親草創時期的傳統規模,因應時代變遷積極轉型電子化和資訊化;從原本僅協助商家校正和檢驗磅秤,拓展到提供建築與土木工程、自動化流程與監控、測試與校正等多元業務。

家境窮困,國小畢業失學,沈森平從小就認知得加倍認真才能拚出一片天。他並不精熟各個業務的內容,但懂得適才任用,掌握執行大方向的邏輯,其他細節就交由專業人士去做。同樣身為實業家的慈濟志工黃泉霖與他相熟,玩笑式的補充:「他的專業是抽菸、喝酒、唱歌、釣魚、打麻將和打高爾夫球。」

沈森平為了在生意上與商人有共同的話題,養成了交際應酬搏感情的模式,「我什麼都學、什麼都玩,沒有設限,全都奉陪。」不求甚解的個性,讓他每一樣都玩得比別人精,投入的心力自然比別人多。

妻子李惠專與他婚後十多年來,不斷忍受他喝酒作樂,返家已是三更半夜,「他很固執,脾氣也大,我要他節制一點,也聽不進去……後來連孩子幾歲、念幾年級都不知道了!」

「看見機場、旅館一路上有很多志工列隊歡迎,我第一個想法就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閒……」

二○○八年,實業家沈喜洲在沈氏公會認識了沈森平,發現他玩樂雖多,但面對公事專注而執著,是很可取的性格,「我還跟他學打高爾夫球,他非常專業,每種打球的方式都會去鑽研和練習。」

沈喜洲藉此與沈森平拉進關係,隨後邀約他到臺灣參加實業家靜思生活營。面對邀約,沈森平不做多想,一口答應。

沈森平不能適應營隊期間團進團出,規律作息並且茹素,還藉故離營和朋友到夜市開葷。但是臺灣實業家的真實故事分享,以及環保回收的益處,令實事求是的他印象深刻。

「那次發現慈濟做的事情很有意義,回新加坡以後,我就打電話給小組長,告訴他以後有志工活動可以找我。」他的主動其實帶有更多的好奇和懷疑,「我想要確認世界上真的有這種好人嗎?」

他開始跟著志工訪視、義診、做環保,愈是投入愈是親眼證實,後來他高爾夫球不打了,菸、酒也戒了,甚至決定開始吃素。

隔年,沈森平帶著妻子和小兒子參與實業家靜思生活營,小兒子認識一位同是來自新加坡的學員,一年後兩人結為連理;太太李惠專回新加坡後,積極參與家訪、香積、親子班活動,兩年後受證成為慈濟委員。「那次營隊不只讓我得到了一個好媳婦,太太更是比我還快受證!」

「他做志工也相當『專業』,不做則已,一旦決定要做就是徹底落實。」

沈喜洲說,沈森平接觸慈濟這六年多來,從原本看不懂華語,也不太會說,為了與慈濟志工溝通順暢,願意虛心學習和請教,「現在聽和說都不成問題了。」

沈森平與朋友外出用餐,也堅持要去素食館,「不去葷食店吃素,主要想讓朋友知道自己吃素的決心,也讓他們有機會一起吃;而且去素食館,就是以行動給店家支持。」

戒掉以前的習慣後,沈森平並沒有斷掉與商場朋友的聯繫,「他們很講義氣,跟我一起吃素,在我面前盡量不抽菸、喝酒,遇到喝酒的場合也會幫我擋。我覺得修行就是要做好本分事,慢慢地在生活中影響他們。」

沈森平企畫義賣會活動邀請友人參加,每年兩次陪伴他們到臺灣參加實業家生活營。朋友難免好奇沈森平為什麼轉變得如此之快,究其轉折的心境變化,他說自己也不清楚,只覺得善行利益人群是好的,直到去年開始「薰法香」,他才依稀有了答案……

「我想找個寄託,讓自己真正安頓下來。」

二○一四年初新加坡分會開始推動「晨鐘起,薰法香」,全島陸續開展四個薰法點,志工彼此之間流行「你今天薰了沒?」的問候語,沈森平也受邀加入薰法行列。

「這麼早有沒有搞錯?我就想,沒關係,『看誰凍卡固』!」沈森平與李惠專相偕參加,原本依約前往是怕面子掛不住,到了第三天,發現早起聞法是個很好的學習,「心情很寧靜、很喜歡,既然有因緣可以前來聽上人說佛法,就歡喜地繼續聽下去。師兄、師姊會後彼此的分享,對我也很有幫助。」

一次義賣會現場,沈森平因為與志工的做事理念不一樣,當眾發脾氣指責對方,引起一片譁然。他自知行為過當,「『薰法香』分享的時候,我就跟大家懺悔這件事。」

做慈濟,彷彿讓沈森平失衡的人生重新校正,並且重新給予夫妻倆修補情誼的機會;沈森平的改變李惠專看在眼�,但對他的期許更高:「還要改,脾氣還是太大!」

沈森平津津樂道一件經歷:在工廠內看見幾位工程師煩惱著,原來有個檢查儀器掉進又窄又深的油桶內無法取出,他們想了許多方法,弄得滿頭大汗,還是無法把東西拿起來。

「我告訴他們只要兩根長棒、一條繩子就可以把東西取出。」他將繩子綁在兩根長棒的各一端,手握一端,另一端放進油桶內,繩子又是轉又是繞,不出幾分鐘,果然將東西取出。

「硬碰硬不可行,需要軟的繩子才能夠發揮作用。」原本只是靈機一動的生活智慧,如今隨著沈森平年紀增長,在慈濟學習的機會愈多,這句話也像是自我提醒,「身段要柔軟,待人要謙和。」

黃泉霖喜歡請他陪伴新進的實業家志工,便是看到他這層進步:「我比較衝動,他比較冷靜,與人互動收放自如,適合度人。」

一視同仁,不做慈濟人和生意人的區分,是沈森平與人互動的原則。他認為商場上,有人誠正信實,也有人說話喜歡拐彎;在慈濟�,有志工即使沒受教育,但做事圓融、說話有智慧,也有像自己一樣有諸多習氣,「人有各式各樣,不能比較,而是看他們好的那一面。」

不知不覺的,他內在的秤重新校準回歸平衡,斤斤計較用來省度自己,以慈悲的眼光欣賞他人。

完整內容請見《慈濟月刊》581期

六顆花生米的養生哲學
蔡萬霖、辜振甫這兩位都是見證臺灣奇蹟的老前輩,而和他們同個世代的黃烈火先生,是和泰汽車、味全企業的創辦人,他晚年的「六顆花生米」養生哲學,值得分享。

霧霾:發展與環保 撕裂之痛
無論貧窮還是富貴,無論身處社會的那個階層,近年來他們都同樣承受著「霧霾」帶來的傷害。他們希望能通過兩會代表來表達意見和建議,並最終推動中國政府、企業行動起來改變現狀。
 
 
慈濟道侶叢書慈濟月刊慈濟道侶叢書部落格慈濟全球資訊網讀者信箱
2010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版權所有∣Tzu Chi Humanitarian Center Foundation
如欲轉載慈濟月刊電子報圖文,請洽詢 (02)28989000轉2055 慈濟中文期刊部 蔡嘉琪小姐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或許對這些文章有興趣: